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产业集聚为视角,对我国省域森林公园旅游业竞争力内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间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有较大差距存在。影响省域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子包括规模实效因子、企业活力因子、经营绩效因子。对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而言,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9.811%、17.655%、13.285%,对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贡献最大的是规模实效因子。省域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的提高强调各项要素协调、均衡发展。当前我国省域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前5名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在旅游资源不丰富的地区,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地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可以促进旅游景区的扩大,提高相关要素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市)森林公园为对象,研究其旅游效率,为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效率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基于DEA的效率测算方法,选择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为产出变量,森林公园面积、当年投入资金和职工人数为投入变量,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工具DEAP2.0版本软件中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效率测算模型,以国家林业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我国大陆各省森林公园数据为依据,测算各省森林公园2009—2013年各年不变规模下的旅游效率。然后,基于供给需求理论,选择森林公园所在省级区域的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GDP、高级别旅游资源密度、森林公园密度、高等级公路密度以及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资金投入强度、劳动力投入强度等为自变量,旅游效率为因变量,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森林公园旅游效率的因素,其中回归分析模型中的自变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因变量数据来自于第一步的测算结果。【结果】1)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效率从2011年开始逐年提升,但各省区间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省区各年份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存在较大波动。2)利用Stata 12.0软件对回归分析模型依次进行个体效应检验、时间效应检验、Hausman检验及异方差稳健检验,得出模型存在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且随机效应效果优于固定效应,最终确定采用双向随机效应模型(显著水平为5%)。3)利用异方差稳健的GLS估计方法对所建立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出人口密度和林地森林覆盖率(5%的显著水平)、城镇化率(10%的显著水平)对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和资金投入强度对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5%的显著水平);高级别旅游资源密度、森林公园密度、高等级公路密度对森林公园旅游效率产生不显著的正向影响(10%的显著水平);劳动力投入强度对森林公园旅游效率产生不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2009—2013年,中国森林公园资源的旅游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但各省之间森林公园的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省份森林公园效率的年度波动较大;地区人口密度、城镇化比率、旅游资源水平、森林公园密度、交通发展水平对森林公园的效率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而资金投入密度对森林公园的效率起着显著的负相影响,这一点与人们关于森林公园资本投资作用的认识相悖。本文提出了提升我国森林公园效率的一些建议,指出了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中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森林公园旅游效率值应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森林公园旅游效率空间网络;对网络强度、关联性、中心性和核心—边缘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森林公园旅游效率整体空间的关联性和网络强度有逐步优化的态势;大部分省域森林公园旅游联系较少、规模较小,仅有小部分省域旅游联系较多、规模较大;华北和华东一直处于核心区,但核心区正逐步向华南和西北等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测量误差和分解有偏问题,采用新的估计方法重新测算中国2004—2015年的林业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以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前中国林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质量。【方法】首先利用Battese等(1995)提出的"一步法"随机前沿模型(SFA)对各省林业技术效率进行估算,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然后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各省及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4大区域的林业TFP增长率,分析其时序增长与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将TFP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2部分,确认不同省份林业TFP增长的来源。【结果】1)中国林业生产中存在比较普遍的技术无效现象,平均技术效率只有0.546,还有很大提升潜力;2)年降水量、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面积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数对林业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正好相反,森林火灾受害面积虽然影响也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样本期内,中国林业TFP年均增长16.48%,其中技术变化贡献了16.92个百分点,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变化贡献了-0.37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TFP获得更快增长;4)中国林业TFP增长及其成分的空间差异明显,虽然几乎全部样本省份都实现了TFP正增长,但其中过半省份表现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恶化并存的"单驱动"型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结论】2004—2015年,主要是技术进步支撑中国林业TFP增长,林业技术效率水平低下且长期处于恶化状态对TFP产生负面影响;从各省份、各区域林业TFP增长特征的比较来看,虽然除北京外几乎所有样本省份都实现了TFP正增长,但省份间、区域间TFP增长速度差异很大,TFP增长的源泉也各不相同。因此,推动中国林业TFP持续增长,除了继续加大林业科技投入、促进林业技术进步外,加强对现有技术的吸收利用和减少林业技术效率损失同等重要;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林业TFP增长特征,实行因地制宜的林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5.
以永州市2009—2013年森林公园经营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CCR模型和BCC模型,对全市森林公园旅游经营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期间,永州市森林公园经营效率整体有效,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2010和2011年度由于技术进步指数无效导致其全要素生产率无效。2010年永州市经营效率无效的森林公园有3处,2011年2处,导致其无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要素投入超量、职工人数过多、组织臃肿等。  相似文献   

6.
