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影响林分生长的立地、年龄、密度3个主要因素出发,利用优势高生长与密度关系相对较小这一特点,在不同立地条件、林分密度、林龄的思茅松天然次生林中设立98块标准地,依据标准地测定的数据,以Logistic和Richards理论方程为基本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立地质量,林分密度,林分年龄构建了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的生长模型系统。研究表明Logistic模型不仅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用它作为描述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基本模型,能很好地表达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影响林分生长的立地、年龄、密度3个主要因素出发,利用优势高生长与密度关系相对较小的这一特点,在不同立地条件、林分密度、林龄的思茅松天然林次生林中设立98块标准地,依据标准地测定的数据,以Logistic和Richards理论方程为基本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立地质量,林分密度,林分年龄构建了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的生长模型系统。研究表明Logistic模型不仅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用它作为描述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基本模型,能很好地表达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西南地区云南松林分生长规律,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568块固定样地的云南松林分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研究了云南松林分平均树高、林分断面积、林分立地指数、林分蓄积量因子与林分平均年龄、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林分公顷株数等的关系,建立了云南松林分断面积生长和林分收获预估模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可应用于西南地区云南松林的经营管理和收获预估。  相似文献   

4.
长白落叶松是辽宁省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其总体质量关系到辽宁省的生态环境建设。文章根据辽宁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主要调查因子,基于103块调查样地建立林分生长模型,分析林分生长规律。关于模拟林分生长模型,经典的线性模型往往未能解释数据的离散部分;然而,一些离散变量真正影响林分生长。文中将林分生长特性和林木材积的关系作为一个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属性,提出了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林分生长数据。  相似文献   

5.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以生态模型可视化模拟油茶生长规律对研究其抚育栽培模式及可持续经营管理决策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比较分析相关领域文献,整理收集了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五省60年油茶林分生长数据,借助林分水平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模型FORECAST模拟油茶纯林50年生长变化规律。模拟结果包括林分尺度的林分平均高、平均冠幅、林分株密度、林分果实生物量参数,及单木尺度的林木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参数。在模拟预测油茶生长参数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借助模型可视化技术,三维再现了5年、15年、25年、45年生油茶林分空间结构,用以验证模型及辅助决策。结果表明模型FORE-CAST拟合油茶林分生长曲线效果较好,其输出参数可视化也逼真再现了林分尺度纯林场景,较好的验证了数据。  相似文献   

