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发展窘境,对怀化侗族传统聚落生态景观模式进行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了怀化通道县240余个传统侗族聚落中的35个,分析得出"玄武龙脉山林+耕地+建筑群+鱼池+鼓楼+耕地+道路+福桥+曲水+寨门"为这些聚落生态景观的基本构成模式。研究发现侗文化影响降低导致传统侗族聚落发生演替,聚落生态景观模式发生扭曲。为此,须重点调整聚落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根据原生态创建新型立体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产业体系以修正聚落生态景观模式演替问题。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在当代中国的聚落有机更新环节中,可以看到各类建筑师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全国范围内的乡土建筑改造设计,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大量的乡村聚落正以旅游开发为发展导向,竭尽所能的利用乡村资源,试图通过旅游开发进行产能置换,带动乡村经济,获得除传统乡村产业以外的红利。有大量的乡村聚落成功的实现了转换,发达的旅游业促进了村落迸发新的活力,形成人员回流,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也能看到很多乡村聚落在此过程中因为没能准确地定位自我优势以及是否具有旅游开发的条件,导致其在进行开发的不同环节受到影响,最终处于旅游资源不足、旅游人群稀少等尴尬境地。结合国内现有乡村聚落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及相关理论,以笔者实际调研过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这类乡村聚落中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和空间分布有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对于海岛熔岩台地型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较少。【方法】应用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海口市羊山地区2008年与2018年乡村聚落规模和格局变化,并选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探究湿地、林地等环境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结果】1)随着时间的演进,羊山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数量、规模、分布均发生了改变。2008—2018年乡村聚落斑块数量激增,斑块总面积和斑块密度增加,斑块间的邻近距离和平均斑块面积相对减少。2)对比斑块形状指数发现,整体区域内聚落斑块形状整体趋于规整,其中邻近湿地的聚落斑块更趋于带状、边界更为曲折。3)从空间分布看,2008年和2018年乡村聚落均呈现聚集的格局,且2018年聚集度略高于2008年。4)随着乡村聚落离湿地、林地的距离增加,斑块数量和面积均产生锐减。此外,耕地斑块与道路斑块对羊山地区乡村聚落斑块分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论】目前羊山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现状分为两类:一类为区位优势明显,得到优先发展,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村落传统风貌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另一类地区较偏远,发展缓慢,许多古村落、古建筑得不到良好的保护而且遗弃。需要政府把握乡村聚落变化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乡村聚落朝集约化、内涵式方向发展。本研究揭示了海口羊山地区乡村聚落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为城乡协调发展区的聚落景观布局优化、城乡土地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乡村聚落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可有效利用其处理分析各种信息数据的功能模块,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现状,得出乡村聚落直观的空间分布规律,预测乡村聚落发展趋势,为乡村规划提供现实依据。文章以都江堰市天马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天马镇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中的应用。利用基于GIS的插值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得出天马镇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密度不均,总体密度小,呈多核心分散式布局的结论。结果表明,"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传统场镇以及川西林盘星罗棋布的布局模式是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道路地理要素也对该分布形态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徽州古村落景观对现代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乡村聚落形态之一。古村落选址包含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布局营建体现了理性和感性的交织,并以独特的景观要素著称。本文着重于古村落整体景观的研究,并试图发掘其对现代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的有益启示:感知环境、融于环境的栖居方式;强调凝聚力、归属感的聚落形态;充满人文关怀的邻里空间;独具特色、自成一派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6.
文章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理论,综合运用SPSS、CiteSpace和VOSviewer,对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近40年乡村聚落研究领域的文献特征、热点演化、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论文数量呈现指数增长模式,发文期刊分布集中,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2)研究热点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研究领域多样化和边界模糊化;3)研究主题跨越3个阶段,呈现"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景观格局—演变更新"的时空演化路径;4)未来研究应构建跨学科、多尺度、多维度的框架体系,深入研究典型地域乡村聚落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探索提升绿色宜居乡村聚落建筑技术,聚焦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聚落生态景观,为乡村振兴提供本土化经验和范式。  相似文献   

7.
“景观基因”作为传统村落景观信息遗传的载体,蕴含了传统村落独特的景观环境特征与景观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景观基因图示可为探索传统村落景观结构提供新视角。以江西省丰城市瓘山村为例,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胞—链—形”图示体系出发,揭示瓘山村在景观整体形态、景观连接通道和景观基本单元等方面的景观结构特色:景观基因“形”体现在二维空间形态和三维空间环境;景观基因“链”以外环龙溪和内部街巷结合为代表;景观基因“胞”体现在建筑和非建筑景观单元。从而总结出:风水理论、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和景观集称文化三大景观基因共同孕育出了瓘山村的景观结构特色。  相似文献   

