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滇杨可用种子和常规的无性繁殖方法进行繁殖。而组织培养对滇杨的遗传改良具有一定意义,可以少数的优良母树为材料大量繁殖苗木,也可保存经济性状突出的个体、类型进行育种。毛白杨的繁殖具有一定困难,组织培养可作为繁殖方法之一。为此,我们对滇杨、毛白杨的诱导、分化、生根、移栽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1979—1982年的材料,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2.
我国林木遗传改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新世纪我国林木育种工作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3.
周诚 《江西林业科技》2002,(2):32-33,38
回顾了江西省主要造林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将其划分为针叶树种遗传改良,阔叶树种遗传改良及工业原料原料林定向培育,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3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同时展望了林木育种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江西省林木育种工作近一二十年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不同倍性滇杨叶片解剖结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期诱导获得的5株多倍体滇杨一年生无性系植株为材料,二倍体滇杨为对照,对其叶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观察其解剖结构差异,测定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分析多倍化后滇杨叶片的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倍性滇杨在叶片解剖结构各性状间均存在不同表现。不同个体间叶片厚度、CTR、SR、上表皮相对厚度、下表皮相对厚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滇杨经多倍化处理后能引起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变化,表现为基因的剂量效应差异。同时,不同倍性滇杨叶片CTR、SR的变化并不与滇杨的倍性成正相关趋势,这为滇杨遗传改良提供了选择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可为滇杨的抗性育种相关性状的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沙棘遗传改良研究与生态经济型灌木树种育种策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赵汉章 《沙棘》1998,11(4):6-9
在总结我国沙棘遗传改良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沙棘遗传改良的理论及选育的有效方法:即环境效益指数模式的应用在潜在优良性状的隐性基因的发掘;建立了具有广泛遗传基础的育种大群体;开展杂交育种:建立育种繁育基地,特别是建高标准的种子园,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生态经济型灌木树种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6.
榉属(Zelkova Spach)植物是我国重要的乡土珍贵用材与观赏树种资源。由于长期过度开发等原因,我国榉属植物资源日趋匮乏。文中对我国3种榉属树种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利用价值、种群动态与资源状况、遗传改良和良种培育现状及重要意义进行综述,并对其遗传改良与育种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榉属树种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信息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四川林业科技》2010,31(2):F0003-F0003
自然界滇杨的雌株很稀少,是珍贵的杨树遗传资源。四川省林科院在国内首次调查发现滇杨雌株小林分。滇杨是青杨派杨树中人工林栽培面积较大的树种,具有生长迅速、耐干旱和耐瘠薄特性,美洲黑杨是一类生长快,适合南方栽培,单位面积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黑杨派品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传统林木遗传改良的成就进行概述,分析了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对传统林木遗传育种的影响,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林木遗传改良在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抗性等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单一或者几个树种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成为可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从基因的水平对认识林木的遗传本质提供了信息,也丰富了传统遗传改良的方法和手段,必将加速林木遗传育种的进程;基因组学只是辅助传统林木遗传育种的工具,不可能替代传统林木遗传改良理论、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9.
中国林木遗传改良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刚标 《经济林研究》2003,21(4):120-122
从林木遗传资源发掘与引进、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应用等7个方面概述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世纪我国林木育种工作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Larix SPP.)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针叶用材林树种之一,我国落叶松遗传改良工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开始,随着林木育种工作的进行,在遗传变异、生长性状、木材性状、分子方向及遗传测定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通过对落叶松遗传改良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提出落叶松发展方向和建议,为落叶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云南松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松是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约占云南省森林分布面积的70%,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及用材树种.掌握云南松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现状,弄清种源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规律,是完善林木资源、开展林木良种选育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我国近年来学者在云南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遗传多样性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对云南松的形态、生理、生态、遗传与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新的成果,揭示了云南松丰富的遗传资源及多样的地理种源.  相似文献   

