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九届世界林业大会发表的“墨西哥宣言”明确指出:“森林正不断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使人类未来的生活质量和人类活动面临着新的破坏的威胁”。8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大气污染对森林危害日益加剧的事实,充分证明“墨西哥宣言”的论断是正确的。人类逐步地步入工业社会以来,矿物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随着石油、天然气和煤的燃烧,使长期贮藏在地下的硫、碳、氮等物质重新释放出来,成为空气污染物。树木有赖于呼吸空气而生长。空气中有害气体和酸物质含量的增加,能直接引起树叶的严重  相似文献   

2.
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和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考察了我国酸雨危害的发展概况和现状,着重对酸雨的防治对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认为可以从采用低硫煤、烟气脱硫、型煤固硫、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替代能源、利用植物的自净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和管理力度、加大行政立法力度、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等方面控制酸雨。  相似文献   

3.
最近的国际性酸雨危害调查中发现,日本这个后起的发达国家,工矿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量,与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大致相当,而遭酸雨的危害,却比这些国家小100——1000倍。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调查研究得到了结论:除了日本国对环保设施大力投资和严格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以外,亦与其国土表面覆盖的植物群落类型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威胁森林的酸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从地面、水面及植物体蒸发和蒸腾所形成的水蒸气,在变成雨雪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经过与大气中各种成分的复杂反应,改变了化学性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于水蒸汽变成碳酸,大气中其它化学成分也参与了同水蒸气的化学反应,使水蒸气的pH值有变化,当pH值低于5.6的雨为酸雨,pH值愈小,酸性越强。这种带有硫酸和硝酸的雨称为酸雨。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工业化排放污染物,机动车辆以及家庭排放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与潮湿的空气混合,凝结成酸化雨水降落而成。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形式,酸雨通过已酸化的土壤、水体危害林木的生  相似文献   

5.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加州空气资源管理署(CARB)在2007年4月26日批准一份<有毒物质在空气传播的控制措施>(Airborne Toxic Control Measure,即ATCM),提出了分两个阶段限定硬木胶合板(HWPW)、刨花板(PB)、中密度纤维板(MDF)和薄中密度纤维板(Thin MDF)以及含有这些产品的制成品的甲醛释放量.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东部约有3550万公顷的森林面临酸雨的威胁,酸雨的危害严重影响森林的健康。加拿大林务局于1984年建立了酸雨国家警报系统(简称ARNEWS,下同),以监测和报告酸雨对加拿大森林所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在酸雨明显危害森林以前,准确地发现酸雨危害  相似文献   

7.
对受酸雨危害和未受酸雨危害的杨树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对杨树生长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害杨树表现出典型的酸雨危害症状,受害杨树的年轮宽度、胸径、胸高断面积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显著变小。  相似文献   

8.
天然解毒机——木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兵 《湖南林业》2004,(8):28-28
如果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如二氧化硫达到十万分之一时.人就不能长时间工作;当它的浓度达到万分之四时,人就会中毒死亡。而有些植物却有自行解毒的本领,能将有毒物质在体内分解.  相似文献   

