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低温锻炼对毛白杨幼苗抗冻性和总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低温锻炼可提高植物的抗寒冻性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沈征言等 ,1 983;戴金平等 ,1 991 ;潘杰等 ,1 994;刘祖祺等 ,1 990 ;刘鸿先等 ,1 991 ;Guyetal.,1 987) ,但其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自从 1 976年Weiser首先提出植物低温锻炼中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从而合成新的蛋白  相似文献   

2.
银杏品种耐盐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沿海是一个自然资源宝库 ,土地面积大 ,发展林业的潜力很大。要在这些地区建立和培育各种不同功能的人工林 (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及速生丰产林等 ) ,关键在于选择适宜于该立地条件生长的耐盐树种。近年来开展植物抗盐生理的研究已取得明显的进展 ,在植物耐盐机理、耐盐细胞系的培育、渗透调节基因的转移、野生植物抗盐基因的利用、盐生植物的开发以及利用生长调节剂来提高植物的耐盐性等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Crameretal.,1 986;刘友良等 ,1 987;John ,1 988;Gorham ,1 985 ;赵可夫等 ,1 989;沈惠娟 ,1 993)。但是对植物耐盐…  相似文献   

3.
灌木状白蜡 (Fraxinuschinensis,又称白蜡条 )—农作物间作系统是豫东沙区重要的农林复合经营形式 ,有数百年的经营历史 ,仅宁陵县就有 1 50 0hm2 。它把多年生的灌木状白蜡和 1年生的作物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生产大量的条子、白蜡杆等小型用材 ,而且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 ,提高其多样性与稳定性 (王广钦等 ,1 987a;1 987b ;1 990 ;WangGuangqinetal.,1 991 )。因此 ,把条农间作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 ,研究其物质的固定、消耗、分配、循环规律 ,对于进一步研究条农复…  相似文献   

4.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油松和刺槐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甾体激素 ,近年来 ,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郭奇珍 ,1 983;李凯荣等 ,1 998;骆炳山 ,1 986;赵毓橘等 ,1 986;朱广镰 ,1 992 ;Ikekawaetal.,1 991 ;Mandava ,1 988;Yamaguchietal.,1 987)。但在林业上的研究报道甚少 ,特别是油菜素内酯对林木种子萌发及下胚轴伸长的影响未见报道。本文以水土保持林主要树种———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刺槐 (Robiniapseudoacacia)种子为材料 ,研究了天然油菜素内酯对其萌发及下胚轴伸长的影响 ,以便…  相似文献   

5.
BotryosphaeriaCes.etdeNot .(无性阶段是DothiorellaSacc .)属病原真菌能引起多种林木溃疡病的发生 ,在我国分布区域十分广泛。病原菌因较大的寄主范围和地理分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分子遗传分化 ,通过对来自 5个区 1 4个寄主种 (品种 )的 30个菌株进行 2 8SrDNA PCR RFLP和RAPD解析 ,结果表明 ,所有供试菌株都能扩增出稳定一致的 2 8SrDNA条带 ,6种内切酶不能区分该属内部的 2 8SrDNA差异。RAPD结果表现出该属丰富的多样性 (92 81 % ) ,在 0 845相似系数的水平上所有菌株被识别为 1 3类 ,其中有地理分化、寄主分化的表现 ,也有不表现地理、寄主分化的。从DNA水平上证实引起雪松溃疡病的病原为B .dothidea ,表明B .dothidea不仅能够寄生被子植物 ,还能寄生裸子植物 ,有非常宽阔的寄主范围。随机扩增引物K1 6和R1 4可以作为陕西菌株和湖南菌株与其它地区菌株区别的鉴别性引物。传统上认为苹果轮纹病菌 (B .berengerianadeNot.f.sp .piricola (Nose)KoganezawaetSakuma)为苹果干腐病菌 (B .berengerianabeNot.)的专化型 ,它们与杨树溃疡病原分属两个种。本试验分析表明这种分类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植原体分子分类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国夫  赵俊  刘小勇 《林业科学》2002,38(6):125-136
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 ,植原体的DNA分子分类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植原体的系统学位置被确定为柔膜菌纲的一个单系发育类群 ,作为一个暂定属 (Candidatusgenus)处理。利用 16SrDNA、16S 2 3S间隔区、rp、Tuf等一系列基因序列及其RFLP图谱 ,对全世界近 30 0种植原体进行了分子分类。按照李英敏和Seemuller的分类系统 ,植原体分别被划分为 14个 16SrDNA类群和 2 0个 16SrDNA类群。根据ICSB的规定 ,每一个 16SrDNA类群作为一个暂定种 (Candidatusspecies)。每个 16SrDNA类群内有较大的遗传分化 ,可分为很多亚组。目前全世界共发表了 5个植原体暂定种 ,分别为“CandidatusPhytoplasmaaurantifolia” ,“CandidatusP .aus traliense” ,“CandidatusP .australasia” ,“CandidatusP .fraxini”和“CandidatusP .japonicum”。其中的 4个种是16SrDNA类群的亚组。植原体暂定种的概念还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文中列出了李英敏的分类框架 ,并讨论了植原体分子分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缙云山森林土壤酶活性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森林土壤酶系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分泌及其残体的腐解和微生物的分泌等 (关松荫 ,1 986) ,可见 ,植物种类和组成不同 ,其根系分泌物和枯落物的质和量就不同 ,从而可能引起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但已有的报道主要涉及到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Sarathchanderetal.,1 984) ,土壤酶性质的研究 (Tate ,1 984;Busi nanetal.,1 985;Lajthaetal.,1 985)以及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及其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等 (杨万勤等 ,1 999a,1 999b ;张其水 ,1 992 ;郑文教等 ,1 995;…  相似文献   

