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测定广西本地转化培育和从湖南引进的28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无性系试验林17年和21年生的生长量,结合这些无性系试验林7年和9年生时的测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参试无性系生长量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随着林龄的增长,生长性状的差异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试验林17年生的生长表现与21年生时显著相关,表明杉木无性系在17年生或更早林龄阶段时已可进行决选。根据决选结果,运用3类聚类法进行的杉木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参试无性系9年生时进行选择比7年生的选对率提高了24.0%。相对于对照无性系,7个优良无性系的材积增益在15%以上。  相似文献   

2.
杉木无性系生长及分枝习性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杉木无性系生长及分枝习性的遗传变异*何贵平陈益泰关志山封剑文蔡宏明伊加生关键词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重复力遗传相关近10年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无性系的研究在我国有了长足的进步[1~5],各地均有较多...  相似文献   

3.
杉木82个无性系间1-4年生树高差异极显著,生长量最大相差达1.6-2.7倍。遗传变异系12.5-22.8%,广义遗传力估值0.633-0.941,遗传变异幅度和遗传控制程度都有随树龄增大而变小的趋向。按10%的入选率,中选无性系的树高平衡遗传增益可达25%左右,但无性系相对于种子园子代的树高生长优势可能因树龄小而尚水表达出来,2年生与3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以提高木材产量为目标选择优良无性系的工  相似文献   

4.
黄文良  黎华德 《广西林业科学》1997,26(4):179-183,186
通过3-5年生257个杉木无性系的分年度的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之间的遗传差异是显著的。初步筛选出的15个优良无性系,其材积比优良家系对照平均增产87.4%,这对大面积推广无性系造林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杉木无性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广东省 16块 6~ 10年生的杉木无性系试验林生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无性系间生长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上的试验林占 88.2 % ,各试验林最优无性系与最劣无性系的材积比值介于1.9~ 6 1.9之间 ,差异极显著 ;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重复力分别为 0 .6 5 3,0 .6 5 1和 0 .6 17,属于中上水平 ;遗传变异系数 ,材积 >胸径 >树高。当选择率为 0 .0 5 ,0 .10 ,0 .2 0时 ,材积的遗传增益依次为 4 9.86 % ,4 2 36 % ,33.88% ,现实增益依次为 10 5 .11% ,88.71% ,71.0 9% ,现实增益为遗传增益的两倍。按选择标准选择 ,有 78个无性系入选 ,入选率为 8.1% ,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平均增益分别为 2 5 .16 % ,31.2 6 %和93.90 %。无性系早期 (3~ 5年生 )选择至 6~ 10年生时的选准率为 6 3.5 %。  相似文献   

6.
杉木种子园无性系结实遗传差异及其选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小坑林场杉木初级种子园球果产量连续3年定株调查分析,表明无性系结实存在着真实的遗传差异,根据无性系结实主效和C×Y互作()ij等指标,对种子园无性系进行选择评价,为营建1.5代种子园提供结实力强、后代生长快的无性系和初级种子园去劣疏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来源于湖南省的38个杉木无性系在江西省分宜县大岗山年珠林场21年生试验林各生长性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选出4个杉木优良无性系43、68、88、300和大岗山杉木一般生产用种ck进行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个优良无性系总体胸径与木材基本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331),优良无性系43胸径生长量、单株材积生长量和木材基本密度均优于对照,可作为生长和材性性状联合选择的建筑材无性系;各优良无性系纤维长宽比均高于对照,优良无性系300长宽比最大且长纤维最多,最适宜用作纸桨材;各无性系不同林龄间纤维长度的差异较为明显,为杉木优良纸桨材无性系最佳采伐时间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经对5年生杉木无性系试验林中36个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材积3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且有较高的重复力和中等变异系数;生长性状间有较密切的遗传相关关系,以生长性状为基础,初选出6个较速生的无性系,其平均材积对照比较,现实增益为92.08%,遗传增益为71.34%。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如何实现我国杉木造林良种化的问题,阐述了杉木天性系造林的重要性。介绍了我国杉木无性系选育与造林的研究现状、取得的成果及有关技术要点,指出在我国推广杉木无性系造林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以及在实践中尚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对促进我国推广杉木无性系造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施肥是林木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 ,我国对林木经营越来越集约化 ,许多树种都在进行林木施肥的效益研究 [1~ 3]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作为我国南方的重要用材树种 ,对它的研究也相对较多[1,4,5] ,但其研究对象大多只限于混种实生苗 ,对杉木家系间特别是杉木无性系间的施肥效应研究较少 [5]。而林业发达国家在培育主要造林树种优良家系、无性系的同时 ,开展了不同遗传基因型对环境条件要求 ,特别是对营养要求的试验研究[6,7] 。本文是以杉木无性系为施肥对象 ,研究杉木无性系幼林施肥效应及特点 ,为杉木无性…  相似文献   

