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菇木林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庆元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控制采伐总量为基础,管改封为重点,营造人工林为突破口,增加资源后劲,活跃香菇产业”的方针,采取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制定政策、落实资金、培育人才、科技兴林等措施,实现本世纪末创建菇木林3.33万hm2,菇木资源年生长量38万m3,年可制菇上亿段,菇业年创税利超千万元。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笔者从湖北省竹山县政府获悉,今年秋冬季竹山县将发展耳菇林基地1万亩。栓皮栎是竹山县传统优势乡土树种,是食用菌菌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该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为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政府决定,今年秋冬季采取直播橡子的方式,发展耳菇林基地1万亩。橡子种由县林业局统一采购,县政府将整合资金50万元,按照每亩50元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房县耳菇林资源调查与耳菇基地建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房县耳菇基地建设更好地发展,从房县县情、耳菇生产现状、自然条件、气候特征、耳菇商品市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房县实施发展13.3万hm2耳菇基地建设工程是一项必要性和可行性工程,发展前景广阔,应该大力实施。通过发展建设耳菇基地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笔者现对发展耳菇...  相似文献   

4.
栎林是温带、亚热带地带性植被,香菇、木耳是山区名、特、优产品。科学培育、合理经营菇耳林,培育大量栎树段木,发展香菇、木耳生产,对于改革开放,振兴林业,繁荣经济,出口创汇,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就菇耳林经营中的调查设计、技术经济指标、经营管理方  相似文献   

5.
《湖北林业科技》2009,(5):F0002-F0002
房县林业用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资源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如何使房县林业既大又强,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房县抢抓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建设机遇,确立了“创新业、大兴核桃产业,壮祖业、做强耳菇产业。稳旧业、巩固板栗产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54321”产业发展目标,用5-8年建成50万亩核桃基地、以杨树为主的4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30万亩板栗基地、200万亩耳菇林基地、10万亩小杂果基地。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房县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耳菇林面积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70%。众所周知,房县耳菇生产历史悠久,黑木耳状如飞燕,素有“燕耳”之称。其味鲜美、营养丰富、品质优良、驰名中外,享有“山珍之王”的美誉。上世纪80年代,房县黑木耳年产量达百万公斤以上,占全国年产量的1/10,全省年产量的1/3,居湖北省之首,名列全国前茅,产品远销西欧、美国、日本、新加坡等37个国家和地区。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房县耳菇产业遭遇到了发展的“寒冬”,木耳产量连年下滑,产量仅达200余吨,市场也日渐萎缩。进入新世纪,房县开始打响“燕耳”复兴战,提出了“保祖…  相似文献   

7.
对2006-2010年龙泉市菇耳产量、产值、阔叶林剩余物消耗量和阔叶林资源增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龙泉市菇耳生产规模为1.46亿袋/a,消耗资源折合木材12.54万m3;菇农生产菇耳的原材料主要是木材加工企业的阔叶材剩余物(78%)和胸径5cm以下的小径阔叶树(22%);利用本地阔叶林资源为36%,年均消耗阔叶材4.7万m3.从对阔叶林资源的年均采伐量和生长量对比分析,阔叶林资源生长量大于采伐量.当前的菇耳生产规模没有对阔叶林资源造成大的破坏,但也提出应从外地调入阔叶树剩余物菇耳原材料,强化对菇农的服务,鼓励菇农采取下层抚育方式,充分利用小径材和边角剩余材料等措施,以保证龙泉市阔叶林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抚顺地区珍贵的外生菌根菌资源,该文对抚顺地区松树外生菌根菌的种类、资源分布、林相特征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文中以与油松形成外生菌根的血红铆钉菇为例,分析了血红铆钉菇资源减少、产量下降的原因,建议重视发展赤松林和油松林,积极研究和探索油松林及赤松林的更新换代,为发展血红铆钉菇等外生菌根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在正常林木储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食用菌种植来提高复合经营效益,科学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达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在昆明地区进行了林下食用菌种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下栽种的大球盖菇与榆黄蘑、香菇、灵芝、长根菇产量差异显著,林下食用菌每棒出菇率和产量为:大球盖菇榆黄蘑香菇灵芝长根菇;每棒产值为:大球盖菇灵芝榆黄蘑香菇长根菇。由此可知,大球盖菇和灵芝更适宜在滇中地区杉木-华山松、油橄榄及核桃等林下栽种,并能够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对佛坪县栎类资源消耗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表明耳林资源消耗较为严重 ,若不有计划地采伐和造林 ,4~ 5年耳林将被破坏殆尽 ,同时对耳林的合理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湖北林业科技》2012,(4):I0004-I0004
近年来,房县林业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房县”的战略目标,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等重点工程和自然资源禀赋,全力推进“绿色城区”工程建设,5年间,每年以1万亩的速度绿化城区荒山荒坡。全力推进“54321”产业工程建设:“5000亩林业育苗、4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30万亩板栗、200万亩耳菇林、100万亩核桃林”。  相似文献   