8.
人为干扰对松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澎涛  刘鸿雁  陈杉 《林业科学》2002,38(4):162-166
干扰是指可以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生命活动的产物的现象 (Grime ,1 979)。它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干扰可以来自自然界 ,也可以来自人类活动。自然干扰包括火、风灾、病虫害爆发、土壤侵蚀等。人类的采食、践踏等也是干扰。自然保护区的人为干扰涉及多个方面。特别是旅游活动的开展 ,旅游设施的修建以及保护区内的村庄 ,均可能对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刘鸿雁 ,1 994)。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工作均涉及到旅游造成的生态破坏 (Burdenetal.,1 978;Cole,1 987;Halletal.,1 989;刘鸿雁等 ,1 997…  相似文献   

9.
乳牛肝菌属分离株分子鉴定及其遗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和ITS-RFLP分子标记方法对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分离获得的27个乳牛肝菌属(Suillusspp.)真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和遗传关系研究。通过ITS序列比对鉴定出SP1、SP2、SP3、SP4、SP5、SP6、SP7、SP8、SP9、SF1、SF2、SF3、P.Lac-1、P.Lac-2、3′、3″、3#菌株属于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27株乳牛肝菌属真菌分为3个遗传类型,且每个遗传类型在分类上属于同一个种。樟Ⅱ和1"与其余菌株的遗传距离较大,其原因可能是宿主和生境的影响。序列分析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出遗传差异,但ITS-RFLP方法更简单、实用,可以用于初步的菌株鉴定。两种方法结合可以更有效和准确地鉴定外生菌根真菌和研究其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天然马尾松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若菁 《林业科学》2002,38(5):160-165
醇溶蛋白是种子的贮藏蛋白 ,在对麦类植物的醇溶蛋白研究中 ,发现醇溶蛋白的电泳谱带的带纹多少及组合方式完全受基因型所控制 ,几乎不受环境的影响 ,可以构成品种的指纹 (Drapar,1 987;Zillmanetal.,1 979) .因而几年来 ,国内外已将醇溶蛋白电泳分析应用到遗传育种、种子鉴定、资源保存利用以及物种起源、演化分类研究等方面 (颜启传等 ,1 992 ;傅宾孝等 ,1 993;吴若菁等 ,1 997;2 0 0 0 ;杨瑞武等 ,2 0 0 0 ;王志容等 ,2 0 0 0 ;李名旺等 ,2 0 0 0 )。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 ,是主…  相似文献   

11.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分离培养和宿主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普通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根瘤上分离到具典型孢囊和泡囊特征的放线菌Frankiasp.菌株18株,均获得纯培养。BAP是木麻黄根瘤内生菌生长的适宜培养基。同一木麻黄根瘤中有不同形态特征与侵染特性的内生菌共存;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在木麻黄不同种内可交叉侵染,还可侵染杨梅、四川木岂木。  相似文献   

12.
杨梅根瘤内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株细枝木麻黄、短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和四川桤木的共生Frankia菌株为对照,研究12株杨梅根瘤内生菌的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类群、细胞壁类型、营养源利用、固氮酶、宿主特异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具有分枝状菌丝、多腔孢囊、泡囊等典型的Frankia结构,杨梅菌株FMrl6、FMr43和木麻黄菌株FCe64、FCe33还具有串珠状生殖菌丝.多数杨梅菌株在有氮培养基中能形成泡囊,固氮活性差异显著.细胞壁类型多为Ⅲ型,菌株FMrl6为Ⅱ型.生理类群有A、B和AB 3种,同一株杨梅根瘤内有B和AB 2种生理类群的菌株共存.菌株能良好利用丙酸钠、丙酮酸钠、乙酸钠、吐温和酪蛋白,部分菌株利用硝态氮、铵态氮和牛肉膏,利用糖类差,不利用蛋白胨和尿素,不使明胶液化,不分解纤维素,不产生硫化氢,不利用苯丙氨酸.杨梅根瘤内生菌可使原宿主结瘤,能感染沙枣和四川桤木,但不侵染木麻黄结瘤,这为菌株的选择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梅弗兰克氏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根瘤切片法从浙江省多个产地的荸荠种、东魁种和深红种杨梅根瘤中分离得到5个杨梅弗兰克氏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培养、生理类型和营养源利用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在QMOD和BAP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生理类型试验参试的五株菌株中有2株菌株为生理B型,2株为生理A型,1株为生理AB型;菌株在营养源试验中,表现出以丙酮酸钠为唯一碳源或分别以酪蛋白、蛋白胨为唯一氮源的BAP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木麻黄种,对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的抗性有所不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感病种;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和粗枝木麻黄(C.glauca)的抗病性较强。我省“崇武”以北地区木麻黄林木枯死率高,气候不是主要限制因子,与树种的抗病性和所占面积比例有关。沿海沙地有粘土间层的林地,其保水、保肥力较好,二代更新的林木生长良好。不同种的木麻黄其结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于8年生的幼林中,木麻黄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低于其他二个种。不论是木麻黄或细枝木麻黄,施肥区林木的生长均超过对照不施肥区。  相似文献   