9.
酸性沉降与日本森林衰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性沉降物包括干沉降物和湿沉降物,日本把pH值低于5.6的降水称为酸性降水。近年来,日本降雨的pH值为3.80~5.50。酸性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工模拟酸雨实验结果表明,pH值低于4时可减少杉木苗细根伸长和个体生长,而日本酸雨pH值多为4以上,可见酸雨直接造成杉木苗枯萎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酸雾的危害不可忽视;酸性沉降物与臭氧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酸性沉降不仅对林木生长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土壤还对林木产生间接影响。对土壤酸化作为森林衰退可能原因之一也开展了深入研究,但目前有关森林衰退原因仍未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酸雨的范围和强度在不断增加,直接或间接破坏了土壤元素间的化学平衡,因而威胁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综述了酸雨的污染现状及其对土壤常量元素、重金属元素以及稀土元素化学行为的影响.指出:①碱性土壤的抗酸雨淋溶能力大于中、酸性土壤;②土壤元素的淋溶量一般随酸雨的酸度和淋洗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可交换态金属元素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它形态;③酸雨促进土壤金属元素淋溶的最终结果,一是减轻了重金属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压力,二是导致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盐基离子缺乏;④土壤中N,S,P元素的形态和有效性受胶体吸附和微生物转化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在酸雨污染下的变化趋势尚难定论;⑤稀土元素在酸雨条件下的淋失将有利于富稀土地区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酸雨     
一、前言在欧洲和北美已经预测出酸雨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非常危险的影响,而且其危害范围正逐渐扩展。酸雨问题已经成为与由于CO_2浓度增大造成世界性气候变化问题并重的、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了。酸雨的危害,在日本虽然还是局部的,但已显示出逐渐扩展的趋势,因而酸雨的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全国各地酸雨监测资料和森林受酸雨危害状况资料分析表明,我国酸雨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森林受害最严重的是西南,这是由我国特有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土壤飘尘和燃料结构所决定的。因此,防治酸雨危害森林的对策,应放在改变燃料结构、营林作业、生物沼气、小水电站及防污新技术应用上。  相似文献   

13.
酸雨与林木和森林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酸雨概述 ,酸雨对林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危害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敏感性和临界负荷 ,以及酸雨治理措施四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在酸雨对植物和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酸雨对杨树木材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酸雨危害和未受酸雨危害的杨树木材性质的对比表明:酸雨对杨树生长和木材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与未受危害的健康材相比,危害材的木素和戊聚糖含量相对升高3.72%和1.43%,而综纤维素的含量相对减少3.45%,热水抽出热,苯-醇抽出物和1%NaOH抽出物含量明显高于健康材。  相似文献   

15.
从酸雨概述,酸雨对林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危害,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敏感性和临界负荷,以及酸雨治理措施四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在酸雨对植物和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环境激素”一词是1997年病因环境记者戴安·达到诺斯首次提出的。她说:“环境激素并不作为有毒物质直接给生物带来危害,而是以激素的面目出现,即使极微量摄入也会使生物体内的内分泌失调,导致激素异常生成、释放,乃至生殖器官畸形、癌变等严重后果。受“环境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废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目前酸雨的危害范围也越来越广,严重处已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生物的繁衍。笔者根据国内外酸雨的危害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有毒蓝藻水华引起的污染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由于微囊藻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从而成为水环境中潜在的危害物质。分析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类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对生长在酸雨及大气污染严重危害地区、轻度危害地区和未受危害地区三种条件下马尾松的木材化学性质和基本密度的对照研究表明,生长在受危害地区试材的心、边材生材含水率比在未受危害条件下生长的树木分别低30%和22%左右;基本密度与未受危害的树木无明显的差异。酸雨及大气污染危害对木材的化学性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在受危害地区试木中的抽提物和木素含量高;而α-纤维素含量则比生长在未受危害地区的试材约低1%至3%;在严重危害条件下生长的试材中组成纤维素的葡萄糖比在受轻度危害和未受危害条件下生长的试材约低2%;在受酸雨和大气污染条件下生长的树木中的纤维素相对结晶度比在来受危害条件下生长的树木含量约低8%。在受危害严重地区生长的试材中的钾、钠、钙、镁、铝、铁、钛和锌的含量高于在轻度危害和未受危害地区生长的试材。其中铝和铁的含量比未受害地区的试材高一倍多,锌的含量高近三倍。生长在受酸雨和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试材各年轮中的淀粉和游离糖含量均低于生长在未受危害地区的试材。  相似文献   

20.
综合信息     
十项国家标准从源头扼制室内装修材料有害物质室内装饰装修污染危害从根本上得到控制。2001年岁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国家标准,这10项标准对装饰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铅、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做了明确的限制。从2002年1月1日起,生产企业必须按新标准生产。2002年7月1日起,含量超标的装饰装修材料则将一律禁止销售。国家质检总局有关人士介绍说,近年来,由装修材料和家具涂料有毒物质释放引起的中毒事件越来越多,这些有毒物质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