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木材调色可以改善木材表面的装饰性能,使木材获得更高的价值.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将染料或颜料与木材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用光或热改变木材的颜色;也可以使用微生物调控木材的颜色;还可以通过智能仿生的方法调控木材的颜色.本文总结了常见的术材颜色调控方法,新型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和仿生智能的木材颜色调控方法,并分析了各方法的特点.新兴...  相似文献   

2.
木、竹、藤材的变色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木材变色的机理、类型、成分和影响因素, 木材变色的预防和消除以及生物防治等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概括总结, 综合论述了木材、竹材和藤材的变色防治研究现状,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低毒或无毒、高效、多功能的防变色剂的研制开发仍是木材工业变色防治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2)开展色变脱除, 恢复已变色材原有颜色和价值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3)以菌治菌的生物防治, 污染小, 成本低, 应加强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4)通过热处理或光辐射等手段, 诱导木、竹、藤材变色, 进行调色处理, 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5)与木材相比, 竹材、藤材变色的研究落后, 尤其是藤材变色, 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杨木和樟子松单板的光变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杨木和樟子松单板为试材,利用氙光衰减仪进行光辐射试验,分析其光变色规律,并进行耐光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木材受光辐射易发生变色,主要表现为明  相似文献   

4.
通过化学方法、材面色差分析法、扫描电镜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白桦木材的蓝变和黄变,探讨了变色的原因及主要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白桦蓝变材的变色是由变色菌侵蚀木材引起的,变色深入木材内部。木材薄壁细胞腔内充满了大量的变色菌丝体,菌丝体本身的颜色及其分泌的色素是木材变色的原因。蓝变材部分半纤维素发生降解,其各项抽提物含量比正常材高;而黄变材是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创伤性木材变色,存在于木材局部区域,其部分导管和少量木纤维细胞被胶状物所填充,内含物增加,木材三大组分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白桦木材在自然和人工干燥过程中易受真菌类微生物的侵染产生色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白桦木材的加工利用价值。本文针对白桦木材侵染菌侵染试材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白桦木材生物变色防治提供参考。首先对白桦木材侵染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确定侵染白桦试材的侵染菌的基本类型,然后进行白桦试材接菌,最后对白桦侵染菌侵染木材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未侵染素材相比,侵染菌侵染试材中苯醇抽提物含量、1%NaOH抽出物含量、热水抽出物含量和多戊糖含量均较高,而纤维素及木素含量较低。这表明侵染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会侵蚀白桦木材细胞壁组织,造成纤维素和木素等主要成分含量的降低,导致木材组分的破坏。同时,侵染菌的存在会造成白桦木材抽提物组分中的显色及助色物质的含量变化,以致木材产生不同程度的变色。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木材诱发变色的变色机理, 从光变色和热变色2个方面分析了木材变色是内因在外因的诱导下发生的自身化学成份的变化, 探讨了材色的评价方法、诱发变色及变色的防护方法, 并指出木材诱发变色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泡桐材变色类型的确定及变色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德龙  陈玉和 《木材工业》1998,12(2):20-21,32
对泡桐材变色类型的研究表明,泡桐材变色存在着真菌变色。同时从新伐的泡桐木材中分离出两种真菌,经鉴定是链格孢菌和一种根霉菌,这两种真菌可引发泡桐木材变色。  相似文献   