6.
北京落叶松人工林全林分模型研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森林资源一类调查中侧柏的数据为基础,以Rechards方程为模版,通过spss统计建模工具进行拟合,建立了包括落叶松的树高模型、立地指数、林分密度、断面积指数、全林收获模型、林分生长模型在内的全林分模型。林分生长模型保持了与收获模型的相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林分生长模型,可根据某一时期的林分收获量预知未来某一时期的林分蓄积。通过检验证明,此北京落叶松人工林全林分的林分生长模型有很强的适用性,为有关林业部门确定最优密度指数、立地指数等因子来改善落叶松的经营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工落叶松枝下高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木枝下高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树干形状 ,建立林木枝下高动态模型可以了解林木或林分的生长规律.分析了枝下高与林分密度和树高的关系,利用节子剖析数据,结合落叶松高生长数据,建立了落叶松人工林的枝下高动态预测模型.并讨论了其动态预测模型在整枝高度、树冠基部高度和合理间伐时间的确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林木枝下高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树干形状,建立林木枝下高动态模型可以了解林木或林分的生长规律.分析了枝下高与林分密度和树高的关系,利用节子剖析数据,结合落叶松高生长数据,建立了落叶松人工林的枝下高动态预测模型.并讨论了其动态预测模型在整枝高度、树冠基部高度和合理间伐时间的确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生长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以期估算区域尺度上的森林生物量。[方法]利用广东省五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1997, 2002, 2007, 2012, 2017),以30个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每块样地均有30株以上五期保留木,共计1 412株样木)。以Richards理论生长方程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基础生物量生长模型、含有林分特征的生物量生长模型、含有林分特征和立地条件的生长模型等不同形式的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比较和评价了不同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基础生物量生长模型拟合效果最差,调整决定系数R_a~2仅为0.475;将林分密度指标引入基础生物量生长模型后,拟合效果得到极大改善,R_a~2提高到了0.836;将哑变量引入含有林分特征的生长方程进行立地条件划分后,R_a~2达到0.961,拟合效果达到最优。[结论]含有林分特征的生物量生长方程一定程度反映了林分生物量生长与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划分样地类别进行参数分级,进一步提高了生物量生长模型的拟合精度,反映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生产力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马尾松人工林生长收获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系统是由预测林地生产潜力、林分生长过程和林分收获量的所有模型构成的系统。它是建立经营模型的基础 ,是准确进行经济评价、确定合理轮伐期和研究优化栽培模式的前提。生长收获模型系统由立地指数预测模型 (优势高生长模型 )、胸径生长模型、直径分布模型、树高曲线方程等几个部分组成 :立地作为林木生长的载体 ,立地质量的评价结果 (立地指数或优势高 )是贯穿整个系统的主要变量 ,因此对立地质量的准确评价和优势高生长的预测是建立生长收获模型的根本保证 ;胸径生长模型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林分结构模型 (直径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11.
天然林分生长模型在小班数据更新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当小班调查得到各组成树种的平均高,平均直径以及小班的年龄,每公顷株数,郁闭度,散生木蓄积等因子后,应用天然林分生长模型可以实现无人为干预小班数据的全面更新和连续预测。这些模型应用于小班数据更新时的特点是分别组成树种,以地位级指数评价立地质量,以预估间隔期代替年龄,更适用于天然混交异龄林小班数据的更新。通过吉林省汪清林业局108块复位样地的验证,表明天然林分生长模型的预估结果优于目前生产单位所用的生  相似文献   

12.
森林资源监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数字地表模型(DSM)等数据,利用计算机深度学习方法,研究乔木林小班的郁闭度、平均树高、总株数3项主要林分调查因子的数字化智能提取方法。结果表明,郁闭度判读的平均准确率可达到98.6%;平均树高判读的平均准确率可达到90%;株数判读的平均准确率可达到82.36%。  相似文献   

