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6.
温度对松材线虫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松材线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及生长繁殖状况进行了观察。松材线虫在-70℃不能存活,在-20℃可存活约8d,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松材线虫的生长繁殖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快,生长繁殖数量随温度提高而增加,松材线虫在40℃可存活约7d,在45℃可存活约5d,在50℃以上不能存活。松材线虫与松树在不同温度下生长速度的差异提示松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发病轻重与此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24孔板测定了几种农药原药和乙醇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嘧啶氧磷杀线活性最高,它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32.65μg/mL,95%的置信区间为25.08~42.51μg/mL;体积分数为5%的乙醇在20min内使94.4%的松材线虫麻痹,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在90S内将96.7%的线虫杀死。另外,松材线虫浸入供试药剂的时间越长,所测定的LC50的值越小,克百威、灭线磷、嘧啶氧磷的LC50值从24h到72h分别由448.47,51.96,94.54μg/mL降低至51.47,36.94,32.65μg/mL。 相似文献
8.
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分子结构与杀线活性间关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使用培养基法和棉球法测定了苦豆碱、野靛碱、甲基野靛碱、苦参碱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两种生测方法测得的结果一致,表明苦豆碱的杀线活性最强,其log(1/ID50)(mol/棉球)=8.67,与文献中用同样方法测定的对松材线虫杀线活性的其它7种双稠哌啶类生物碱的杀线活性相比较,它也是最强。本文提出了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强弱主要受其分子结构中官能团对的类型及其中的官能团的类型控制的假说。根据这一假说,推测了具高杀线活性的生物碱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
10.
11.
基于汕头市濠江区已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实际情况,针对该病的防治特点,结合汕头市各辖区山林的实际情况,从判断、预防、治理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科学防控该病在我市的扩散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 :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区 ,其病害的扩展、流行与马尾松毛虫危害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年受马尾松毛虫危害的松林 ,枯死松树数量平均为 77 879株 /hm2 ,比未受松毛虫危害的松林 (对照 ) 17 2 73株 /hm2 ,多 35 1% ;次年 ,前者平均枯死松树达 2 0 4 8株 /hm2 ,为对照 2 89株 /hm2 的 6 0 8%。松毛虫危害加速松材线虫病流行的原因是 ,松毛虫危害松树 ,削弱树势 ;弱势的松树招引松墨天牛侵入并增殖加快松树死亡 ;次年大量天牛从“松毛虫危害松木”上羽化 ,侵染健康松林 ,导致松材线虫病进一步扩散和流行。由此认为松毛虫危害是促使松材线虫病流行的重要因子 ,防治松毛虫是控制松材线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hrer)Nickle)是毁灭性森林病害——松材线虫病的病原物,主要危害针叶树种,尤其是松属(Pinus spp.)树种。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d.)原产日本及朝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因其耐海雾、抗海风、可在海滩上生长等特性,在我国辽宁、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省大量栽植,总面积约159300hm^2。研究证明,黑松是松材线虫病的高度感病树种,一旦松材线虫入侵,后果是毁灭性的,将给森林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测试了木腐菌对松材线虫繁殖的影响以及对马尾松木块和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的分解能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除裂褶菌菌株外,其他菌株都能抑制松材线虫的繁殖,其中松材线虫在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0、W11,硫磺菌菌株5452、6600,粗皮侧耳菌株6221,虎掌菌菌株6320,茯苓菌株6284,灵芝菌株6501菌落上完全不能存活.对马尾松木块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0、W11、硫磺菌菌株6600、杂色云芝菌株6923、茯苓菌株6284对马尾松木块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田间接种硫磺菌菌株6600、杂色云芝菌株6923、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1、茯苓菌株6284和粗皮侧耳菌株6221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70 d后,硫磺菌菌株6600和杂色云芝菌株6923表现出对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较强的分解能力,这2个菌株可作为今后利用木腐菌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菌和带菌松材线虫对赤松的致病性,明确松材线虫在松树萎蔫病中的地位,为致病机制研究及病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赤松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每块组织接种无菌松材线虫250条,培养12天后,利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对愈伤组织进行染色,分析无菌松材线虫对赤松愈伤组织细胞活性的影响。以赤松组培苗和4年生盆栽实生苗为对象,每株接种无菌松材线虫和带菌松材线虫(组培苗250条,4年生苗3 000条),分别于18天和35天后统计2种类型线虫接种所致松苗萎蔫率,并对植株体内线虫进行再分离,分析2种类型松材线虫对赤松幼苗的致病能力。[结果] 无菌松材线虫接种导致赤松胚性愈伤组织严重水渍化,TTC染色为米黄色或淡粉色,证明愈伤组织已失去活性。无菌松材线虫和带菌松材线虫接种均能导致赤松组培苗萎蔫,接种18天后,萎蔫率分别为70%和60%;萎蔫植株中均可再分离到松材线虫,其每株平均分别为599±567条和365+240条,二者差异显著(P<0.01)。剩余外观健康的赤松组培苗中也分离到线虫,但数量较少(仅10~20条)。2种类型松材线虫接种引起赤松盆栽苗同等程度的萎蔫,接种35天后的萎蔫率均达80%,无菌和带菌松材线虫致萎蔫植株中均可再分离到松材线虫,其每株平均分别为34 733±34 162条和25 057±21 410条,但差异不显著(P=0.508)。其余外观尚健康的松苗也进行线虫分离,2株接种无菌松材线虫的植株体内线虫分别为486条和22条;接种带菌松材线虫的2株松苗中,1株分离到646条线虫,另1株没有分离到线虫。[结论] 无菌和带菌松材线虫均对赤松具有致病性,松材线虫是赤松萎蔫的直接原因,伴生细菌并非赤松萎蔫的必须因子。 相似文献
17.
孙薇;周立峰;陈静;胡加付 《中国森林病虫》2022,41(3):38-44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一种国际检疫性病害,在我国严重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截至目前,对松材线虫病国内外尚缺乏十分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笔者围绕松材线虫本身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从个体发育、生理代谢、遗传进化和行为学等方面总结研究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前沿和重点,为深入开展松材线虫病理论基础研究和开发特异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