11.
在湖南会同县、绥宁县以33个杉木无性系和2个对照分别于1983年、1986年及1997年营造了单株、行状和块状3种造林形式的区组设计无性系试验林。研究发现参试无性系间胸径、树高生长量的差异在幼林期(4—7年)、中林期(13—16年)和成林期(28—31年)始终显著存在。不同无性系生长规律不同,有的无性系幼林期生长不是特别突出,但在中林期生长加快,到中林期后趋于稳定。优良无性系y18、y15在28或31年生时仍能保持前期所具有的生长优势,且在16 m立地指数和18 m立地指数条件下,生长同样突出,排名均为1、2名,表明这2个优良无性系的生长量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稳定性。在块状造林条件下,优良无性系13年生时树高、胸径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大于生产种20.1%~26.6%、27%~31.1%、78.7%~92.8%,表明发展杉木优良无性系造林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杉木耐贫瘠优良无性系苗期初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我国南方营造了大量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速丰林,但由于忽视了良种的耐贫瘠特性,致使约30%的杉木人工林不能成林,约20%的人工林不能成材;另外每年新增大量的退化地需要治理,也需要大量耐瘠薄的优良品系.因此,杉木良种的抗逆性评定与选择十分重要.杉木无性系在良种培育中具有独有的优势,它能保持母本的的遗传特性,生长一致,林相整齐,便于集约经营,尤其是无性系的木材材性均匀一致,收获期相同,是建立工业用材林的最佳材料[1-2].无性系育种是杉木良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理应引起林业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5年定位观测数据来阐明杉木人工林的自然整枝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越大,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发生的时间越早,自然整枝强度也越大;当林木树冠比率(树冠长度/树高)降低到0.40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比率降低幅度明显减小;当林木树冠比率减小到0.30时,发生林分自疏,且不受造林密度和林木死亡率的影响;在杉木人工林开始自然整枝但尚未进入到林分自疏阶段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宽度/树冠长度比值均迅速上升;在林分自疏早期阶段,树冠宽度/树冠长度上升速率明显减缓;在林分自疏后期林木死亡率明显增大的条件下,树冠宽度/树冠长度又再次迅速上升,树冠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密度效应,但在自然整枝的整个过程中,树冠宽度/树冠长度均小于1;在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过程中,同化物质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分配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林木的干形指标(树高/胸径)随着自然整枝强度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间伐对人工林生长及木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浙江开化开展了间伐强度(强度、中度和对照)和间伐方式(间伐1次,间伐2次)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等的影响研究,第1试验区大径材培育林分在第7年和第14年进行了2次间伐,第2试验区中径材培育林分仅在第12年时进行1次间伐。结果表明:22年生大径材培育林分和19年生中径材培育林分不同间伐处理之间树高、总断面积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显著增加了林木胸径的生长,大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3.78%和9.69%,中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2.28%和7.02%。间伐显著促进了林木单株材积的增加,2组试验林分活立木材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第1试验区22年生林分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活立木材积的差异不显著(P>0.05),第2试验区强度间伐活立木材积显著低于对照(P<0.05),中度间伐林分活立木材积与对照和强度间伐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组试验林分总蓄积和出材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在3种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间伐强度不能有效增加林分活立木材积和林分出材量,间伐次数对林分出材量及出材规格有重要影响。试验区杉木大径材培育以2次间伐,总间伐强度50%左右较为适宜,而中径材培育则以1次中度间伐(约25%)为宜。  相似文献   

