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杂种落叶松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以杂种实生种子园、杂种落叶松F1代和F2代子代测定林、杂种落叶松第2代无性系种子园以及再收集(新建种质资源圃)的形式开展。杂种落叶松种质资源的丰富,为大量生产杂种落叶松良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君 《山西林业科技》2019,(2):17-18,28
笔者以山西杂种榛子引种示范取得的成效为依据,对杂种榛子在山西的发展进行了区域划分,按照自然地理特点可将山西杂种榛子的栽培区域分为高寒冷凉栽培区和气候温和栽培区。认为达维是山西杂种榛子的主栽品种,辽榛3号、晋榛1号是山西杂种榛子的授粉品种。  相似文献   

3.
利用杂种一代自由授粉的种子造林,所产生的杂种二代具有明显的增产能力。7年生的落叶松高生长比对照平均增加39.6%,其保存率也普遍高于对照。杂种二代与杂种一代一样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和适应性。充分利用杂种一代,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促进营林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落叶松及杂种扦插繁殖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影响落叶松及杂种扦插繁殖的因素及未来杂种落叶松扦插繁殖的研究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福建邵武引种杂种马褂木幼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邵武市二都国有林场引种的9年生杂种马褂木纯林和6年生杂种马褂木杉木混交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纯林杂种马褂木直径生长整齐度最好的是下坡的,最差的是上部的;而混交林中下坡、中坡、上坡的杂种马褂木直径生长整齐度都很好.在纯林和混交林中,杂种马褂木胸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都是下坡远大于中坡和上坡.由此可见,杂种马褂木在福建省邵武市种植的生产潜力较大,长势良好,但较为适宜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下坡位造林.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杂种榛子苗木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榛子的经济价值,介绍了平欧杂种榛子的来源及发展状况,在对辽宁省杂种榛子苗木市场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杂种榛子苗木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议,为进一步合理推广应用杂种榛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过20多年观测得知,以日本落叶松为亲本分别与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欧洲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杂交都有杂种生长优势,且苗期、早期(10年生幼树)优势表现明显;杂种生长优势是变动的,随着林龄增长杂种优势逐渐缓慢递减;部分杂种组合在16~21年生时,其生长低于母本日本落叶松,但仍然高于父本长白、兴安、欧洲、华北落叶松。杂种优势的高低、延续时间的长短与亲本选用、组合搭配、杂种生长节律及立地环境都有关系,且一般母本作用大;准确选用亲本,杂交效果会更好;利用杂种生长优势的最好形式是建立杂交种子园,杂交种子园杂种出现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亲本雌雄花期的同步程度;选择无亲缘关系的杂种第一代优树通过嫁接建立杂种落叶松种子园是生产大量优良杂种的好形式。  相似文献   

8.
杂种鹅掌楸的产业化前景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介绍杂种鹅掌揪的由来、特性和用途等背景内容;剖析开展杂种鹅掌揪产业化生产的意义和前景;阐述了杂种鹅掌揪生产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业化生产杂种鹅掌揪苗木的建议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利用同功酶遗传标记测定了英国南部Underdown落叶松杂种种子园商品种子的杂种率。欧洲落叶松无性系种子杂种率为65%;日本落叶松为19%。检测了种子园中各配子间的支配状况。两亲本树种的繁殖能力及花期的差异是两树种杂种比例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应用优良杂种落叶松进行区域性试验,采用4种整地方式、4种造林密度营造杂种落叶松,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检验,初步得出杂种落叶松的一套优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野生型杂种胡颓子(WT)和突变型金边杂种胡颓子(MT)的3年生扦插苗为供试材料,研究突变型金边杂种胡颓子叶绿素含量与光合特性等生理指标,分析叶色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1)叶绿素总含量:杂种胡颓子(WT1.530mg/g)>金边杂种胡颓子叶片绿色部位(MT-绿色1.078mg/g)>金边杂种胡颓子叶片黄色部位(MT-黄化0.031mg/g);类胡萝卜素含量:WT(0.505mg/g)>MT-绿色(0.318mg/g)>MT-黄化(0.050mg/g);(2)金边杂种胡颓子叶片绿色部位的Chla/b比值较WT叶片绿色部位,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其叶片黄化部位的Chla/b比值显著低于野生型杂种胡颓子;(3)金边杂种胡颓子较野生型胡颓子光合速率及相关参数都有显著的改变。可见,金边杂种胡颓子的叶色变化是由叶片色素含量变化导致,导致植株的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为了培育速生、丰产的油茶优良品种,我所于1970年和1971年连续进行了油茶有性杂交育种试验,培育出了普小油茶杂种和普黄油茶杂种。目前杂种第一代(F_1)保存10株(其中普小油茶杂种2株,普黄油茶杂种8株),生长良好,平均树高分别为56厘米和79.4厘米。1976年开始开花结实,1977年收杂种第一代(F_1)种子67粒,今年培育出杂种第二代(F_2)苗木21株,幼苗高生长比广西岭洒软枝油茶快57.0—62.3%。  相似文献   