根据浙江龙湾潭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实施情况,分析总规修编中出现的森林公园主体功能特色未充分体现、旅游产品与保护规划占比失衡、旅游要素资源配置不当等相关问题,提出了突显森林公园三大主体功能、以生态文明理念规划旅游产品、完善协调旅游要素工程等对策,力图促进森林公园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湖南省国家级森林公园2009~2013年间的经营效率进行了评价。首先测算了2009~2013年湖南省国家级森林公园全要素生产率,随后测算了技术进步无效年份各森林公园经营效率,最后引入松弛变量,指出效率无效的原因。并得出了主要结论:2009~2013年全省国家森林公园经营效率有效,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27.3%的速度增长;2013年全省国家级森林公园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处于退步阶段;2013年湖南省5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中35处综合效率有效,导致16处森林公园经营效率无效的原因主要有资金、土地、人力的过量投入,以及游客量、收入的不达标。  相似文献   

8.
试论森林公园建设的营销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朝鹏 《陕西林业科技》2007,(2):113-115,118
本文回顾了西安市森林公园20年的发展历程。运用市场营销学原理,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通过对近10年间旅游收入增长率与全市旅游收入等数据的比照,提出了现阶段全市12个森林公园应实行差异化营销战略,建设程序应为制定营销战略在先,规划设计在后,详细规划设计应包含产品设计等,在森林公园建设中应重视特色化、森林原生态的保护和风景林的营造,景区建筑要注意风格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科研绩效的角度,以2019—202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等为基础,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的思路,运用DEA-BCC模型对我国高校的科研产出成果进行分析,采用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作为投入指标,社会、经济效益作为产出指标,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科研绩效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我国高校科研绩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最高地区均是西部区域,规模效率最高为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也是衡量旅游产业的重要指标。以中国大陆31个地区2010~2014年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数据为例,综合利用区位熵理论、产业集聚竞争态模型分析等方法,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森林公园在生态旅游产业的聚集程度,找出了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期促进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研究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有利于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进而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文中基于2006-2016年我国林业产业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发现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并通过莫兰指数验证了其空间相关特征;使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对林业产业集聚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林业产业集聚主要通过林业综合技术效率途径来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对林业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造纸业作为中国传统制造业之一,亟需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文中基于我国1999—2007年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造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考察集聚和出口对中国造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测算结果表明,中国造纸企业1999—2007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太大变动。实证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对造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低于内销企业,而且产业集聚对内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幅度;集聚和出口都能影响企业研发创新,进而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3.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effects of tax incentives on long-run dynamic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and capital formation in the Canadian sawmilling industry over a 40-year period (1961–2000). Simulated tax incentives involved increasing capital cost allowance and investment tax credit and reducing corporate income tax.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was specified as a function of capital, labor, energy, sawlogs, and a time depende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variable. A translog multilateral index number model was applied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FP.Two analytical phases were followed. In the first phase, without the tax incentives, we analyzed annual levels and growth rates of TFP1; and parametrically examined effects of output growth and time dependent technology on the growth of TFP1. Over the study period,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TFP1 was 2%; and the parametric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arginal effects of each of output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FP1 growth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The second phase involved recalculation of the rental price of capital to estimate effects of the simulated tax incentives on capital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FP (= TFP2). As expected, the average annual share of capital in total cost with the tax incentives rose to 12% from 9% without the tax incentives. The average annual capital intensity also rose to real $15,263.70 with the incentives from real $10,402.91 without the incentives. Most importantly, higher capital formation, motivated by the tax incentives, raised aggregate quantity of the inputs significantly, leading to a slightly lower TFP2 than TFP1, because output was unchanged. In short, the data valida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ax incentives do indeed spur capital formation and TFP growth.