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是白城地区杨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多年来,间断性地多次局部成灾,影响林木生长,经济损失较大。一九七四、一九七九、一九八○、一九八一年,在镇赉县莫莫格林场、大安县安广林场,该虫断续表现出短周期性发生,每次发生面积均在3,500亩以上。为了掌握杨扇舟蛾自然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原因,调节种群数量,控制为害,我们从一九八一年开始进行了该虫自然种群数量消长的探讨。杨扇舟蛾自然种群数量消长,主要是研究生殖力、死亡力。生殖力方面,作了蛹重与雌蛾率的关系;每年各世代雌蛾平均产卵量等方面的研究。死亡力方面,研究了种群各世代的  相似文献   

2.
<正> 国外松(湿地松、火炬松)自40年代引入我省以来,至今已发展到100多万亩,70年代末逐渐发生枯梢病危害,并日趋严重,到80年代有的地方开始成片枯死,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30—40万亩发病,2000余亩已枯死,极大影响群众发展国外松的积极性,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1988年省科委向我所下达了“国外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与防治对策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松毛虫生物学特性,总结了松毛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分析了气象等环境因子对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从而对落叶松毛虫发生做出准确的预测。根据预测情况进行有效综合防治,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的研究,组建了自然种群生命表,并采用排除控制指数法(EIPC)对其进行了关键因子和阶段的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消长趋势指数(I)大于1,种群呈上升趋势;自然死亡对种群密度发展趋势起关键作用,其次是幼虫的迁移;幼虫期是种群消长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5.
据安吉县各地病虫害测报点测报,县病虫防治站和各乡林业站实地调查,我县已发现3种竹子病虫严重为害。特别是1993年新竹发生枯死的范围广、数量大。现将有关病虫为害情况作一简要报告。以便引起各地重视。 病虫危害情况 1.1 毛竹梢枯、秆枯病 全县目前发生面积已达390余hm~2,已死竹近5万株。其中永和乡姚村村发生面积180hm~2,已枯死毛竹约1万株;杭垓乡新桥村66余hm~2,已枯死毛竹约1万株;缫舍乡缫舍村发生面积66余hm~2,已枯死毛竹1万株;晓墅镇石弄村发生面积46余hm~2,已枯死毛竹约0.5万株。还有港口乡、昆铜乡局部林地亦有发生。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laricella Hübner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主要取决于它存在的森林环境和天敌的种群数量,因此在其测报工作中,不失时机地掌握5—6月份的温湿度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才能正确掌握虫情。  相似文献   

7.
杨树草履蚧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树,是蚌埠市的主要树种,现全市杨树已达85万亩.杨树草履蚧危害较重,2001年全市发生面积1.2万亩,造成枯死杨树3 000株;2002年春,全市发生1.5万亩,导致5~10年生杨树20万株成片突然枯死,造成木材生长量减少达5 000m3,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如果该虫一旦蔓延传播开来,短短3~5年将造成全市杨树毁灭性的危害.为此,经过3年努力,已摸索出了一套实用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江苏鳞翅目蛾类昆虫资源变化趋势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以黑光灯诱集为主结合林间采集昆虫的方法,开展了江苏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共查得林业有害昆虫种类937种,其中以鳞翅目蛾类昆虫种类数量为最多,分属28科617种,属江苏新记录的294种;就蛾类昆虫与1980年病虫害普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种类结构、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大发生型害虫的种类、发生频率和种群消长规律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松材线虫的种群动态特别是感病树枯死以后的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枯死初期树干上部种群数量高于中、下部,枯死一段时间后树干下部种群数量高于中、上部;在同一部位内材线虫数量高于外材;化蛹期间89.3%—96.7%的线虫聚集在蛹室周围;羽化期间蛹室周围线虫的66.7%—84.2%被羽化出孔的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携带率100%。  相似文献   

