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6年前,津市市灵泉乡七家村村民杜慎泽,带领全家3口人,在本村边远的八哥岭荒山上安营扎寨,5年营建100亩果园,走上了兴林致富路,人称八哥岭上“新愚公”。八哥岭地处三乡四村交界处,社会治安复杂,乡、村两级曾多次造林,累遭失败。曾担任过该村支部书记的杜慎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989年,他辞去支部书记职务,主动承包开发八哥岭。当时有人笑他“快“岁的人了,出什么风头?”可是,社慎泽暗暗下定“不贷款、不愿工、个声张、不泄气”的决心,立下了“艰苦创业五年整,百亩荒山绿成荫,不出成果不下山,荒山不绿不见人”的豪言壮…  相似文献   

2.
山村新愚公     
提起康富,在翁牛特旗几乎无人不晓。不是因他富足,也不是因他有惊人的壮举,而是因他用勤劳的双手,苦战十个春秋,把一处贫瘠的荒山沟建成绿色宝库而闻名远近。盛夏,我们驱车广德公镇郝家窝铺村第四组访问了人称“山村新愚公”的农民康富。  相似文献   

3.
活“愚公”杜玉良张智永72岁的杜玉良老人,在甘肃镇原县庙渠乡一带被人们称为活“愚公”。1968年,镇原县庙渠乡庙渠大队在塌山开始筹建林场。可无人愿来这个吃无灶、睡无炕,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作为共产党员的杜玉良二话不说,扛起一把镢头、一张铁锨,毫...  相似文献   

4.
当代“女愚公”魏玲娃吕甲武魏玲娃,一位普普通通的山村妇女,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丈夫残疾、两个儿子正在上学的沉重家庭负担之下,以顽强的毅力,发展林果业脱贫致富,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多次受到全国妇联、林业部、甘肃省委、省政府和省妇联的表彰和奖励。在...  相似文献   

5.
李发,赤峰市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镇窝吉村农民,年逾花甲,是一位有32年党龄的老党员,18年来,他艰苦创业,在昔日荒山上治山造田、植树造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为此,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人们称为“当代愚公”。 李发所在的窝吉村是个人多地少、山高石多、水土流失严  相似文献   

6.
绿色愚公     
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沿黄河南岸,有一道绿色的墙,它象一尊威严的守护神,把凶悍的黄河死死挡住,大有决不允许它越雷池半步之势。这便是被内蒙古自治区农委、团委授予“营造青少年黄河护岸林取得优异成绩先进个人”光荣称号的青年农民郝王元的黄河护岸林生物工程。过去,这里曾是黄河侵吞良田后抛下的一片狼藉斑斑的沙滩,沙滩在狂风的蹂躏下,形成了绵延起伏的沙丘。  相似文献   

7.
1984年初春,呼市郊区后夭子村来了林业干部,动员大家承包荒山种树。不少人摇摇头说:咱后天子村祖祖辈辈就没栽活过树。再说这荒荒漫漫的秃山,凭村里几个人栽树,哪辈子能变绿?这时,一向寡言少语的郭白小却发了话:“包给我两千亩,三年栽完!”一打春,郭老汉带着两个儿子上山整地  相似文献   

8.
<正>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2.9%在通辽市境内,50年前,近200万通辽人生活在“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中,“牛在房上走,屋在沙里埋,一年种三茬,还是吃不饱”的现象是常态;30年前,“黄沙漫天、遮云蔽日”的场景令许多人记忆犹新;如今,科尔沁沙地重披绿装的壮美景象,体现了通辽人防治荒漠化的智慧和担当。  相似文献   

9.
草原新愚公     
共产党员达木仁扎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蒙古族老汉,他身材不高,体格显得有些单薄,清瘦的脸庞呈现出草原牧民特有的古铜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68岁的老人,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阿鲁科尔沁旗柴达木苏木乌那嘎嘎查茫茫的沙海中,造出了一片片绿洲,被人们誉为“草原新愚公”.  相似文献   

10.
地处王屋深山区的济源市王屋乡愚公村人,巧打“愚公”品牌办旅游。目前,全村有800多人从事旅游业及以旅游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年收入达120多万元,占  相似文献   

11.
当代愚公     
当代愚公额尔敦李发这个名字对许多人并不陌生,巴林左旗34万人民对他更为熟悉。他是赤峰市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镇窝吉村村民,中共党员。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荒山、发展林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获得巴林左旗、赤峰市、内蒙古自治区及全国劳模的光荣...  相似文献   

