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伟  田奔  徐斌 《福建林业科技》2017,44(1):111-115
以临安青山湖绿道为例,从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地域文化在绿道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提出理解和挖掘地域文化、提炼与创新地域文化、运用一定的载体表达地域文化的方法,探讨地域文化在绿道中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绿道网是一种能将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文章基于石河子市现状,分析其绿道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全域绿道网络,提升绿色空间赋能,加强社区绿道、商业区绿道、老旧城区绿道和公共绿道建设,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绿道网,为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天扬  苏妹 《绿色科技》2012,(12):137-138
指出了城市环境家具是城市景观里的公共"生活道具",保障了城市中人的汇集与交流,是人们从私密空间走向公共空间的物质承担者。以株洲市的湘江、炎帝陵、神龙公园、河西湘江风光带等为例,探讨了在居住环境品质不断提高、市民对城市风景功能以及审美也在不断提升的今天,如何使城市自然景观更具艺术性,更具舒适感和愉悦感,更好地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随着绿色出行、慢行理念的逐渐形成,共享单车使用率的也在同步飞速提升。许多城市开始更加重视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景观的提升和改造。本文通过青岛市崂山路为例,总结了现状慢行空间景观的现状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营造慢行空间景观,突出其地域特色,体现其文化要素,打造文化景观,并在设计细节的处理上体现文化要素。最终实现与文化景观相结合,与山海自然环境想融合的凸显地域特色的慢行景观长廊。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的推进改变了乡村风貌,尤其是作为乡村景观门面的村口公共空间景观。乡村村口景观空间形式多样,但在地域文化上的挖掘与传承体现较少。本研究立足于展现地域文化,通过单元式空间组合法,将村口公共空间划分为数个文化功能单元,再用休闲步道将空间单元连通整合,打造富含地域文化特征的村口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绿道如今已全方位地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绿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交通廊道,绿道在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合川路绿道改造设计的实例,将改造前存在的症结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有效的改造策略和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以打造特殊的绿道文化。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在当前城镇建设过程中,许多公共空间景观出现了盲目趋同化的现象,而没有对自身地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城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正在面临文化缺失的危机。此外,在城镇现代化建设加快的进程中,对于公共空间景观也关注不足。基于此,主要针对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当前城镇现代化进程中公共空间景观地域文化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地域文化公共空间景观的建设方法,为我国城镇公共空间景观地域化提供参考,以推动城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将乡村的地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相融合,使地域文化特色与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有机融合,创作出具有历史时代意义的美丽乡村,提高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乡村活力。分析了乡村地域文化的组成内容及乡村公共空间的特点,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表达手法,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金凤  杨洁 《绿色科技》2011,(12):35-37
指出了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态,所呈现给人们的文化内涵是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分析了徐州城市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梳理了徐州地域文化主线,着重论述了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手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新疆阿克苏多浪河一期龟兹神韵、军民文化段为例,探讨如何对地域文化、军垦文化、民族文化等进行提炼加工,并将这些文化符号元素运用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赋予滨河景观带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使其成为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公共开放空间,带给市民文化归属感和城市认同感,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相似文献   

11.
在对国内外李子生产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引种优良品种20个,经8a栽培观察,以品种果实经济性状和栽培适应性为目标,选出适宜生产发展的优良早熟品种早黄李和中熟品种芙蓉李,并对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北京颐和园西堤古柳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为了传承历史文化,留传历史园林植物的宝贵遗传种质资源,以北京颐和园西堤古柳嫩枝为外植体进行茎段组织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取古柳树外植体带有侧芽的茎条切段进行组织培养,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进行分化诱导,其中最适启动培养基为不添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2.0%蔗糖);最适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及激素配比为MS+6-BA0.8mg/L+NAA 0.2 mg/L+3.0%蔗糖;不定根最适诱导培养基为1/2MS+NAA0.2mg/L+1.5%蔗糖.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市紫竹院公园八宜轩景点为例,阐述了竹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5种表现形式:竹的自然特征、园林楹联匾额、建筑构件、竹画、景观小品;分析了竹文化在八宜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所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为防治危害北京地区柳树上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薄翅锯天牛(Megopis sinica),采用对环境安全的天敌昆虫进行了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直接在光肩星天牛幼虫上接天敌的平均寄生率为63.33%,模拟自然木段释放花绒寄甲卵的为73.33%,直接危害木段的为76.67%。另外,可以寄生薄翅锯天牛1~3龄低龄幼虫,平均寄生率为63.33%,而不能在室内寄生4~5龄的幼虫。在林间条件下,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光肩星天牛的虫口减退率可达90.98%;释放花绒寄甲卵,光肩星天牛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0.82%。  相似文献   

15.