13.
PowerBulider下天然林森林资源数据更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前有关小班数据更新方面报道是以人工林为例 ,在 DOS操作系统下 ,对 d Base数据库进行管理和运作 ,但存在一些问题 :( 1) d Base之类的数据库直接在 PC根目录下运行。它们只有一种数据库格式 ,主要是针对单用户存取的 ,在安全性、数据完整性上功能较差。 ( 2 ) DOS环境下开发的软件使用繁琐 ,可操作性差。 ( 3)数据是单用户存取 ,浪费大量资源 ,难以实现数据共享 [1,2 ] 。天然林由多林种组成 ,其小班数据更新比人工林更新繁杂 ,国内在天然林资源如何更新 ,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 ,国内林业系统所用计算机多平台并存、数据库类型不一。…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多优势种森林群落演替现状评判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家城  陈力 《林业科学》2000,36(2):116-121
亚热带多优势种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依第1优势种的耐荫,喜湿特性,可划分为6个阶段;(1)针叶林阶段;(2)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3)以阳生性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4)以阳生性树种为主的绿阔叶林,当中生性树种在成为第1优势树种表明演替已进入顶极阶段,此后,又以优势树种人布格局为依据,将顶极阶段分为第5、第6阶段;(5)未发衣完善的顶极阶段;(6)发育完善的顶极阶段。据此,判定本文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杉木人工林和落叶松天然林标准地数据为材料,应用D=aN~bP~cS~dH~e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从理论上证明,当同一树种的树高一定时,疏密度和株数相同,各地位指数(级)林分平均直径一致。为森林的抚育间伐,林分直径生长的预测、预报,确定林分工艺成熟龄及森林调查设计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以黧蒴 Castanopsis fissa 皆伐改造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黧蒴萌芽林和改造树种的生长表现 及其与林分结构的关系,对改造效果进行综合评判。9 年生时黧蒴萌芽林生长显著高于套种树种,占 据林冠上层;套种树种处于林冠下层,受光照不足和发育空间限制,胸径和树高等生长指标下降,高 径比偏高,冠幅偏小。现有模式下树种间比较发现,树种间的生长和适应性存在明显差异,山杜英 Elaeocarpus sylvestris 和灰木莲 Magnoliaceae glanca 属于生长较快的树种,油桐 Vernicia fordii、红锥 Castanopsis hystrix、海南蒲桃 Syzygium hainanense 和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属于中等速生树种,格 木 Eryrophleum fordii 属于生长较慢树种。改造效果综合分析显示,该模式优势在于提高改造树种的干形 和自然整枝高度、抑制格木和香樟等树种幼林期虫害发生,不足之处在于黧蒴萌芽林生长快、密度高, 套种树种的生长受到抑制,长期来看面临较高的淘汰风险。根据改造树种生长、适应性和林分结构综合 分析,建议对改造树种进行针对性的空间释放,降低竞争压力,提高其生长潜力,保障林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中的固定样地以及临时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模型间的相容性出发,建立了包含立地指数SI、林分密度SDI、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树高曲线动态模型和林分收获模型的全林分模型系统,着重探讨了用Korf方程构造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时有关参数与SI和SDI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Light is the most common limiting factor in forest plant communities,influencing species composition,stand structure,and stand productivity in closed canopy stands.Stand vertical light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simple under a closed canopy because most light is captured by overstory trees.However,wind disturbance events create canopy openings from local to landscape scales that increase understory light intensity and vertical light structural complexity.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an EF-1 tornado o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i.e.three-dimensional)light structure within a Quercus stand to determine how light structure changed with increasing disturbance severity.We used a two-tiered method to collect 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 density at 4.67 m and 1.37 m above the forest floor to 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 light structure across a canopy disturbance severity gradient to see if light intensity varied with increasing tornado damage.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ed canopy disturbance closer to the tornado track increased light penetration and light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at lower forest strata.Increased light intensity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d sapling density that was more random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plot and had shifted light capture higher in the stand structure.Light penetration through the overstory was most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decreased stem density in the two most important tree species(based on relative dominance and relative density)in the stand,Quercus alba L.(r=-0.31)and Ostrya virginiana(Mill.)K.Koch(r=-0.27,p<.01),and indicated that understory light penetration was most affected by these two species.As managers ar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patterning silvicultural entries on natural disturbances,they must understand residual stand and light structures that occur after natural disturbance events.By providing spatial light data that quantifies light structure post-disturbance,managers can use these results to improve planning required for long-term management.The study also provides comparisons with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to the midstory that may offer useful comparisons to natural analogs for future silvicultural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n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ALS) dominant height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data from a national scanning survey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a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for Denmark. Data obtained in the ongoing Danish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NFI) were used as reference data. The data comprised a total of 2072 measurements of dominant height on NFI sample plots inventoried in 2006–2007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ALS data. The dominant height model included four variables derived from the ALS point cloud distribution. The variables were related to canopy height, canopy dens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n individual plots. The RMSE of the final model was 2.25 m and the model explained 93.9% of the variation (R 2). The model was successful in predicting dominant height across a wide range of forest tree species, stand heights, stand densities, canopy cover and growing conditions. The study demonstrated how low-density ALS data obtained in a survey not specifically aimed at forest applications may be used for obtaining biophysical forest properties such as dominant height, thereby reducing the overall forest inventory costs.  相似文献   

20.
游水生 《林业科学》2001,37(Z1):106-110
本文从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天然米槠林CK、A级择伐更新、B级皆伐迹地天然更新、C级皆伐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对福建武平米储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CK、A级和B级乔木层都是以米储为优势种,C级顶极种米槠处于第2优势种,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1优势种,而D级受人工种植的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以杉木为优势种;通过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大种类组成、各科含种数、各科含属数和各属含种数上升到B级或C级后下降或直接下降,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线性下降、优势度呈线性上升.特别是D级杉木林乔木层由于以人工种植杉木为优势种控制着整个群落的性质和环境、导致分析的各方面指标与天然米槠林CK相距甚远,目前较难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其余更新方式将能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