12.
欧洲黑杨分别与川杨和滇杨杂交及其F1代苗期性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切枝水培法开展欧洲黑杨×川杨、欧洲黑杨×滇杨人工杂交实验.结果表明:欧洲黑杨×川杨、欧洲黑杨×滇杨授粉后第10天坐果率分别达92.88%和82.14%,种子发芽率达80%和50%,成苗率达72.5%和65.63%,杂交可配性强;这2个杂交组合当年生杂交苗平均苗高分别为44.3和42.2 cm,平均地径分别为5.50和5.37 mm,生长量非常接近,苗高变异系数分别为14.5%和19.01%,地径变异系数分别为10.7%和16.1%,变异幅度较大;F1代杂种实生苗在苗期主要性状特征表现为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滇杨与美洲黑杨派间杂交育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青杨派中的滇杨为母本,黑杨派中的美洲黑杨为父本,采用人工切枝水培杂交技术进行了滇杨×美洲黑杨的杂交工作,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杂种苗。今后将结合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技术对杂种苗和亲本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探索和研究滇杨×美洲黑杨杂交育种的遗传变异规律,亲子鉴定和早期选育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松树高产脂力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松脂是重要的林产品,我国松脂产品无论在生产和贸易上都占全球40%以上的份额,在世界松脂产品贸易中占重要的地位,经营好松脂产业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高产树脂树木进行遗传改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产优质松脂基地是实现可持续经营松脂产业的重要途径。本文回顾和介绍了国内外松树高产脂力遗传改良研究的历程和成果,并提出迫切需要对我国主要采脂树种开展高产脂力遗传的改良工作。以建立优质高产采脂林基地,确保我国松脂产业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5.
响叶杨良种繁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响叶杨是我国特有的速生阔叶用材树种。本文就响叶杨的优树选择、无性繁殖、杂交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并指出了响叶杨以往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探讨了今后响叶杨遗传改良研究应着重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青杨基因资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我国东北林区特有乡土树种大青杨天然基因资源400多份。在黑龙江省伊春带岭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青杨基因库,利用常规手段对其生长,物候,抗锈病和木材材性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方法从DNA分子水平上探测了大青杨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分化程度,经综合评价选出5个优良群体,44个优良单株,为该地区营建大青杨人工林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杨树抗性育种等提供了育种材料和信息,认为选择优良个体是近期大青杨改良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1年生滇杨扦插苗枝条作为插穗,研究了不同浓度紫茎泽兰鲜叶和冻害叶片浸提液对插穗抽梢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滇杨在各处理条件下均能抽梢和生根,抽梢率和生根率在98%以上,生根类型为皮部生根。各处理条件下的平均梢长和平均不定根数达极显著水平,平均不定根长和根系效果指数差异不显著。紫茎泽兰鲜叶和冻害叶片浸提液对插穗抽梢及生根的化感作用表现一致,对梢长及不定根长有微弱的化感促进或抑制作用,对不定根数均表现出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丽江拉市海汇水区面山上6种不同森林群落的枯落物储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的枯落物储量和持水性差别较大,其枯落物储量从最大的黄背栎林(22.45 t·hm-2)到最小的云南松林(6.54 t·hm-2),均是半分解与分解层的储量大于未分解层的储量;6种森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除滇杨林外均是半分解与分解层的大于未分解层的,其最大总持水量排序为黄背栎林(60.77 t·hm-2)丽江云杉林(36.42 t·hm-2)云南松+黄背栎+杜鹃混交林(33.18 t·hm-2)川滇高山栎林(29.23 t·hm-2)滇杨林(18.82 t·hm-2)云南松林(13.72 t·hm-2)。各层枯落物的吸水速率均随浸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在2 4 h后明显减缓,最终趋于零;且半分解与分解层的吸水速率均大于未分解层。6种森林枯落物的拦蓄水量也表现出半分解与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的规律,从大到小依次为黄背栎林(66.94 t·hm-2)丽江云杉林(41.24 t·hm-2)云南松+黄背栎+杜鹃混交林(36.80 t·hm-2)川滇高山栎林(32.99 t·hm-2)滇杨林(21.18 t·hm-2)云南松林(16.59 t·hm-2),降雨拦蓄量深分别为6.70、4.12、3.68、3.30、2.12、1.66 mm。  相似文献   

19.
以20个云南松半同胞家系的2 a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的累积与分配在家系层次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科学评价云南松苗木质量和提高遗传改良的潜在增益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个云南松半同胞家系2 a生实生苗的生物量累积与分配指标,在家系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差异。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地上干重、全株干重、根分配、茎分配、叶分配、地上地下生物量比9个生物量指标的表型分化系数为57.74%~92.86%,家系间方差分量百分比为12.77%~34.03%,变异系数为7.78%~55.40%。叶分配比例的遗传力最高(0.62),其次是地上地下生物量比(0.60)。以地上地下生物量比为依据进行优良性状选择可获遗传增益最高(14.31%)。具较大生物量的苗木,其针叶和茎生物量分配的范围集中在50%和40%附近,对应的根茎比在5.0~10.0之间。  相似文献   

20.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coniferous forests in southwestern China.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in needle and cone traits of P. yunnanensis were analyzed to quantify variability among and within natural populations.Seven traits were measured on 10 needles collected from 30 trees in each of the 18 sampled populations of P. yunnanensis. Four cone traits were measured in 221 individual trees from nine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1) both among populations and within populations in each needle and cone trait.The proportion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of nearly all needle and cone traits was over 50 % within populations, which showed trees within populations accounted for a majority of the total variation. The needle traits showed higher variability within population than cone traits. Variability in theneedle traits was correlated with geo-climatic parameters(longitude, latitude, altitud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Needle length and the ratio of needle length to fascicle sheath length showed clinal variation in response to latitudinal and altitudinal gradients. A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populations based on needle trait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four major groups. The findings provide important genetic inform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variation. Moreover, it will assist in management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P. yunnanen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