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陕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保持理念与黄土高原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的研究对于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榆林市榆溪河生态公园项目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沙化严重;植被种类单调,缺乏景观性。针对现状问题,基于水土保持的理念提出蓄水以涵养水源、保土并改良土壤、植物修复生态3种景观措施预防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以期通过实际案例探索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的景观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16.
蜱虫为林间常见吸血节肢动物,可对人畜造成一定危害,为了解畜牧生产活动对蜱虫分布的影响,同时为蜱虫管控提供依据。该研究在小五台山一近林区羊圈周边110m范围内,对长角血蜱种群采用拖旗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羊圈周边蜱虫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差异,羊圈30m范围内的蜱虫数量占总采集数量的44.0%,显著高于30~110m范围内的蜱虫数量(t=6.0716,P<0.001);不同地表基质环境会影响蜱虫数量分布,以草本植物为地表基质的蜱虫数量显著高于以掉落针叶为地表基质的蜱虫数量(t=10.034,t=10.396,P<0.001);调查期间若虫单次及总数量显著高于成虫(t=7.289,P<0.001)。畜群聚集会改变环境中蜱虫密度分布,使得聚集点周边蜱虫密度升高,在管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且应重点加强对聚集点30m范围内的管控。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蜘蛛是农区重要的天敌类群,研究了华北农区农林复合环境下的游猎型蜘蛛多样性以及其优势种在"农田—林带"环境中的分布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优势种游猎型蜘蛛为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 Koch)和白纹舞蛛(Alopecosa albostriata Grube);游猎型蜘蛛密度在农林生境中具有明显的"林带效应":在冬小麦—圆柏农林系统中,距林带40 m范围内蜘蛛密度变化与距林带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P=0.026,α=0.05);在玉米—圆柏农林系统中,距林带10 m范围内蜘蛛密度处于高位状态,在距林带10~40m范围内蜘蛛密度显著下降(P=0.039,α=0.05),与距林带距离呈负相关;农事活动中喷洒农药对蜘蛛种群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农田蜘蛛密度在喷药次日急剧下降(P=0.001,α=0.05),之后缓慢增加,蜘蛛种群发生了从林带生境到农田生境不断的迁移过程(林带与农田生境内蜘蛛密度变化t-检验:PSig.(2-tailed)=0.817,α=0.05;二者蜘蛛密度变化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0.998,PSig.(2-tailed)=0.853,α=0.05);林带生境对于维系农田天敌群落的延续以及生态链的稳定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展示了林业在绿色农业构建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原国家林业局开展国家生态公园(试点)审批工作,但是目前公园建设的面积、导向等问题尚不明确。通过电话采访和邮件发送问卷的方式,调研组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从建设单位角度来看,国家生态公园建设十分必要,其建设面积不宜超过500hm^2,从而保持公园建设的灵活性。公园建设需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解决公园建设资金和政策扶持等问题,并且应当规范公园建设的管理、审批和建设导向,从而便于公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野生动物之乡运行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野生动物之乡进行多层评价指标的筛选,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参与调查的83个中国野生动物之乡进行评价,优秀、良好和中等3个级别的野生动物之乡占比分别为31.33%,46.99%和21.69%。提出了科学开展栖息地本地调查,制定保护工作长远规划,健全及完善地方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专业人才培训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一类清查的标准木、样木和样地数据,构建主要树种(组)树高曲线,编制立地形表,用地形和土壤因子拟合立地形估测模型。以此,基于吉林省二类调查数据库,估测全省小班立地形,得到立地质量等级及分布。同时根据全省现实林分状况,综合确定各立地质量等级林地的生产潜力,由此对比分析现实与潜在生产力。结果表明:1)基于清查资料构建的立地形估测模型,经检验,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可用于立地质量的评价;2)吉林省林地质量较好,林地质量等级为好和中等的分别占31.03%和66.00%,合计高达97.03%;3)全省现实生产力为潜在生产力的56.65%,仅7.20%的森林达到林地生产潜力水平,森林生产力仍有较大可提高性;4)基于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数据库的立地质量评价和生产潜力测算的方法可靠,具有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