8.
通过走访调查山西省长治市近30个美丽乡村发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思想亟待转变、乡土特色流失、缺乏生态保护、缺乏群众参与和科学管理等问题。为此提出整体性、乡土特色、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4项规划设计原则以及乡村聚落景观、生产性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3方面规划策略,并结合潞城市辛安泉镇古城村景观规划设计做案例分析,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追溯良渚聚落的类型和聚落产生的地理地貌环境,回顾了良渚聚落之间的关系及空间构成特点;揭示了良渚先民逐水而居,就地取材,因循自然的营造智慧;垫石堆土、草裹泥垒基的堆筑台丘技术,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活环境的智慧文明。从这些营建智慧中提取了对当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从而促进良渚先人的生态智慧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石临风  杨婉艺 《绿色科技》2020,(3):24-25,29
指出了乡村聚落由社区或乡村居民点组合而成,而乡村景观则代表聚落居民生活的场所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溯人类发展史与自然环境演变史,结果发现、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是自然环境与人为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景艺术美学与文化旅游产业则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协作的具有价值的痕迹和产物。  相似文献   

11.
景村关系一直是我国风景名胜区普遍存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风景区内乡村聚落的变迁。文章以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内的三达古藏族村寨为例,分析村寨与景区内冰川环境相融相依形成的高山牧场聚落体系及其聚落景观特征,探究景村关系的变化过程及新聚落的景观再生途径;基于旅游发展后新的景村协同关系的构建,从原有聚落保护利用、新聚落文化空间再生、民族社区参与等方面提出风景名胜区内藏族乡村聚落的景观再生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以西乡县近年来乡村绿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的西乡县乡村绿化树种选择原则,整理了西乡县主要绿化树种的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提出了适合西乡县乡村绿化的树种和绿化类型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水乡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进展,运用文献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法,总结1915—2021年中国南方水乡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区域层面主要基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和城乡规划学进行定量研究,村域层面主要基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进行定性研究;不同时期的研究存在内容差异和方法差异,不...  相似文献   

14.
乡村中的自然环境、聚居空间和人文景观等已逐渐成为消费者日益青睐的消费场所。文章以旅游消费为视角,通过对苏南乡村旅游地现状的解读后发现,苏南乡村景观的再生产过程正逐渐被地纳入到城市的消费体系中,乡村的景观空间呈现景观同质化、聚落异质化与村民边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以昆山市斜塘村为具体案例,根据消费的行为模式与特点提出乡村景观在自然、聚落及人文景观上的更新策略,以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西南地区远离汉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处于与西域交流的重要通道,因而该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发展、交流及互相影响的地区。由于此地区多山的地形和艰苦的自然环境,保存了众多较为完好的民族聚落。本文根据过往研究文献综述了国内外文化生态研究动态,总结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西南民族聚落文化生态动态模型,并探讨了西南民族聚落文化生态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展望,试图为未来西南地区聚落文化生态传承与研究、聚落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现代聚落布局与构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聚落景观保护性规划角度出发,以粤西地区典型传统村落——广东省雷州市英利镇青桐村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和ArcGIS叠加分析法对乡村开展规划.通过提取乡村主要景观指标因子,耦合公众参与,构建矩阵系统计算评分权重,并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模型,系统地分析出乡村应建设区域、可建设区域和不可建设区域,并以ArcGIS叠加...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苏南地区传统村镇的选址与布局,揭示了传统生态安全思想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传统生态安全思想对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的现实价值与积极意义,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常州舜过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江苏省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村落附近林相景观质量低劣的丘陵山地进行林相改造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常州舜过山森林林相改造为例,针对林相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生态保育、经济适用及景观美化效益,提出林相改造总体目标为建成具有乡村风貌的常绿-彩叶混交林,可细分为保育林、生态风景林、乡村风貌林、墓园绿化林、道路风景林5类森林,分别进行改造建设。该研究对于探讨苏南乡村地区劣质森林景观改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其营建过程中的人地互动和营建方式导向下形成的聚落景观格局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归纳了聚落的水利系统、土地开发格局和居住空间格局,并对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特性相结合而营造出的人文景观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客观解读客家聚落景观蕴藏的耕读并行、重视宗社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以安阳市宗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构建以1个目标层、4个项目层、10个因素层和22个指标层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康养旅游视角下近郊型乡村景观的重要景观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康养旅游视角下,聚落景观和自然景观在近郊型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优先级较高,其次为农业景观和文化景观;影响近郊型乡村景观的3项重要因子分别为:聚落景观清洁度、植物季相变化、基础设施完善性;宗村乡村景观综合评价得分为3.050 7,评级为“良”。对村庄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大对具有季相变化和康养功能植物的运用力度,注重驳岸与植物的结合,增加康养活动场地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