15.
木麻黄Frankia菌优良菌株的筛选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报导了从木麻黄根瘤菌中筛选优良菌株并进行回接试验的结果。筛选出U4和Cc38A优良菌株,接种后使苗木早期生物量提高90.7%~275.6%,苗高增长20.0%~31.6%。造林7年后,粗枝木麻黄树高比对照增加12.45%~15.14%,胸径增大10.28%~22.13%;细枝木麻黄胸径增大6.34%~9.44%,树高增加6.05%或生长与对照差不多。结瘤侵染力主要由菌株特性决定,但与菌体培养时间、接种菌体量和浸泡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粗枝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粗枝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对提高其生长量效果显著。接种不同弗兰克氏菌菌株的粗枝木麻黄苗木的生物量。根瘤重量和数量及叶片N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以88052、87066和87287菌株接种效果最好。在接菌与施肥的试验中,接菌不施肥处理的苗木叶片N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嫁接对木麻黄的亲本进行矮化是开展木麻黄杂交育种的重要技术基础。为了研究木麻黄 不同亲缘间嫁接对嫁接亲和力和花诱导的影响,以木麻黄属的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为砧 木,分别以同种的短枝木麻黄,同属不同种的细枝木麻黄(C. cunninghamiana)、粗枝木麻黄(C. glauca) 和不同属的滨海木麻黄(Allocasuarina littoralis)为接穗,开展木麻黄不同亲缘关系间的嫁接研究,研究 种内、种间和属间嫁接对木麻黄嫁接亲和力和花诱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种内嫁接的亲和力 最高,无性系接穗嫁接成活率高达91.4%,实生苗接穗为87.0%;而种间嫁接的亲和力显著低于种内嫁 接,细枝木麻黄接穗和粗枝木麻黄接穗嫁接成活率分别为36.0% 和45.0%;属间的嫁接未发现有成活的 例子,其嫁接亲和力为0。在嫁接对接穗的花诱导方面,种内嫁接的无性系接穗次年开花率为74.2%,显 著高于种内嫁接的实生苗接穗(42.3%)和种间嫁接的细枝木麻黄(39.8%)和粗枝木麻黄(35.6%)。  相似文献   

18.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的分离、培养和回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福建、广东、海南岛的木麻黄根瘤中分离到16株内生菌,它们都具有Frankia菌的典型形态特征。回接鉴定表明,除4株不侵染原寄主植物外,其余12株均具有侵染能力,但各菌株的侵染能力不同,这些菌株在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实验菌株在BAP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Jan B10m,Qmold等培养基上生长较差。  相似文献   

19.
用RAPD-PCR方法对分布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的尼泊尔桤木,分布在吉林长白山的色赤杨、西伯利亚赤杨和东北赤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分布在长白山的3种赤杨聚类关系较它们与尼泊尔桤木的关系更近,其中色赤杨和西伯利亚赤杨有更近的聚类关系,与它们对应共生的Frankia菌居群亲缘关系表现相似的特征;高黎贡山的尼泊尔桤木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其次是色赤杨和西伯利亚赤杨,东北赤杨最低。桤木属植物与对应共生的Frankia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也一致。这些结果暗示着桤木属宿主植物和其Frankia菌共生物之间存在共进化关系。东北3种宿主植物与Frankia菌之间存在于种下基因型类群的共生搭配,表明共生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基因型上的选择。Alnus-Frankia共生固氮体系的建立可能是单起源的。  相似文献   

20.
四川桤木天然群体果实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四川桤木现有天然群体表型变弄程度和变异规律,对四川桤木天然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7个群体果实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揭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果实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桤木果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阃和群体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13.22%-49.23%,均值为37.12%,群体间变异(37.12%)小于群体内变异(62.88%);果实表型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泸定(16.53%)、广元(15.69%)、名山(15.58%)、珙县(15.15%)、甘洛(13.26%)、金堂(13.05%)、丹棱(9.58%),其中泸定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大,为16.53%,说明其表型多样性最丰富,而丹棱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为9.58%,说明表型多样性最低;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四川桤未天然群体可分为4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