10.
“82”乳剂防治松突圆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松突圆蚧是广东省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危害松树的害虫,分布在与香港、澳门毗邻的12个县、市,发生面积257万亩,其中142.9万亩已枯死或濒于枯死。据观察,松突圆蚧一年发生四代,世代重叠,同一时期均有各虫态出现。若虫和雌成虫固定在针叶基部吸食树液,多被叶鞘所覆盖,危害极隐蔽,扩散传播迅速。此虫是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1.
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量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定点观察和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高密度区,虫口密度达60-70头/松梢;粉蚧侵入的季节不同,种群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了不同,一般粉蚧侵入半年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之后锐减;林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受湿地松新梢的影响,现有天敌无法有铲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应用定点观察和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高密度区,虫口密度达60~70头/松梢;粉蚧侵入的季节不同,种群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也不同,一般粉蚧侵入半年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之后锐减;林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受湿地松新梢的影响,现有天敌无法有效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对丰城市株山林场马尾松枯死现象进行调查分析,认为2008年冰冻灾害后引起次生性蛀干害虫松墨天牛种群数量急增,从而导致马尾松枯死,并提出相应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 松梢螟(Dioryctria splendidella H.S)是我国主要松林害虫,幼虫蛀食松树主梢或侧梢,致使梢头枯死,造成干形弯曲,严重影响生长,降低木材利用价值。我省年发生面积达190多万亩,受害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华山松、火炬松、油松。南漳县60万亩马尾松林就有20万亩发生松梢螟,其中七里山林场发虫17000多亩,占该场松林面积的85%,危害株率70~80%,其中幼树主梢受害率达75%。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我省各地往年多采用剪梢、喷药和熏烟等方法防治,但均未能控制虫灾。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害虫,每年平均发生面积为2000万亩,大发生时可达4000万亩以上。解放后该虫曾多次造成全国性大暴发,例如,1957—1958年、1964—1965年、1973和1979—1980年,致使大面积松林枯死。本文是继1981年后,按照松毛虫种群动态的数学模型进行发生数量预测,并推广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全国15个测报点和安徽省滁县地区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试点的各县分别给出相应的测报方程。 (式中t表示月平均温度,R表示降雨量,S表示日照百分率,b表示前一年的数值,1—12表  相似文献   

16.
为预防松材线虫病发生,降低松墨天牛数量密度,德化县林业局于2009-2010年,开展了清除松枯死木试验.以诱捕器诱集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为指标,在松墨天牛中度危害区,开展了松枯死木清理对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清理松枯死木可以有效降低林间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对当前遏制松材线虫病蔓延、切断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小舟蛾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杨上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中关中1年发生5代,以7、8月份的3、4代种群数量最大,危害最重。其天敌种类较多,多一年内种群数量消长影响较大,5~8月份降雨较多的年份发生较重。介绍了发育进度预测法,种群消长趋势指数预测法和黑光洒诱测法在杨小舟蛾测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松墨天牛取食为害与松树枯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赵锦年  应杰 《林业科学》1989,25(5):432-438
笔者通过室内外饲养观察,初步掌握了松墨天牛成、幼虫的取食习性;阐明了松墨天牛成虫取食与松树生理衰弱、幼虫钻蛀与松树枯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松墨天牛幼虫与其它蛀干害虫之间的关系;对成虫产卵习性和幼虫种群分布规律也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松墨天牛成、幼虫取食是造成我国松树枯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防止松树的大面积死亡,必须密切注意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广州小斑螟是白骨壤群落上的重要害虫。室内饲养1年可完成7代,第1代~第6代虫历时33~42d,越冬代虫历时122d。幼虫危害嫩芽、嫩叶、叶片和果实,严重受害的白骨壤林成片枯死。在白骨壤群落,各地受害嫩芽和受害叶片数量变化规律不相同,广州小斑螟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与受害嫩芽和受害叶片数量变化规律成正相关,受害嫩芽和受害叶片全年平均数保持在10.8~21.5片叶(个嫩芽)/1m2样方之间,害虫数量全年平均数保持在4.4~20.4头/30个1m2样方之间。捕食性蜘蛛是控制广州小斑螟种群的重要天敌,蜘蛛数量全年平均数保持在5.9~10.8头/30个1m2样方之间,广州小斑螟种群数量与捕食性蜘蛛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0.29~2.45,捕食性蜘蛛的比例越高,对广州小斑螟种群的控制作用就越大,害虫暴发成灾的可能性就越小。  相似文献   

20.
广州小斑螟是白骨壤群落上的重要害虫。室内饲养1年可完成7代,第1代至第6代虫历时33~42d,越冬代虫历时122d。幼虫危害嫩芽、嫩叶、叶片和果实,严重受害的白骨壤林成片枯死。在白骨壤群落,各地受害嫩芽和受害叶片数量变化规律不相同,广州小斑螟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与受害嫩芽和受害叶片数量变化规律成正相关,受害嫩芽和受害叶片全年平均数保持为10.8—21.5片叶(个嫩芽)/m2,害虫数量全年平均数保持在4.4~20.4头/30个1m2样方。捕食性蜘蛛是控制广州小斑螟种群的重要天敌,蜘蛛数量全年平均数保持在5.9—10.8头/30个1m2样方,广州小斑螟种群数量与捕食性蜘蛛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0.29~2.45,捕食性蜘蛛的比例越高,对广州小斑螟种群的控制作用就越大,害虫暴发成灾的可能性就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