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2016年对古田县大甲镇岩前村18.67 hm~2油茶低产林,开展密林疏伐、整形修剪、平衡施肥、土壤垦复等不同技术措施的改造试验,并调查春梢数、春梢长度、花芽数、单株产量、冠幅产量、果实含油率等生长量和产量指标。分析表明,在4种低改技术措施中,效果最显著的为4种技术措施共同实施,可使油茶林增产292.3 kg/hm~2,产油量增加371.2%,在油茶低产林改造中全面实施密林疏伐、整形修剪、平衡施肥、土壤垦复的综合改造技术可达到丰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尤溪县油茶低产林改造试验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低产低效油茶林进行改造,有针对性地采取集约经营,通过整形修剪、密林疏伐和更换劣株调整不良的群体、树体结构,通过深挖垦复、合理的水肥管理改良土壤结构,防治白蚂蚁及适时采收等技术措施,可使油茶林单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长,促进油茶产业的可持续经营,使山区这种传统优势产业转化为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  相似文献   

3.
主要从油茶苗木的选择、油茶园的选扯、如何科学整地等方面探讨了其主要的造林技术,再从补植及培养除草松土、合理施肥、整形修剪等方面介绍了油茶的抚育管理技术,最后提出了油茶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遂昌县种植面积2 hm^2以上油茶良种基地的林分生长状况、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指出油茶良种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其丰产栽培模式和技术。调查发现,现有油茶林种植密度偏大、良种配置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等造成良种不能丰产稳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油茶良种高产稳产,除了选择适宜的造林地和油茶良种以外,优化种植模式、合理修剪、疏伐、间作套种等栽培管理技术也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在油茶种植工作中,整形修剪工作较为重要,但是,当前很多油茶整形修剪工作中还存在技术误区,使用错误的方式进行修剪,不能保证工作方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分析了油茶树整形修剪的错误方法,提出了油茶树整形修剪技术的要点以及改造低产林的整形修剪技术,以期促进油茶树植株的良好生长,保证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油茶林低产的问题,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的低改技术措施对改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低改技术措施中,增产效果因低改措施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以处理A(密林疏伐+整形修剪+土壤垦复+平衡施肥)的改造效果最佳,比对照增产371.4%.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油茶在我国南方15个省市地区具有7000万亩以上的栽培面积,它也是目前国内人工林中单一树种栽培面积最大的。油茶在我国"三北"地区也有发展,主要栽培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探讨了当前国内的油茶种植技术内容,主要围绕造林技术、苗木栽培技术、抚育管理技术、整形修剪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5方面展开了细致分析,最后从经济效益层面对油茶作物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温干旱对油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干旱、高温等自然因素对不同林分、不同栽培模式油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油茶物种抗旱性差异显著,在调查的3个物种中,小果油茶的抗旱性最强,普通油茶次之,腾冲油茶的抗旱性最差;不同林龄林分的抗旱性不同,1~2年生新造林分的抗旱能力明显低于3年生或以上林龄的林分,且3~4年生林分抵御夏季高温干旱的能力要强于5~7年生林分;山坡中下部造林、大苗造林、减少新造林套作经营(花生)、科学覆膜管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新造林的抗旱能力,加强修剪和抚育管理是改善油茶成林和老林抗旱性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今后的油茶生产过程中,应从油茶育种、育苗、造林和栽培管理一系列环节出发,研究形成一整套油茶抗旱栽培的技术体系,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油茶抗旱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9.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保健用油的需求带动了油茶产业的再次发展。油茶更新造林必须结合良种的应用和配套的栽培技术才能达到丰产的目的。通过分析油茶的根系生长、新梢生长和开花挂果等生物学及其与油茶林产量的关系,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林地规划、良种壮苗、幼林管理和成林管理等相应的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还概述了油茶栽植、抚育、施肥、树体修剪和采收加工等一系列集约化经营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南康油茶新造林成活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康油茶新造林的了解,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影响油茶新造林成活的主要因子:造林地的选择与整地、苗木选择、栽植技术、水分科学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促进油茶新造林成活的科学方法,为油茶产业化大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对油茶低产林成因、现状和改造方法的文献综述和桃源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主要从整形修剪技术与施肥技术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不同措施在油茶低产林改造升级中的应用进展,结合桃源县实地情况分析讨论后发现,通过加强油茶低产林树体整形修剪改造和同步配套因地制宜的施肥等关键技术,改造后的低产林效益增幅明显,提升了油茶农户的收入和种植积极性。