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干旱风沙区退耕地树种选择和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奇台县退耕还林树种单一、品质低、效益差的问题,以适宜树种选择和林种配置,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培育林地后续产业为目的,开展了干旱风沙区退耕地树种选择、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研究,主要结论:干旱风沙区造林成活率较传统造林方法成活率提高20%-30%,保存率提高40%-50%;林草、林粮、林园(果)、林药等造林经营使林地直接经济效益提高达50%以上;梭梭更新复壮与节水灌溉造林组装配套,造林成活率提高了30%,造林成本为普通灌溉造林的20%;山杏嫁接更新改造直接经济效益提高50%以上;文冠果直播造林不仅提高了干旱区人工造林成活率加%以上,而且降低成本50%以上。  相似文献   

2.
王亚非 《防护林科技》2014,(2):91-92,106
退耕还林项目造林工程,把握住选择造林对路树种,强化经营管理水平,适时做好林分间伐,掌握好这“三项”技术措施,可明显提高退耕林地的“双向”(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为了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不仅需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退耕 ,而且还要搞好这些退耕地的造林作业设计。造林作业设计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必要程序 ,也是造林施工的依据 ,为了统一全市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方案 ,保证退耕还林技术方案的落实 ,在退耕还林作业设计中 ,应明确下列几个问题。1 退耕还林地、荒山荒地造林宜林地的确定1.1 退耕还林地的确定对于水土流失严重或者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沙化地或生态重点治理区的坡耕地 ,都属于退耕还林地的范畴。属于基本农田范围的耕地不能…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黄土高原地区要重视经济林与生态林的平衡,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经济林。目前,存在着对退耕还林的生态目标认识不明确、在选择树种时经济林比例过大、生态林比重偏低的问题,造成树种结构单一、防风沙能力脆弱的后果。退耕还林中以经济林取代生态林的倾向要引起重视。退耕还林,其根本目的是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的。由于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森林效益的大小不能单看森林覆…  相似文献   

5.
采用造林先锋树种加速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对生态环境的分析,指出四川现有的宜林荒山和退耕还林地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山峡谷和盆周山地的造林困难地带,植被恢复难度极大,多年来造林成效不理想,提出了有效恢复植被、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使之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在造林困难地带采用先锋树种造林。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固碳释氧效益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秭归县退耕还林中经济林面积最大,其次是阔叶林,针叶林面积最小。工程造林面积超过1 000hm2的树种是依次是核桃、刺槐、柑桔、板栗、紫穗槐和茶叶。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年固碳量为64 780.7 t,年释氧量为110 468.7 t,为全县生态环境和固碳减排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树种选择是退耕还林成败的关键之一,也是林木速生丰产的重要一环。任何一个树种都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特性,要求一定的生态条件,只有当树种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时,即“适地适树”林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最终成林、成材。反之,不仅造林不宜成活,即使成活,也生长不良,经济价值不高,退耕地长期不能发挥潜力,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极大浪费,尤其是贻误了时机,还会挫伤广大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和影响国家投资的意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敖江流域(罗源段)两岸植被基本情况的调查,初步揭示流域两岸存在的生态问题,确定沿江两岸林地和非林地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区分类型选择无林地和退耕还林地的造林树种和造林技术,并确定现有林分的主要经营措施,为福建省流域治理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2年广西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坚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导,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至2007年止,已在112个县(市、区、场)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83.4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地造林23.27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53.47万公顷,封山育林6.67万公顷;国家投入种苗、粮食及造林等专项补助经费约40亿元。  相似文献   

10.
适地适树是退耕还林应遵循的一项基本技术原则,更是生态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适地适树工作。 一、因地制宜。退耕还林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退耕还林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人为活动等因子具有不同的特征,必须科学地选用不同的造林树种和栽育技术。即使同一地段(如同一条沟的阴、阳坡),立地小气候也各具特点,选择造林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太保山省级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现状对其发展森林康养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太保山森林公园林地资源丰富,且森林覆盖率很高;②森林公园中既有国有林地,也有集体林地;③林地结构比较简单,有林地占主要优势,森林以天然林为主;④乔木优势树种主要为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⑤林地活立木蓄积量相对较低,乔木林各龄组中中龄林占比最大,其次为幼龄林,表明林木正处于旺盛生长阶段。总之,太保山森林公园具有良好的森林资源作为发展基础,具有发展森林康养的巨大潜力,故建议当地政府在兼顾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太保山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产业。  相似文献   