15.
杉木幼林施肥肥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肥力中等的酸性红黄壤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1年生杉木幼林进行7个处理、3次重复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杉木幼林树高、抽高和胸径虽有影响,但效果均不显著;钙镁磷肥、磷酸铵及过磷酸钙肥效相当,沟施肥效好于穴施。施肥能影响杉木各器官的生物量,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叶、干、枝、根;沟施磷酸铵对树叶生长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并对生物总量影响显著。协方差分析显示杉木幼林施肥时的初始树高会干扰肥效,特别对施肥当年树高的影响显著,肥效分析时必须进行修正以消除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的立地及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0年生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林龄立地质量、林分密度对林分材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植密度相同时,立地质量越好各材种出现时间及达到最大出材率的时间越早,22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的小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时间较16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早4 a,中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的时间早6 a;立地指数相同时,随初植密度增加小径材出材率的峰度及峰值均减小,20立地指数样地中,初植密度为1 667株·hm-2的小径材出材率峰值较初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高17%,而初植密度对中径材、大径材影响不大;在林分发展的不同时期,林分密度对材种出材率的影响不同,30年生时林分蓄积相近的但初植密度不同的样地,初植密度越大小径材出材率越高,大径材出材率越低。  相似文献   

17.
近自然化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设置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样地,进行3种间伐强度处理(75%、55%、35%),均匀套种4种阔叶树。改造5年后,研究不同间伐强度近自然经营对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化改造5年后,乔、灌、草3层的物种数明显增加,灌草层的优势种有所变化,但各间伐处理的优势物种大致相同;各间伐处理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改造后各处理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的纯林,各处理草本层的Simp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改造前的纯林。杉木胸径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异显著,但各处理间树高无显著差异;套种的4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大叶栎、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在不同间伐处理林分中有显著差异;高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阳性树种大叶栎、米老排和中性树种红椎,中等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耐阴性树种润楠。  相似文献   

18.
杉木林分蓄积生长的密度及立地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参数Weibull生长方程,对15块杉木密度试验林26年连续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林分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包括净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net),总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gross));利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林分净材积(Vnet)和总材积(Vgross=Vnet+枯死木材积累积(∑Vm))年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及峰值林龄与初植密度、立地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MAInet峰值与立地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影响很小,其在立地指数级22 m的样地内平均值比立地指数级12 m的样地增加了8.33 m3·hm-2·a-1;MAIgross峰值与立地质量及林分初植密度均呈正相关(r=0.813 5,p=0.000 4;r=0.926 1,p=0.000 0);(2)MAInet峰值林龄主要受初植密度的影响,初植密度太大或太小对MAInet峰值林龄有显著影响,E密度(1 m×1 m)样地的MAInet峰值林龄平均值比A密度(2 m×3 m)样地的小3.88年,而中间密度的MAInet峰值林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2种氮形态5种施氮水平(N0、N1、N2、N3、N4分别代表0、20、40、60、80 kg·hm-2·a-1,共10个处理)研究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沉降第1年,高氮处理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显著,氮处理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波动较大;沉降1年后,各处理的变化规律稳定,波动较小。12月份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和细菌数量变化幅度较小、氮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故不宜在12月采集土样。氮沉降量影响微生物总量,总体而言低氮处理促进微生物生长,最高氮处理抑制微生物生长,NH4+-N2或N3和NO3--N3处理微生物总量最多。不同微生物类群对氮沉降形态和沉降量的响应不同,土壤细菌的变化规律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低氮处理时,硝态氮处理对细菌数量生长的影响大于铵态氮处理,2种形态氮的N2或N3处理细菌数量最大。铵态氮比硝态氮更易影响真菌的生长,且NH4+-N1和NO3--N3处理真菌数量最多。不同氮沉降形态对放线菌数量影响显著,沉降1年后高氮沉降量对放线菌生长略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杉木密度间伐试验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6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进行多次间伐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只要人工林立地条件相同,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林分断面积最终趋于一致,与是否间伐无关;(2)随间伐次数增加,获得的木材径阶也逐渐增大,未被间伐的保留木则多为大径材;(3)对于立地指数大于16的杉木宜林地,宜采用高密度造林、多次间伐的经营模式,以生产不同规格用材满足木材市场需求,还可提高林分累积断面积的生长量;对于立地指数小于14的杉木宜林地,应该采用稀植造林,以生产小、中径材为主;(4)应在立地条件好、低密度造林条件下培育大径材林木;(5)在立地指数小于14的杉木宜林地,间伐在促进林分断面积生长方面的贡献并不明显,对林分断面积生长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立地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