此研究可为油茶低产林修剪经营改造与施肥技术改良的应用提供一些科学参考和技术指导,为我国油茶林的稳产丰产、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空间。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云南油茶产业前期基础薄弱等因素所致,全省现有油茶林总体产量不高,生产中品种混杂、管理粗放、种植密度不合理等丰产、稳产性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本文针对目前云南油茶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矮化密植、园艺化栽培、林粮间作等丰产栽培模式;总结出持续选育和应用高产优质良种,5个以上优良无性系(品系)混合栽培,合理整形修剪,加强水肥管理及综合分类改造油茶低产林等关键丰产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浙西南的景宁脱贫致富经济树种之一。通过对低产油茶改造技术进行总结,提出了营造新油茶基地整地、栽植、抚育、施肥、套种、养殖、整形修剪、采收和销售等一系列集约化经营管理技术措施,以实现油茶丰产、稳产、高效,助推浙西南的景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福建省永安市油茶防火林带进行生长情况调查,并对不同经营密度、配置与修剪整形开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要发挥油茶防火主功能作用,又兼顾收获油茶果实等多效益,应注意林地选择,采用合理经营密度及配置,并采取人工修剪整形的系列技术措施,可以构建以防火为主功能,兼顾经营经济型等多效益的油茶防火林带,且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油茶采穗圃采用两向分组实验设计方法,以福建省油茶优良无性系闽43#为试材,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油茶采穗圃不同整形修剪与施肥对油茶穗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茶采穗圃其它经营措施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整形修剪和施肥对油茶春梢穗条生物量总量和接穗有效穗芽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整形修剪和3次施肥法是油茶采穗圃营建技术的中心管理环节,其中以A3B1组合处理的效果最佳,它能极显著地提高油茶嫁接穗芽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云南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产业在全国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战略部署的推动下,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产业前期基础薄弱等因素所致,全省现有油茶林分总体产量、质量不高。本文针对目前云南油茶林分产量不高、质量低的问题,提出行间错位密植、矮化整形修剪、土壤管理、水肥管理等关键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通过龙泉市2010年至2017年油茶产业提升项目的实施,就油茶良种推广基地的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类型等立地条件,道路网、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油茶科学营林现状分析,指出了实施过程中品种配置、施肥、整形修剪等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龙泉市今后油茶科学营林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秦岭南麓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油茶的林地选择、建园栽植、油茶林管理、整形修剪及病虫防治等方面,阐述了秦岭南麓油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蓝岚 《绿色科技》2022,(7):89-92
指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自2018年开始发展油茶产业,至2021年底,林场栽培的油茶高产林面积已达400 hm2,占林场经济林产业的35%,已成为林场经济林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岑软2号、岑软3号等优良品种上山造林,同时加强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等,相对于油茶普通品种,油茶林分林木生长更好,保存率达93%,...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不同低产林改造技术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产量的影响,以探索有效的低产林改造技术,结果表明:2006-2013年,各种低产林改造技术均提高了茶油产量;未处理、清林垦复、清林垦复+施肥、病害防治和整形修剪油茶林的茶油增产率分别达到-2.66%、22.66%、72.62%、20.26%和44.00%;其中清林垦复+施肥和整形修剪油茶林的茶油产量持续增长且增长幅度最大,分别为49.73 kg/hm^2和31.35 kg/hm^2;除了病害防治,其余低产林改造技术对促进茶油产量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