12.
灵空山林场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灵空山林场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合各类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认为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其本身的价值,在山西这样一个少林省份,要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态结构、资源利用特点、操作便利性、副效应等方面分析了近年国内几种主要林下经济模式的优劣。林药模式基本上没有种间矛盾,但不适合大规模经营;林菌模式适应种类多且地域广,但对栽培区水源条件、交通条件要求较高;林禽模式宜根据不同禽种生态习性择地饲养和轮养,应特别注意解决污染和疫病问题;林草、畜模式宜将林下种草和动物圈养结合起来,防患面源污染和疫病,防止对林地土壤扰动太大;林虫(蜂)模式中适合发展的经济昆虫较多,应根据各地传统习惯和加工能力,分项发展;林花模式中,适合林下种植的花卉和荫生植物较多,这一模式相对而言,对林地的干扰较少,是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一类群落结构,合理性较好。以上各种经济模式各有特点,各见其长,均可供林权主发展林下经济时甄别选择。林下经济发展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注意群落种问关系的协调。林下经济物种不可生硬拼凑,本木倒置。各模式的推广应充分考虑气候、市场等地域特点。文章还介绍了一种菌根性食用菌模式。菌根性食用菌与多种树木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且多是市场俏销的种类。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栽培技术提高林下菌根性食用菌栽培集约化程度,可实现多年持续高产、高效益,且对林地的人为干预最少,能很好地保护林地生物多样性。这是其它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认为菌根性食用菌模式是目前最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前景良好的林下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宜昌、黄冈、咸宁、孝感、随州、荆州、恩施等市(州)世界银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多功能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分析,总体评价是在土地的合理利用规划、经济有效的防护林体系的结构选择和布局、农林复合型防护林经营技术和树种、草种选择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营林措施等方面基本实现了项目的建设目标,在经济、环境、社会和技术进步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匈牙利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是在17世纪初从北美引入到欧洲的第一个森林树种。在匈牙利,刺槐是非常重要的速生树种,为经济和生态目的,可以成功营造刺槐人工林。结合该树种的生长特点选择营林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刺槐人工林的成活率和生产力。本文根据林分结构和森林产量长期实验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刺槐林的抚育作业次序。制定好的营林计划和模式将会培育出效益刺槐林,并能使土地经营者更好地接受该树种。同时,刺槐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能源生产树种,本文展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图2表1参8。  相似文献   

16.
将具有生态功能的药用林草植物种还在退耕的土地上,使退耕区广大的农民群众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并进行以林业为主的建设而开展非林业产业即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建立长久稳固的经济产业,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协凋发展,达到以林促经,以经养林,确保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生态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龙岗区生态公益林改造设计及效果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深圳市龙岗区生态公益林的现状及自然地理状况,设计了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的类型,提出了各改造类型的树种选择及配置方式;初步分析了林分改造各树种生长情况及生态公益林的效能;展望了改造后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景观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经营相关资料,在对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重点热带次生林林区或典型经营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中国热带次生林经营管理政策、经营现状和经营技术。中国的热带次生林经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的1951年开始提出,但在20世纪50至80年代中期,主要以利用为目的,经营方式以封山育林为主。到了80年代后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广东开始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营林方向转化的大规模经营活动,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加大。1998年发生严重的洪涝之后,中央政府加强了以林业为主题的生态环境建设,热带次生林开始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一阶段的经营特点是生态建设,经营方式以政府主导的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为主。经营技术除封山育林外,强调了退耕还林、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和地带性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但是,中国的热带次生林经营始终未能走出木材利用或是生态防护的两个极端,缺乏既提高生态效益又提高经济效益、能满足生态和林区居民生存经济需求的可持续经营技术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The highest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ates in Africa occur in the dry forests and woodlands where pressure for land is increasing, poverty is rampant, livelihood options are few and climate change effects are severe. This paper examines factors that cause land and forest degradation in the Sahel and dry forests and woodlands of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and highlights some successful restoration practices, technologies and approaches. In the Sahel, enclosures are used to protect young growing trees while in East Africa enclosures are implemented on degraded land as a mechanism for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with a clear biophysical impact. The choice of techniques for rehabilitating specific degraded areas depends first on the priorities and management objectives of stakeholders followed by the costs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available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and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of the land resources in their current and desired future states. In the Sahel,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erative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ractices includ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and structures. In all regions, natural forest rehabilitation has used both natural and assisted regeneration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especially indigenous species through coppice regrowth and root suckers rather than seeds. Assisted regeneration was especially prevalent in the Sahel where indigenous tree spe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dominate the degraded sites during early stages of secondary forest succession. The success of any rehabilitation activities depends on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addition, the forest policies and their related policies need to be enabling in order to address issues of concern, including (1) the full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ies, (2) clear land and tree tenure and (3) equitable benefit sharing.  相似文献   

20.
试论发展我国工业人工林的若干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我国林业面临的“生态和资源危机”是由于我国是个少林国家而为满足工业和农村发展需要,长期以来不得不大量采伐木材生产力低而生态效益高的天然林所造成的这一现实出发,支持只有有计划地发展专用工业人工林才能缓解“两危”的论点。提出了发展我国工业人工林的若干对策:制订可行的长、短期配合的发展计划;根据工业需要进行造林树种的调整;进行工业用材林地所有制的改革;林业投资集中于工业用材林;生态效益林由国家投资;发展无性系林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