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蓝莓采摘是通过采摘机械所产生的力迫使蓝莓树枝产生振动,从而实现蓝莓果实脱离蓝莓树枝的过程.本文实测蓝莓采摘所需的力的大小,建立蓝莓植株受迫振动模型,由此计算出采摘力.通过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为设计采摘机械结构、确定采摘参数和采摘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蓝莓素有"浆果之王"美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兴安岭地委、行署作出部署,强力推进蓝莓产业,动员全区上下广泛参与蓝莓种植,现已建成25处蓝莓示范基地,共268.47公顷,并规划2013~2015年完成人工蓝莓种植0.53万公顷、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面积5.33万公顷以上.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蓝莓主栽区真菌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2017年作者采用随机普查和定点调查方式调查贵州省蓝莓Vaccinium sp.主要栽培区病害种类。结果发现:贵州蓝莓叶、茎、花共有7种真菌病害,其中蓝莓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 sp.)、蓝莓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蓝莓茎枯病(Ophiobolus sp.)、蓝莓枯萎病(Phomopsis sp.)值得后期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丹东地区蓝莓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丹东地区独特的酸性土壤和充沛的降水量为蓝莓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文章概述了蓝莓栽培的园地选择、土壤改良、品种定向、栽培方式、修剪、肥水管理、越冬等方面的技术要点,对蓝莓产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山地蓝莓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蓝莓的栽培实践和观察,总结了贵州省黔东南州山地蓝莓的栽培技术,包括山地蓝莓的环境条件要求,适宜黔东南州的蓝莓品种,山地蓝莓的种苗质量,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技术等,以期为山地蓝莓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四川蓝莓产业逐步扩大,引入种苗的同时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蓝莓主要有害生物资料,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对引进四川省的蓝莓种苗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检疫有害生物8种,并提出了降低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四臂嗅觉仪实验研究了蓝莓不同器官对黑腹果蝇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排除蓝莓枝、蓝莓叶对黑腹果蝇影响,确定蓝莓果实对黑腹果蝇具有最明显的引诱作用;蓝莓不同器官对黑腹果蝇的引诱效果为:蓝莓果实蓝莓叶片蓝莓枝条。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具有国内独一无二的野生蓝莓资源优势和绿色生态优势,随着蓝莓产业化项目的逐步实施,蓝莓产业必将成为大兴安岭主导产业的最佳替代产业之一。一、大兴安岭蓝莓产业现状大兴安岭是矮丛野生蓝莓笃斯越橘的集中产地,是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目前,已栽培利用的蓝莓主要有三个种类: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蓝莓中含有丰富的果胶、维生素和花青素等营养成分,使其具有抗氧化性、预防和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维护眼睛健康、预防视力受损的作用,因此,蓝莓的繁育技术及其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不同种类蓝莓的栽培技术及其现阶段在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内外蓝莓市场需求量的逐年增多,仅靠原生态野生蓝莓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大兴安岭蓝莓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迫切需要研究野生蓝莓资源的保护和经营技术,探索出野生蓝莓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中国蓝莓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莓作为新兴的林下经济产业,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介绍我国蓝莓种植、加工概况。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蓝莓的国际和国内市场发展现状,从蓝莓供给源、产品质量、销售地点等几方面预测了我国蓝莓产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黔东南州为发展蓝莓产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蓝莓经营开发的积极性。综述了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的优势,并针对其优势、现状提出了蓝莓产业的发展对策,为黔东南州蓝莓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出适合鉴别蓝莓品种的DNA条形码,用于蓝莓不同品种的区分及遗传分化研究。