12.
亚热带速生阔叶树在浙南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浙南发展亚热带速生阔叶树种的经济意义、开发前景、开发内容、技术路线作了论述后指出,米老排、海南石梓、麻楝、红椿、银桦、青皮象耳豆为适生、速生、有效的理想开发树种。以开发宅区道路绿化用大苗,营造高生物量菇木林、密植工艺林、混农营栽材用速丰林为“一优两高”林业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根据龙泉市菇耳生产和1984--2007年7次森林资源调查的有关资料,通过对菇耳生产的森林资源消耗与森林年总消耗量、商品材生产森林资源消耗量和其它消耗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菇耳生产不是龙泉市森林消耗量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注重营造菇耳原料林,开展森林抚育、提高森林综合效益,提高森林采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的利用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参试的35.6hm2天然阔叶林伐后迹地进行菇耳专用林定向培育,通过树种选择、清杂、去高桩、补植、抚育、施肥等措施,4年后,幼树密度由2250株/hm2增加到7500株/hm2以上;活立木蓄积由1.5m3/hm2增加到42m3/hm2,平均生长量达10.1m3/hm2·a。  相似文献   

15.
林下栽培食用菌能够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资源,获得优质食用菌农产品产出,是实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林下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意义为切入点,归纳论述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食用菌的栽培情况和林下食用菌的主要栽培模式,列举了5种典型的林下栽培食用菌案例(黑木耳、大球盖菇、竹荪、灵芝、羊肚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林下食用菌栽培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的对策:(1)建立林下复合经营共同体;(2)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3)加强林下经济产业人才培养,促进林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4)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5)完善林下经济相关标准、导则的制定。综上结果,以期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美洲黑杨完全适应景宁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强的耐寒性和速生性;培育一般用材林,栽植后10年即可主伐;培育菇木林、栽植后3-4年即可采伐利用。现有研究结果已表明,美洲黑杨木屑栽培香菇比混合木屑产量高6.9%,用以种植黑木耳比常规混合木屑产量增加7.7%。景宁是香菇、黑木耳的主产区,引各推广美洲黑杨,并引进美洲黑杨菇、耳超短轮伐期两用林营建技术,开展杨树木屑栽培袋料香菇、木耳最佳基质配比的研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福建省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阔叶林资源被大量消耗,使原有为数不多的阔叶林,蓄积急剧下降而面临枯竭。省科委针对这一情况,于1988年底为解决亩林矛盾,保证全省发展食用菌有一定后劲,专门配套60万元资金,在食用菌生产大县古田、屏南县开展试验。课题名称为“菇耳林培育和菌株树种配套试验研究”,并列入省重点科研项目。本试验为子项目之一,合同试验面积为33.3hm’,现已完成356hm‘,占合同面积的107%,整个试验分五年完成。1试验地基本概况试验山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屏南县境内,地理座桥为东经118”41’至119”13’北纬…  相似文献   

18.
阐述广东油茶林资源、油茶基地建设、油茶种苗选育及油茶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全省油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参试的35.6hm^2天然阔叶林伐后迹地进行菇耳专用林定向培育,通过树种选择,清杂,去高桩,补植,抚育,施肥等措施,4年后,幼树密度由2250株/hm^2增加到7500株/hm^2以上;活立木蓄积由1.5m^3/hm^2增加到42m^3/hm^2,平均生长量达10.1m^3/hm^2.a。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乌鲁木齐市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现状和管护成效,分析了国家级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提高管护人员的工资补助;增加灌木林地的补偿标准;积极探索林副产业。为乌鲁木齐市国家级公益林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