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背景、总体布局、生态属性来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识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关键地段,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及保护格局,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提供借鉴,也为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园体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第十四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章中,特别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然而究竟什么是国家公园,在我国已建成的由各权属部门分别管理的保护区现行管理体制下又如何新建国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空间重叠、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问题、生态保护空缺等进行调查分析,进而对保护区进行整合优化设计研究。整合优化后保护区总面积为5 0587.328 2 hm~2,比整合优化前减少300.541 3 hm~2。调整优化设计后虽仍存在9个方面的矛盾问题,但涉及的面积大量减少,只有矿权基本上未进行调整,其他8类问题几乎全部调出了保护区。调整优化后功能区从"三区变两区",基本上保持了保护区原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和原则,各功能区内的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问题集中体现在矿权问题上,占矛盾问题总面积的81.43%,其他问题面积仅690 hm~2。经调出措施与调入地块处理,保护区基本上保持了面积无大的减少,保护性质和保护等级未发生改变,功能区划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利于对保护对象的保护和对整个保护区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然保护区是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等进行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式,其功能区划是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现状,以期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存在功能区缺失、缓冲区设置不合理和分区片段化等问题。实验区平均比例也要高于核心区和缓冲区,超过其总面积的1/3。在功能区划调整时,超过一半的自然保护区调减了其总面积。功能区划调整的主要原因涉及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保护区内工程建设项目和矿产资源开发等。未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或调整应更多地关注于其管理目标、连通性、最小面积、与相邻保护区的协调、功能分区的有效性以及相关科学理论的验证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按照这一要求,推进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对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的生态保护体系、理顺保护区管理体制、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按照这一要求,推进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对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的生态保护体系、理顺保护区(所称“保护区”本文是参照IUCN分类规则《指南》的中文译本而定义)管理体制、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保护区区划更加科学合理,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护效益,文章分析了抚顺猴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方案,探讨了区划调整原则,并对保护区调整后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调整湖南东洞庭湖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调整获国务院批准。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湿地类型保护区,是白鳍豚、江豚和鸟类的"舒适家园"。近年来,保护区局部区域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主要保护对象发生了变化,部分区域资源现状存在与功能区划不符的现象。2011年,岳  相似文献   

9.
基于云南永平金光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9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面积占比达90.98%,其次为耕地(3.50%),再次为园地(3.09%);保护区各功能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干扰,特别是实验区,耕地、园地、住宅用地及交通运输用地等干扰较大的类型在核心区及缓冲区均有分布;功能区划存在不合理之处。为此,提出了建议:通过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进一步将功能区界线优化,减少矛盾冲突,为后续保护管理工作排除障碍。  相似文献   

10.
针对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保护区存在的原保护范围、功能区划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原则与方案,并从影响评价方面论证了调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图为基本图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保护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其景观生态现状;并提出景观生态规划先行,完善功能区区划、分区保护与开发,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持续发展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艾山地区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为了保护艾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珍稀物种及生物多样性,本文通过参与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工作,从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原因、调整范围、土地性质、功能区划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保护区资源特点,提出发展面临管护难度大、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合理以及保护价值不高区域划入保护区等问题,同时提出顺应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分区模式,并分析调整前后的生态影响。使保护区内的各类动植物资源和主要保护区对象得到了更好地保护,进一步推进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完善保护区管理体系和设施设备,提升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维护生态平衡等功能,进一步改善周边环境,实现艾山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和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保护区功能区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保护区不同保护对象及自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按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准则,科学合理地完成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265.3万hm2范围的功能区区划,为保护区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黑颈鹤为我国濒危珍稀鸟类,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最主要的越冬栖息地。分析原有保护区在区划范围和功能分区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和功能区的调整方案。调整结果:将非保护区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湖泊湿地和河谷农田湿地划入保护区实验区,将保护区范围内的山地、干线公路两侧和人口密集区等无黑颈鹤活动的区域划为非保护区。分析保护区范围调整后的生态影响,并就如何促进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优势,对其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设计。遵循一定原则,根据保护区内不同地段的资源环境特征和保护要求,划分为4个功能区,即核心保护区、生态工程示范区、实验区、游憩密集区,设计一条候鸟观赏游专线。并进行生态旅游项目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不合理规划是我国目前自然保护区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网络内适宜栖息地的评估,发现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网络没有基于适宜栖息地的生物边界进行科学规划,导致各保护区内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质量差异巨大,造成目前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网络功能不均衡,影响其效率和保护成效。适宜栖息地是保护区境内具有保护贡献的土地,是体现保护区功能的区域,是保护区及网络规划的核心。基于适宜栖息地的保护区网络规划和优化能提高我国保护区及网络的功能和效率,减少保护的土地成本,能有效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明确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区类型是开展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制定保护区管理法规政策的主要依据。应用"3S"技术,调查了保护区内林地、草地、湿地、冰川等主要资源分布现状,认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应包括:(1)我国特有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组成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2)保护区内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3)组成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草地、森林、湿地、冰川资源。根据保护区生态功能定位及《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认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应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类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类相结合的复合类型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浙江省开化县2014年二类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从景观尺度分析了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下简称钱江源国家公园)植被的构成和破碎化程度,研究了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结果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景观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天然针叶林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为主;在核心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内分布着大面积呈原始状态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对各功能区景观破碎化分析表明,破碎化程度由大到小表现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生态保育区核心保护区,与钱江源国家公园各功能区的保护与利用要求相符,但整体景观连通性较低。对各功能区内重要森林类型天然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破碎化分析表明,三种植被类型的破碎化程度与各功能区破碎化程度一致,表现为核心保护区三种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最低,受人为干扰轻,游憩展示区三种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高,受人为干扰严重。以上分析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总体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相似文献   

19.
水鹿(Cervus equinus)保护及其生境的规划需要明确其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布格局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该文基于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广东省水鹿在省级和保护区级两种空间尺度下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广东省,水鹿主要分布于南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区,其分布区域属省级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较好,保护地位重要;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鹿多活动于人为干扰大的缓冲区与实验区,保护程度有待提高。建议以自然保护区为节点基础,开展就地保护;在条件较好的保护区之间建设大型生态廊道,增加破碎化生境的连通性,加强水鹿个体交流;同时应在保护区实施"全区覆盖"式管理,特别是在缓冲区和实验区严格控制人为干扰,加强对水鹿及其生境的巡护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为了缓和日益加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保护管理工作与主要保护目标的契合,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对范围和功能区进行了调整。自然保护区面积由40 847hm~2增加至66 568 hm~2,核心区和缓冲区人口由15 329人减少至5 809人。调整后,保护区的功能得到加强,人为活动的干扰有效减弱,更有利于优化保护区的管理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