【方法】以40个蓝莓品种108份样品总DNA为模板,对8个条形码片段(rpo B、psb A-trnH、ycf5、rbc L、rpo C、mat K、ITS、ITS2)进行扩增与测序,分析扩增效率及测序成功率、遗传距离、barcoding gap,并对遗传距离计算结果进行Wilcoxon检验,利用NJ树法对各蓝莓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8个DNA条形码中,ITS与ycf5在所有蓝莓样本中均无扩增产物。除mat K序列扩增成功率(96. 30%)、测序成功率(99. 04%)相对较低外,其他5个条形码扩增与测序成功率均为100%。蓝莓的rpo B序列完全一致,为高度保守序列。各条形码的变异位点数依次为:ITS2(11个)mat K(4个)rbc L(3个)psb A-trnH(2个)rpo C(1个)rpo B(0个)。各蓝莓品种的品种内、品种间遗传距离较小,介于0. 000 16~0. 002 58之间,且品种间遗传距离大于品种内。Barcoding gap分析结果显示,各条形码均未形成明显的间隔区,但从分布情况看,ITS2、psb A-trnH、mat K 3个条形码有偏向两端分布的趋势,尤其是ITS2。Wilcoxon检验显示,ITS2、psb A-trnH品种间变异较大,psb A-trnH品种内的变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psb A-trnH和rpo C可将蓝莓品种分为2个类群,rbc L和mat K将蓝莓划分为3个类群,ITS2将蓝莓分为4个类群。利用条形码组合可提高蓝莓品种鉴定率,其中ITS2+mat K+rpo C+rbc L鉴定成功率最高,为20%。【结论】ITS2对蓝莓品种的鉴定结果优于其他条形码,条形码组合ITS2+mat K+rpo C+rbc L将40个蓝莓品种分为14组,能够将山东省主要的蓝莓栽培品种如伯克利、阳光蓝、北陆等品种区分开来,较适于蓝莓的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蓝莓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蓝莓的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栽培技术、营养保健功能和贮藏加工等5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蓝莓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蓝莓的研究发展方向,对蓝莓产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蓝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蓝莓生产、繁殖、育种等角度综述了我国蓝莓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蓝莓研究热点。我国虽然开展了一定规模的蓝莓种植,但栽培技术不高、效益不好是制约我国蓝莓生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极具优势的野生蓝莓栽培生产尚未成熟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从繁殖方式上看只有少部分品种实现了快繁,有较多的优良引进品种的快繁体系尚未建立,所以快繁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内蒙古大兴安岭高寒地区野生蓝莓的快繁技术的研究还处于研究阶段;种子繁殖正处于起步阶段;蓝莓育种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生产中使用的品种均为引进种,这些品种耐寒性差,越冬防寒技术要求高是栽培推广的限制因素,而内蒙古的野生蓝莓品种虽然耐寒性强,但产量低、果实贮藏性差、栽培成活率低也是生产中的棘手问题,因此,选育出我国自主蓝莓品种是当务之急,尤其以大兴安岭高寒地区野生蓝莓为基础的新品种培育将成为今后我国蓝莓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贵州省黔东南州独特的自然资源具有发展蓝莓产业的优势,麻江县作为黔东南州发展蓝莓的先头军已掀起贵州省种植蓝莓的浪潮。黔东南州准确定位自我优势,结合政策优势,着眼蓝莓全局发展需求,有计划有策略地展开了蓝莓种植、加工及营销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蓝莓无土化栽培与陆生栽培生长比较,研究蓝莓无土化栽培生长状态。研究表明,采用基质固定,断根处理,保证水体循环,调整栽培水的pH值,可以保证蓝莓与陆生栽培生长状态一致,蓝莓无土化栽培是适合蓝莓生产的栽培形式。  相似文献   

18.
位于大兴安岭腹地、伊勒呼里山巅的新林区推进野生蓝莓资源管理规范化,推动人工监莓种植全民化,积极引进蓝莓精深加企业,加速蓝莓产业化,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新林区蓝莓之花竞相绽放。  相似文献   

19.
正蓝莓为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果树,是第三代新兴水果,其果实呈现蓝黑色,色泽靓丽,富含花青素,具有很好的抗衰老、防癌、提高视力等功效,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根据蓝莓不同的树体特征、果实的特点及生长区域分布,蓝莓划分为北高丛蓝莓、南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五个品种群。适宜在南方  相似文献   

20.
蓝莓果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蓝莓果为主要原料,生产蓝莓果茶;通过预实验确定影响蓝莓果茶的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蓝莓果汁添加量、果胶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果糖添加量及柠檬酸添加量。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蓝莓果茶最佳配方为:蓝莓果汁35%、蔗糖25%、果糖5%、柠檬酸0.15%、果胶0.25%、纯净水3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