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北京湿地维管植物群落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地区25个主要湿地植物多样性的调查,参照《中国植被》与《中国湿地植被》的分类原则与系统,对北京湿地植物群落进行划分,共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4个植被型,3个植被亚型,40个群系,84个群丛。  相似文献   

2.
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保护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位于云南丽江的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湖泊生态系统,根据《中国湿地植被》的分类原则,将湿地植被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4个植被型、11个群系。该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保护价值。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调查与统计分析,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植被可划分为水生植被、沼生植被、沼泽化草甸植被和湿生木本植被4个植被型、11个群系组、44个群系,其中洲滩沼泽化草甸植被分布面积较大,永久性水生植被分布面积较小。通过对主要湿地植被群系结构研究分析,湿地公园的湿地植被群落主要由湿地草本植物组成,其湿地植被的外貌季节性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嘟噜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为基础,分析了该区域湿地植物区系特征、植被类型,物种组成、结构及分布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嘟噜河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73科182属309种,湿地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17个群系组,19个群系,25个群丛,湿地植被物种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舟山群岛全区湿地面积共有68 870.72 hm2,按湿地植物生境类型分,舟山群岛分布有湿地类型3大类10型,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62 769.32 hm2,占全区湿地面积的91.14%,河流湿地180.07 hm2,占全区湿地面积的0.26%,人工湿地5 921.33 hm2,占全区湿地面积的8.60%。调查发现,共有湿地维管束植物97科311属517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种,占2.6%,裸子植物5种,占0.9%,被子植物519种,占96.5%;按照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的分类系统进行分类,舟山群岛湿地植被可以划分为11个植被型,64个群系,其中栽培群系7个。  相似文献   

6.
黄陂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得知:黄陂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湿地维管植物38种,分属22科,37属;莲、绵毛酸模叶蓼、空心莲子草、稗、水烛等为主要湿地植物种类。湿地植被可划分为2个湿地植被型组,3个湿地植被型,5个群系。影响湿地物种缺失的主要因素为过度养殖。  相似文献   

7.
对四川白玉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种类及植被类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共有高等植物66科174属377种,以被子植物居多,占总种数的91.78%;湿地植物共计21科27属46种,以莎草科最多,其次为灯心草科;湿地公园分布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珍稀濒危植物5种及中国特有植物5种;从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布来看,地理成分较为复杂,植物区系具有典型的温带属性;湿地公园自然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9个群系,无栽培植被;植被调查结果显示,以灌丛、草甸和沼泽占绝对优势,共计17个群系,占总群系的89.47%,其中,温泉水绵沼泽是目前中国少数几个湿地公园拥有的湿地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8.
在资料收集、样带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植被类型进行分类,分析研究湿地植被类型的组成、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和生境条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内植被类型可划分为阔叶林湿地植被型组、草丛湿地植被型组、浅水植物湿地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组;银叶柳林、水蓼、粤柳林、弯囊苔草、菰、星花灯心草、满江红等20个群系;共查明湿地维管束植物70科296种,其中野荞麦、野大豆、蛛网萼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相似文献   

9.
对湿地斑块采用"3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湿地植被采用典型样方法调查,设立了680个样地。根据样地资料分析整理,将丽江市湿地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68个群系。阐述丽江市湿地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及其面积以及湿地植被特点。根据湿地受威胁状况,提出了相应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2及2013年7-8月两个阶段的系统调查,结合相关历史参考资料的分析,对呼伦贝尔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类型和生活型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并以群系组为基本单位对该区植被类型进行描述,对该区域湿地的分布、演替规律及湿地植被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湿地植物生态类型以中生植物为主,生活型中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沉水植物种类丰富;该区湿地植被可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和30个群系组.因所处气候带和湿地独特生境的综合作用,该区湿地植被表现出优势种多、盖度大,外貌整齐,层片结构分化不明显的群落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洞庭湖区植被类型现状、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在对洞庭湖区植被类型分布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洞庭湖区湿地特色的植被群落分类体系和编码,利用先进的GPS、G IS、计算机制图技术编绘了洞庭湖区第一幅数字化植被类型图,并建立了与图形数据库联动的属性数据库,为洞庭湖区的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Spatial Dynamic Analysis of Desertified Land in Dongting Lake Area Using GIS  相似文献   

13.
仙岛湖风景区原生植被破坏后,土壤流失,母岩裸露,植物景观效果差。笔者以造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为基础,提出了仙岛湖风景区绿化的思路和原则、绿化植物的选择、植物的配置、绿化技术措施,对指导仙岛湖风景区的绿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青海湖环湖地区动植物分布特征,指出了湖水位下降、土地沙化、植被退化、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对青海湖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也探讨了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青海湖地区动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对MODIS13Q1植被产品数据的所有像元进行EVI时间序列重构后,采用滑动平均法、动态阈值法、最大变化斜率法以及Logistic函数拟合法等4种方法进行物候参数提取。对比分析后,选择了效果最佳的滑动平均法对2005年及2015年洞庭湖流域的EVI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进行植被物候参数提取,分析近10年来研究区域植被物候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滑动平均法提取的植被物候参数较准确,适用性较强;利用遥感手段能及时准确地监测大区域尺度植被物候变化,为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大理市洱海东部面山区域土地石漠化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了石漠化土地的类型、分布及其面积.根据石漠化土地的具体情况和已进行过治理措施的效果,提出了以下治理措施和对策:进行森林植被的恢复(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能源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严格进行现有植被的管理和保护;制定能激励当地民众参与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大多偏重定性分析和经验决策,而较少引入定量化的分析和规划手段,在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传统的植被规划方法理应有所突破.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为例,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对规划前后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比较,为探索RS与GIS在风景名胜区植被景观格局规划中的运用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瘦西湖风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瘦西湖风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是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研究与示范扬州试验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历史遗存植物造景、坚持乡土树种地被植物应用、加强生物多样性原则、开发水生湿地植被景观、推进生物防治管理等,阐明了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就自然植被资源保护、湿地植物景观以及生态绿地模式建没等设想,对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调查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植被及重点景观植物现状,分析了景观特色,结果表明:由于受人为干扰和长期破坏,原生林已退化为次生常绿阔叶林或灌丛,在植被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次生性。经过多年的人工造林和绿化栽植,景区的植被大部以天然次生植被为主。从植被现状看,目前的各个森林植被类型季相变化不甚明显,层次结构单调,色彩变化少,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效果还较差。  相似文献   

20.
The vegetation of Takkobu, northern Japa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altered by land-use development following Japanese settlement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n order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y on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akkobu, changes in the vegetation composition over the last 300 years were reconstructed from fossil pollen in the sediments of Lake Takkobu. The pollen assemblage represented broadleaved forests on the surrounding hills and alder forests found on the margin of the wetland bordering the lake. Prior to Japanese settlement, the hillside forests consisted predominantly of oak. However, with the onset of land-use development,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oak relative to increasing birch was apparent, particularly after the early 1960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ccessive logging since the 1880s had gradually undermined the resilience of oak. An increase of Artemisia and birch pollen also indicates an expansion of disturbed land. Since the 1960s, a large part of the broadleaved forests in Takkobu has been converted to larch plantations, although this was not represented in the pollen data because of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larch pollen. The results of the pollen analysis have implications for forest restoration in Takkobu. The use of long-term data allow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baseline (natural) vegetation to be restored, and also illustrat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present-day vegetation and how it may chang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