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日本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1989年林间释放定居成功,1990~1993年采用人工挂放和飞机撒放种蜂枝条的方法,防治控制面积14.09万hm2。放蜂点的小蜂定居率达98%以上,1.5年后,松突圆蚧雌蚧被寄生率稳定在20%~30%,雌蚧密度由放蜂前每针束3头以上,下降为每针束0.3~0.6头,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原因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9年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成功控制了检疫性害虫松突圆蚧灾情。 1998年后放蜂区花角蚜小蜂种群急剧下降、数量大幅度减少 ,后因小蜂种源缺乏放蜂工作中断 ,致使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逐渐上升 ,灾害日益严重。本文结合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花角蚜小蜂种群稳定的因素 ,从气温、寄主、种源 3个方面初步探讨广东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原因初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9年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成功控制了检疫性害虫松突圆蚧灾情。1998年后放蜂区花角蚜小蜂种群急剧下降、数量大幅度减少,后因小蜂种源缺乏放蜂工作中断,致使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逐渐上升,灾害日益严重。本文结合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花角蚜小蜂种群稳定的因素,从气温、寄主、种源3个方面初步探讨广东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面积达100多万hm^2,全面覆盖松突圆蚧疫区范围。放蜂定居成功率达85%以上,花角蚜小蜂普遍形成自然种群,有效地减缓松突圆蚧的扩散速度及将松突圆蚧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应用花角蚜小蜂(CoccobiusazumaiTachikawa)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面积达100多万hm2,全面覆盖松突圆蚧疫区范围。放蜂定居成功率达85%以上,花角蚜小蜂普遍形成自然种群,有效地减缓松突圆蚧的扩散速度及将松突圆蚧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人工收蜂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有效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前人对花角蚜小蜂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5月从日本冲绳引进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后,改进了人工大量收蜂技术,应用自行设计的收蜂棚进行敞口式大量收蜂,大大提高了收蜂量.2006-2007年分别收到花角蚜小蜂22 372头和54 556头.在福建松突圆蚧发生区推广应用,为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持续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突圆蚧是严重为害马尾松的外来有害生物,文章介绍了应用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包括本土寄生蜂的主要种类、种源调查与保护、放蜂方法和放蜂量、放蜂林分选择、效果检查等。  相似文献   

8.
对广东省信宜市应用本土寄生蜂防控松突圆蚧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信宜林科所、尚文水库尾和安峨大六村,应用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效果较稳定,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其中信宜林科所的防治效果高达85.91%.放蜂点环境、放蜂方法和时间对防治效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调整松林密度控制清源山松突圆蚧危害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发生区内松林进行间伐、修枝等营林措施将郁闭度调整至0 5左右,松林中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从调整松林密度前的每束2 61头下降至0 63头,虫口密度下降75 86%,表明调整松林密度能有效地控制松突圆蚧对松林的危害;同时发现,阳坡上松林的虫口密度较阴坡上松林的虫口密度大,从阳坡向阴坡逐步过渡,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也随之下降,表明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与坡向有关,在景区绿化规划设计上应针对不同的坡向营造不同的树种,以防止松突圆蚧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0.
飞机撒放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每架次装种蜂枝条200把,在松突圆蚧疫区以160~180公里/小时的航速作业,每13秒钟投放一把,每把控制面积33.3公顷。试验共作业飞行6架次,防治面积4万公顷,小蜂定居成功率达100%,半年后投放点中心区的平均寄生率达19.8%。每公顷防治成本2.25元,比地面人工挂枝放蜂速度快,成本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1988年作者在惠东试点,对从日本冲绳引进的花角蚜小蜂进行了形态、生物学特性和繁育条件的研究。经4代繁育试验表明,此蜂对马尾松上的松突圆蚧寄生能力强,寄生率高,特别是能寄生叶鞘内的雌蚧。同时,还可以看出,温度、营养和光照是影响繁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松突圆蚧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害虫,防治困难,为探索对松突圆蚧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用寄生在甘蔗灰粉壳虫上的寄生曲霉菌对松突圆蚧进行了致病力试验,其寄生率为13.9%—64.9%。同时对寄生曲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松突圆蚧(Hem 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的发生历史、危害及防治现状。从生物防治上分别介绍了松突圆蚧寄生蜂花角蚜小蜂(引进种)的生活习性、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近年来广东花角蚜小蜂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等研究进展,以及应用本地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进展情况,并从林间生态位的角度介绍了松突圆蚧及其3种寄生蜂的相互关系。最后讨论了应用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属蚜小蜂,是日本松突圆蚧上的优势种天敌.有关资料表明[1],在松突圆蚧原发生地日本冲绳,由于花角蚜小蜂的寄生控制,松突圆蚧对松树危害并不严重.因此,1986年我国从日本首次引入了花角蚜小蜂,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试验.本文综述了自1999年以来的寄生蜂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的研究,以便更系统了解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将广西大学林学院提供的菌株喷施于被松突圆蚧侵染的松树树冠上,结果表明:5种生防菌对松突圆蚧的致死率均远远高于松突圆蚧的自然死亡率,防治效果显著。第1次试验进行后的第125天和第2次试验进行后的第85天再次对松突圆蚧的死亡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菌液对松突圆蚧的防治作用可以持续4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幼林进行适度修枝间伐,不仅能降低虫口密度,减少虫源,增强林木抗虫性,而且能有效地促进林木生长。修枝间伐后郁闭度保持在0.5或0.7的林分同未修枝间伐林分的林木相比,株胸径每年增加83.3~116.7%;株材积每年增加50~70%。此法简便易行,可有效地控制松突圆蚧大发生。  相似文献   

17.
真菌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现自然寄生于松突圆蚧的真菌并研制出生防菌.利用菌液对不同类型马尾松上松突圆蚧的防治试验,松突圆蚧的菌粉林间维持和大面积应用效果.生防菌是有效控制松突圆蚧的微生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连续3年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直属9个林场的马尾松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松突圆蚧的虫情调查,同时调查胸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被调查标准地所在的高要、德庆、云城、新兴、云安、郁南等区县均为松突圆蚧发生区;各标准地因受害时间及危害程度不同,造成虫口密度有极显著差异;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同一时期,林龄越大,虫口密度越大;除通门林场外,其他各标准地由于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森林资源增长缓慢。建议将西江林业局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林纳入广东省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范畴,间伐或皆伐后套种或全面更新阔叶树种,从根本上遏制松突圆蚧的虫情升级和蔓延。  相似文献   

19.
松突圆蚧天敌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hagi 自1982年发现传入与港澳毗邻的广东沿海县、市,到1987年底止,已蔓延扩散到20个县市,650万亩,其中120多万亩松林濒于枯死。该蚧寄生个体小,隐蔽性强,多寄生于松针叶鞘内,形成叶鞘和介壳双层保护,给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探索松突圆蚧生物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有效天敌,以控制该蚧的发生和蔓延,1985—1987年,我们在广东惠东、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对松突圆蚧天敌做了调查,并对一些优势种进行了观察研究,同时在日本琉球大学东清二教授协助下,对来自日本冲绳县的以琉球松为寄主的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利用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寄生蜂已经20多年,但除了占比例很少的试验点外,均未达到控制松突圆蚧成灾、扩散、蔓延、恢复林木长势的目的.为了系统的了解松突圆蚧寄生蜂的应用情况,本文对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全面的认识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