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姝江  朱天辉 《林业科学》2012,48(11):144-149
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grandis)梢枯病是长江中上游退耕还林毁灭性病害之一,可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经济损失。由于该病是近年来四川栽培区新发现的病害,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仅对该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朱天辉等,2009a)、症状特点及空间格局(朱天辉  相似文献   

2.
杂交竹枯梢病菌的室内杀菌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防治杂交竹枯梢病的有效药剂,以菌落生长法和孢子萌发率法测定和比较了12种常用杀菌剂对杂交竹枯梢病菌竹长喙壳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 TZ01菌株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锰锌、炭疽福关这4种杀菌剂对TZ01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极显著的抑制TZ01的菌丝生长,其EGn分别是1.265,3、567,4.569,26.450mg/L。另外筛选出的药剂对TZ01孢子的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EGn浓度下这4种药剂对TZ01孢子萌发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59.5%,67.9%,54.8%,47.8%。综合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两方面评定,认为甲基托布津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但因为甲基托布津易引起病菌的抗药性因而在田间试验和推广应用时可与其它筛选出的3种杀菌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3.
施微量元素对桉树红叶梢枯病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硼砂、硫酸锌、硫酸铜3种微量元素对桉树红叶梢枯病防治试验表明,在桉树树头旁挖穴深15 cm,施单一硼砂或硼砂、硫酸锌、硫酸铜混合防治均有明显效果,最好的是每株施硼砂12 g+硫酸锌3 g,其次是每株施硼砂18 g+硫酸锌3 g+硫酸铜3 g和硼砂18 g+硫酸锌3 g,因此建议可用硼砂+硫酸锌控制桉树红叶梢枯病危害。  相似文献   

4.
通过“初选、筛选和优选”,选择出抗性强、生长快、形质皆优的落叶松无性系。 嫁接繁殖无性苗木,营造评比林,经 6 a连续观察,生长和抗病效果基本达到“选优”标准, 有6株优良单株候选树的表现突出,可确定为速生抗病优良品种。大量嫁接繁殖,可用于 营造速生丰产林。  相似文献   

5.
间伐与修枝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与枯梢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密度调控试验显示,降低密度可有效促进林木生长,缓解土壤水分亏缺程度,减轻松枯梢病危害.对于20年生左右的片状林,从促进生长和蓄积收获量考虑,900株/hm2保留密度较好;从防病角度考虑,保留密度600株/hm2左右较好.对于31年生的带状近熟林,从控制病害和促进生长角度综合考虑,留优去劣式30%采伐强度较好;采伐并修枝是防病控病的积极有效措施,防病效果好于采伐未修枝措施;从生长量角度看,40%采伐强度下不宜大强度修枝.  相似文献   

6.
经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进行不同方式的结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对40年生左右染病较重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进行卫生伐引导成疏林草地,7年间疏林处理的胸径生长量比对照的高62.96%,疏林处理和对照的蓄积收获总量差异不大,疏林的树势得到增强,病害防控效果明显。对30年生左右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进行改造后,伐1留1从伐后第3年胸径生长量显著超过对照;伐1留1的总蓄积最大;伐1留1和伐2留2改造措施均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且伐1留1效果更明显。处理的冠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群落的透光率上升。疏林模式和林分改造措施有利于改善林分水分状况,在干旱年份效果更加明显。对30年生左右的沙地樟子松带状人工林,选用6个树种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建立了5种混交模式林,增加了树种多样性,改善了林分树种、年龄结构,丰富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景观,提高了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樟子松林分进行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可知,在中龄林进行施用菌剂、切根、人工整枝试验对促进樟子松树势的恢复、树木胸径生长、增强树势等方面等有明显作用:在胸径生长方面,3个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切根5年后的樟子松林分胸径生长高于施用菌剂和人工整枝处理,年生长量达1.89cm;3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大大减少了松枯梢病发病机率,其中修枝处理防控病害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检测技术(荧光偏振法、中性红法、氧电极法等)测定梢枯病菌蛋白毒素对不同杂交竹品种嫩枝离体线粒体膜的流动性、表面电位、肿胀度、聚集度及脂质过氧化物 MDA、辅酶 Q10(CoQ10)含量、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毒素胁迫使4个竹品种的线粒体膜流动性减弱、表面电位减低、肿胀度增大、聚集度降低; CoQ10含量下降,MDA含量增加,细胞色素C氧化酶( CCO)、ATPase活性亦下降,呼吸控制率( RCR)和磷氧比( P/O)明显降低。说明蛋白毒素对杂交竹嫩枝线粒体膜造成损伤,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程度增加,膜完整性被破坏,呼吸作用受抑制。以上各项指标中,抗病品种(3#和6#)受蛋白毒素的影响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8#和30#)。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枯梢病对10年生以下幼龄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罹病幼树枯梢发生量与林龄成正相关,病级达到Ⅲ时,便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而罹病幼树的年高生长量,在该病发生量少时,对树高生长量无大影响,高生长量与年龄成正相关.但病级达到Ⅳ时,高生长便大幅度下降.当发病幼树病级达到Ⅳ以上时,年高生长大幅度下降,其地径连年生长量也很小,因此,确定病级Ⅳ以上的病株为病损株.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枯梢病(Bowyosphearia laricina)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各生产单位虽然每年为防治该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因缺乏科学指导,收效不大.因此,科学地测算落叶松枯梢病对落叶松人工林的影响,得出准确且具体的防治指标,对及时、经济和有效的控制该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杂交竹枯萎病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杂交竹枯萎病是近几年在广西高峰林场、三门江林场、柳州市的鹧鸪江园艺场等地发现的新病害。经多次分离培养获得镰刀菌Fusarium纯培养。通过竹笋期的室内有伤、无伤的多次反复接种和再分离试验证明病菌对杂交竹有很强的致病力,并能引起与自然发病一致的症状,是杂交竹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枯萎灵、萎立等12种杀菌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0%的枯萎灵WP、40%萎立WP、40%的托福灵WP、70%根腐灵SP对该病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力。  相似文献   