8.
木材用透明涂料耐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木材涂饰用水性双组分聚氨酯和丙烯酸清漆制备的游离膜为试材,利用氙光衰减仪进行辐射试验,研究游离膜的材色变化规律,并进行耐光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聚氨酯和丙烯酸漆膜受光辐射均会发生变色,并且聚氨酯漆膜的光变色度更甚,主要表现在聚氨酯漆膜的色品指数显著增大,说明聚氨酯漆膜易发生黄化.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具有速生、树干通直、蓄积量大等特点。但其采伐后,木材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芯部会出现"蓝变"。这种变化是评价木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木材加工后产品的质量。文章研究确定了樟子松木材变色属于微生物变色类型,分析了樟子松在自然条件的变色规律,为找到控制这种变色的办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防止兰考泡桐木材变色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多种化学药品配方防止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木材变色的效果进行了试验,并观测了处理前后材色的变化,探索到4种对防止变色有一定作用的配方。同时,初步观察了干燥条件和木材含水率对变色的影响,讨论了各种处理方法对防止兰考泡桐材变色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将温敏变色粉应用到木质家具涂料中,分析温敏变色粉的加入对涂饰后家具表面的色差、漆膜附着力和漆膜光泽度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发展智能响应材料在木质家具中的应用,得到与传统涂饰方法不同的装饰效果。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温敏变色粉的加入,使得涂饰木材表面的材色发生变化,色差显著增加。升高温度至温敏变色粉响应温度后,添加3%~10%温敏红和3%温敏蓝的清漆涂饰木材表面材色发生消色现象,色差值降低,表面材色恢复至与未添加温变粉的涂饰木材表面材色相近的状态;扫描电镜下观察温敏蓝和温敏红两种类型的变色粉微囊外观形态良好,表面较为光滑,多为球形结构,温敏蓝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3.94μm,温敏红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3.27μm。而在清漆中添加温敏变色粉后,漆膜表面变得粗糙,随着温敏变色粉添加比例的上升,漆膜表面出现了颗粒的团聚。而在油性清漆中添加温敏变色粉时,涂饰漆膜表面的粗糙感并没有水性漆漆膜明显。添加3%比例的温敏变色粉对涂饰木材的漆膜附着力和光泽度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涂饰木材的表面材色表现出良好的变色耐久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木材颜色调控技术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回顾了木材颜色测定及其遗传变异、木材变色与防治、木材漂白、木材着色等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未来木材颜色调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木材蓝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蓝变降低木材品级、价值,影响木材的销售和利用,由此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我国阔叶材胶合板标准(GB738—75)中不同等级的胶合板对变色也有一定限制。据初步统计,我国易受蓝变菌侵染的木材中,热带低质木材占多数。在世界木材短缺的情况下,提高低质木材的利用价值,扩大其用途,已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木材光降解机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受紫外可见光照射后易发生降解, 表面的材色和力学性能都会下降, 大大影响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美学特点。文中针对木材光降解机理进行了讨论, 在提出木质素是木材光降解中关键组分的同时, 强调了抽提物对木材光变色的具体影响; 通过详细叙述光降解过程中木材发生的化学变化, 进一步表明该过程中自由基中间体的生成和新的发色团的产生; 系统总结了影响木材光降解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防治木材表面光降解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针对白桦存在的干燥变色这一缺陷,从干燥变色规律方面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白桦木材材色随干燥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加深,80℃和70%的相对湿度是材色速增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6.
3木材漂白已产生变色的木材,漂白是消除变色的主要方法,也是木材调色和改色的第一步。木材漂白是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来完成的。反应中破坏和变性木材中的发色基和助包基等与颜色有关的构造成分,达到木材漂白的目的。3.1漂白剂及漂白助剂木材漂白剂分氧化、还原和其它三类,见表2。氧化类漂白剂可分有机和无机的过氧化物及氯类。以无机过氧化物类中的过氧化氢(双氧水)和无机氯类中的亚氨酸钠为最常用。有机过氧化物类漂白剂如过醋酸、过蚁酸和过氧化苯团等可使木材脱色后具耐光性的效果。还原类漂白剂是氢、氮、硫、酸类的化合物,对热…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木材呈酸性、木材的酸性易引起木材变色,会使木材缓慢水解,腐蚀木制品中铁固件,尤其在人造板生产中会影响树脂凝胶时间和固化速度,所以研究木材酸性对油漆化学、纸浆工业和木材加工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着重对木材酸性测定方法进行了探讨,制定出适宜的测定方法,为合理利用木材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杨木单板及其染色单板为试材,使用氙光衰减仪进行辐射试验,分析这两种单板的光变色规律及影响因素,并进行耐光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杨木单板的光变色是木材本身;染色杨木单板的光变色是染料和木材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光变色的主要因素是染料的品种和结构。因此,杨木单板的光变色小于染色杨木单板,而染色杨木单板中酸性蓝染色单板光变色最显著。  相似文献   

19.
集成板材是利用短小材通过指榫接长,拼宽合成的大幅面厚板材,这种新型材料是建筑物内部装修和制作中、高档家具的理想材料。它不仅做到小材大用,劣材优用,有效地提高木材利用率;而且外表美观、材质均匀、不易变形,保留了木材天然的材质感,克服了木材易变形开裂的缺点。从目前的  相似文献   

20.
木材的变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论述了木材变色的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介绍了有代表性色调的变色特征、除色和防变色方法 ,同时探讨了已变色木材的普通除色方法、变色木材的利用以及药液处理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