12.
踏上距德保县城区约200米的峒奇村对面山坡上的盘山公路,不少人会问:这条公路通往何村何屯?国家投资多少钱?知情人回答:这条公路并非通往哪个村屯,是开往一个家庭办的林场,国家和集体都没投资一分钱。这公路从那胜村旁到该场场部总长1.5公里,路面宽3米,可通行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是一位今年67岁高龄的退休工人,独自一人利用4年时间开掘的。他就是德保县东关乡百胜村龙胜屯的“当代愚公”———韦兴文。身高1.6米左右的韦兴文,身体结实,看不出已有67岁的高龄,是德保县公路局退休工人。他退休不退劲,继续发挥自…  相似文献   

13.
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原党支部书记石述柱,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战风斗沙,在风沙线上创建了一座远近闻名的万亩防沙林场,有效地遏制了风沙的侵袭,保证了宋和村1700多人3000多亩耕地的生产生活安全,为全县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树立了典型和榜样。石述柱已年近七旬,而他在这个林场治理风沙却整整50个年头了。谈起这50个春秋的奋斗历程,他只是淡淡说这是大伙儿的劲使到了一起的结果,可宋和村的百姓都清楚地知道这个淡淡的回答背后掩藏了太多的辛酸和他动人的故事。宋和村四面环沙,历来就是民勤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在石述柱…  相似文献   

14.
从奇台县西地镇的桥子村一直向北约5公里外,便是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过去,肆虐的黄沙每年都要前移侵吞大量农田,而现在,一条长长的绿色屏障却将这黄沙牢牢锁住。首先带头要锁住这黄沙的是这个村的维吾尔族普通村民吐尔逊·肉孜一家。为了这一片绿色,50多岁的吐尔逊·肉孜至今还带着妻子和几个儿女住在这绿色的最前沿,被村民们称之为治沙“愚公”。  相似文献   

15.
这里,我们向读者介绍的足几位“普通”的农牧民。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只凭一颗赤子之心,在祖国的土地上,用辛勤的汗水,为绿色事业做着默默的奉献。  相似文献   

16.
浙江安吉县有一个人,别人种菜、种树、种庄稼,他竟然在“种房子”。这个人叫任卫中,他不是建筑专业出身,却干起了连专业人士都无心从事的事情,自掏腰包,租地搞起了生态住宅实验。任卫中说,他的梦想是造一片生态村——让农民过上真正美好的乡村生活,而不是住在劣质的山寨城市楼房,做“二手”的城市梦。  相似文献   

17.
在“平原绿化的新秀”商水县,人们谈起邓城镇林管站长、共产党员李明言,都说他“爱树如命”,是位“绿林愚公”。五年前,邓城镇林木复盖率只有10.5%,如今,方田林网纵横交错,林相整齐,沟河两岸绿树成荫,林木复盖率达20%以上,棵  相似文献   

18.
听说在灵川县大境瑶族乡铁螺岭的高山上,有一位古稀老人带领儿孙16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管护漓江水源林,并以山林为家,与树相伴,常年孤守在高山上,执意不肯下山生活,成为“绿色百万富翁”,3月10日,我们一行人慕名走访了这位奇怪的老人王修富。在7公里多的陡峭羊肠小道上,我们从王修富的二儿子王怀生的口中,知道了王老汉的许多事。王修富是个地地道道的山民,解放前跑一些山货买卖,解放后一直在当时的大队林场从事林业种植,是大家公认的“种树师傅”。80年代初农村包产到户,一批木材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山里…  相似文献   

19.
愚公移山,仅为自家解除“出入之迁”的问题,而卓资县白银厂汉乡板登沟村的梁堂“移”山,却是为了给子孙后代保住那百亩良田。 梁堂“移”山的地方叫西湾子自然村,村里的西湾子,以前曾有253亩肥沃的平坦农田,由于它属二阴地,地下水资源丰富,而且土质呈黑灰色,有机质丰富,所以旱涝保收。即使干旱年份,亩产粮食仍不下300公斤,当地农民称这片土地为“粮食窖”。然而,就是这块养育了板登沟一代又一代父老乡亲的良田,却在80年代惨遭厄运。那几年,农民在地下发现了沙金,这里便成了采金的地方。农民开始是以人工凿开洞穴,小面积开…  相似文献   

20.
朋友,当你来到龙山县洛塔乡,亮丽的风景定让你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你瞧,那一排排、一行行郁郁葱葱的人工杉木、栎木、马尾松、水杉群落,日本落叶松等中幼林迎风摇曳。还有世界孑遗植物——中国最高的古老水杉傲拔挺立,吸引了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外国林学专家慕名来访。万亩荒山披绿装,遍地是牛羊,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该乡老百姓喜庆之余,总会激动地说,是洛塔自然保护站刘站长十年造林给我们带来的福 !他是当代活“愚公” !   现年 45岁的刘德栾,是八十年代参加林业队伍的,一直在基层林业站工作,洛塔界的 8568个大小山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