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源白刺幼苗生理生长对水分梯度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地区,依据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对5个种源的白刺幼苗进行极度干旱、干旱、轻度干旱和正常降雨水平4种不同的水分梯度处理,开展水分梯度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水分梯度、不同种源的光合生理指标表明:水分梯度显著影响白刺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限制值、气孔导度、光合水分利用效率、表观光能利用效率、表观CO2利用效率等生理生态特征,并影响植株的苗高和最大新枝长等生长量指标;不同种源之间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表观光能利用效率、表观CO2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苗高和最大新枝长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种源、不同水分梯度对幼苗的地径均无显著影响.相比于临河、乌拉特后旗种源,磴口、阿拉善盟和民勤种源的蒸腾速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在不同水分处理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且3个种源的各个资源利用效率都较大.白刺幼苗在光合活动中的气体交换及资源利用效率的生理反应和外在的生长量表型指标的差异,反映了各白刺种源对不同水分环境表现出的响应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压力和温度下压制的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燃烧块的燃烧效率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压力压制的燃烧块其燃烧效率差异显著;不同温度下压制出的燃烧块其燃烧效率极显著;压力和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燃烧效率影响不显著。经多重比较,各种压力下,60℃压制出的燃烧块燃烧效率均最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高速发展。在我国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林业产业究竟能否持续提高运行效率,能否助力经济的增长,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主要就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进行机理分析,并就进出口贸易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及实现条件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进出口贸易通过生产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制度因素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进出口贸易促进机制的实现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人力资本存量以及进口与出口商品结构对于我国省际林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板栗不同密度林分的生长发育与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4种不同密度8年生板栗园树体生长发育、生物量、对生物生产力的系统分析,研究了板栗密植园的生长分化机理.栽植密度区显著影响板栗树体的生长发育;它不仅对单株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生物量在枝、叶、果中的分配比例.不同密度林分的净生产量、经济利用系数、太阳能利用率均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高密度林分可获得早期产量的迅速提高.但达到一定年龄阶段(6年生)以后必须进行适时间伐,以保持林分产量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向家坝工程扰动区内的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盐肤木(Rhus chinensis)、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等3种生态恢复先锋灌木的光合与水分生理特性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海桐、盐肤木及木蓝的光饱和点在1 000~1 200μmol.m-2.s-1,光补偿点均低于30μmol.m-2.s-1,各物种的表观量子效率均在0.05~0.06间,表明3种灌木均为喜阳植物,对弱光利用能力均比较强。在光强为1 000μmol.m-2.s-1的光照条件下,3种灌木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均表现出较强的净光合能力;海桐和木蓝的蒸腾速率显著低于盐肤木,但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盐肤木。  相似文献   

19.
对优选的6个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无性系叶片性状(叶片干质量、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并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竹节树不同无性系叶片的干质量和叶面积差异不显著,叶绿素相对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无性系具有不同的光能吸收和利用能力;不同的无性系其叶绿素荧光的部分参数(Fo、Fv/Fm、Fv/Fo、ФPSⅡ、ETR)差异显著;竹节树无性系C-15植株与其他无性系相比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值,而非化学猝灭系数(qN)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表明竹节树无性系C-15有较高的光呼吸;相关分析表明,叶片生长较好的无性系其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同时也具有较高的PSⅡ光化学效率;无性系C-15号具有较高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及较强的光化学特性,可进行大力推广研发.  相似文献   

20.
Hiremath AJ 《Tree physiology》2000,20(14):937-944
Differences in nutrient-use efficiency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s in leaf habit.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evergreens, with their longer-lived leaves, and therefore longer nutrient retention, are more efficient than deciduous species in their use of nutrients. In tropical trees, however, leaf life span is not always a function of whole-tree deciduousness, leading to the proposal that nutrient-use efficiency is better related to leaf life span than to leaf habit. It was predicted that potential photosynthetic nutrient-use efficiency (maximum potential photosynthesis/leaf nutrient content) would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leaf life span, whereas cumulative photosynthetic nutrient-use efficiency (carbon assimilated over a leaf's life span/total nutrients invested in a leaf) would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leaf life span. Potential and cumulative photosynthetic nutrient-use efficiencies (with respect to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ere measured for three fast-growing tropical trees: Cedrela odorata L. (Meliaceae), Cordia alliodora (R. & P.) Cham. (Boraginaceae), and Hyeronima alchorneoides Allem?o (Euphorbiaceae). Mean leaf life spans of the three species varied about threefold and ranged from 50 to 176 days. The predictions were partially supported: Cedrela odorata had the shortest-lived leaves and the highest potential nitrogen-use efficiency, whereas Hyeronima alchorneoides had the longest-lived leaves and the highest cumulativ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use efficiencies. Potential phosphorus-use efficiency, however, was invariant among spec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are potential tradeoffs between leaf characteristics that lead to high potential and cumulative nutrient-use efficiencies. High potential nutrient-use efficiency may be beneficial in high-nutrient environments, whereas high cumulative nutrient-use efficiency may be of greater benefit to species in low-nutrient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