13.
桉属(Eucalyptus)是一个极易杂交的种群。随着桉树引种的增加,花期重叠,常常出现天然杂种。杂种往往产生明显分离,但有的也具有杂交优势。在进行桉树树种造林对比试验的林分中,常发现一些与母本面貌全非的杂种,在同一重复区内,杂种材积生长比其他桉树积的材积要大0.4—1.5倍。如能利用这些杂种造林,不但可以  相似文献   

14.
华仁杏杂种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华仁杏6个杂交组合为实验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亲本与杂种扩增谱带的多态性,以甄别真假杂种。筛选出在亲本和杂种之间存在双亲互补带型的引物6对,除2个杂种无法鉴别外,其余品种均可鉴别为真杂种。另外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组合杂交后代表现出来的一致性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差不大,但当父本选择X1时,母本选择H1或H3杂交后代差异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柳树速生,适应性强,容易无性繁殖。它不仅是平原地区主要的用材树种,而且还是重要的水土保持和四旁绿化树种。柳树种类多,容易杂交,杂种柳树具有很强的生长势,采用优良杂种无性系造林,可以得到较高的增产效果。阿根庭和欧洲一些国家栽植柳树和杨树一样采用杂种。我国目前还未用杂种柳树造林,为了尽快采用杂种柳树或优良无性系造林,我们进行了十多年的柳树育种试验,培育出几种速生的杂种柳树。其特点是生长快,一般比对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落叶松杂种二代的增产能力,1996年和1998年分别在杂种落叶松种子园内分家系采7个杂交组合的种子育苗,并进行造林实验。结果表明,杂种二代具显著增产能力,遗传力较高,家系内变异系数大,适应性强,遗传基因丰富。2005年杂种落叶松材积生长量超对照20%以上,个别组合可达50%~70%。  相似文献   

17.
对 13个尾叶桉×细叶桉杂种、10个尾叶桉×赤桉杂种、1个尾叶桉× (尾叶桉×细叶桉 )杂种、1个尾叶桉种内控制授粉子代、5个尾叶桉母本的自由授粉子代和 1个尾叶桉×细叶桉F1自由授粉子代的比较研究表明 ,家系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差异均达 0 0 1显著水平。选择出优良杂种和子代 14个以及优良单株 12株。优良单株可以作为无性系比较试验的材料 ,优良杂种的优良单株可以用于建立下一世代的育种群体。这为优良杂种单株的无性系化和进一步的桉树杂交育种提供了有效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8.
植物同工酶的发现,为鉴定杂种、选择杂交亲本、预测杂种优势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很多作者研究了杂种及其亲本的同工酶酶谱,提出“杂种酶带”、“互补酶带”等来分析和阐述杂种所具有新的遗传特性。但在桉树方面,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9.
以美洲黑杨不同生长势的杂种F1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冠层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碳、氮含量,分析不同生长势美洲黑杨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势杂种F1的δ13C值及碳、氮含量均差异显著,超亲杂种F1在每个冠层的叶片δ13C值和碳、氮含量均显著大于低亲杂种Ft;美洲黑杨叶片δ13C值与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41);叶片δ13C和碳、氮含量存在空间分布差异,树冠上层显著大于中层,下层最小;超亲杂种F1的水分利用效率(WUE)高于低亲杂种F1,但低亲杂种F1的氮素利用效率(NUE)极显著大于超亲杂种F1,WUE和NUE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R2=-0.652),说明美洲黑杨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整地方式对杂种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整地方式下杂种落叶松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建立固定观测样地48块,连续观测地径、苗高和胸径生长,采用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整地方式对杂种落叶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杂种落叶松幼龄期间的地径及苗高生长,高台和穴状两种整地方式较好,另外两种整地方式差些;揭草皮方式在杂种落叶松幼龄时对其苗高生长及地径的作用不明显,但随着幼树的生长,效果越来越显著;在杂种落叶松11龄时,穴状与揭草皮两种整地方式下的平均胸径较大;杂种落叶松4种整地方式对生长的作用效果穴状揭草皮高台现整现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