12.
杂交竹枯萎病原的rDNA ITS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造成广西杂交竹3号枯萎病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确定病原菌的属、种名,为防治该病害寻求理论依据.试验对分离纯化的病原菌核糖体DNA的ITS区进行测序,在Genbank中收索其同源性序列并构建它们的系统发育树,以此来确定该病原菌的属、种名.结果表明:分离的病原菌与其它3株尖孢镰刀菌聚为一枝,且自展支持率大于95%;引起杂交竹3号枯萎病的病原就是镰刀属中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胁迫对2种地被竹抗氧化酶与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盆栽法对4种重金属(Cd2+、Pb2+、Cu2+、Zn2+)胁迫下的菲黄竹与菲白竹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菲黄竹的SOD、POD、及CAT活性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总体趋势是先增大,之后降低,最后又增大;而菲白竹则是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产物(MDA)则于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重金属胁迫下,2种地被竹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被诱导,且菲白竹比菲黄竹有更强的耐重金属胁迫性。  相似文献   

14.
毛竹叶斑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竹叶斑枯病是由竹独足座菌侵染所致,该文介绍了毛竹叶斑枯病的症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空间分布格局、损失估测、防治指标、病理生理学、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5.
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活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常规提取法浸提核桃楸叶的抑菌活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萃取相对杨树叶枯病菌和樟子松枯梢病菌有抑菌活性,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萃取相对杨树叶枯病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为3.12 g/L,对樟子松枯梢病菌的MIC为6.25 g/L。采用GC-MS分析了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相经柱层析后集分I和集分II的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相中主要活性成分为相对含量较高的5-羟基-1,4-萘醌(胡桃醌)、D-阿洛糖、5,8-二羟基-1,4-萘醌、1,5-萘二酚、2,3-二氢苯并呋喃、7-甲氧基-1-四氢萘酮、1-萘酚、8-羟基-2-甲氧基-1,4-萘醌和4-甲基-2,6-二羟基喹啉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杂交竹各器官及不同龄级生物量配置,结果表明:①杂交竹单株平均生物量为5.0116 kg,林分平均生物量为34.1794 t.hm-2;②杂交竹单株和林分各器官生物量从高到低都表现为竹杆竹枝竹叶竹蔸竹根;③不同年龄杂交竹单株生物量大小排序为3 a2 a1 a,林分生物量表现为2 a1 a3 a;④杂交竹竹枝、竹杆、竹叶及全株以幂函数(W=cDaHb)为最优生物量模型,竹蔸、竹根则以多项式(W=c+aD+bH)为最优生物量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盐胁迫对3种竹子体内SOD,P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白竹和翠竹为材料,在不同盐浓度溶液培养下分析了竹子体内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发现白竹笋体内的酶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红竹则为先降低后高,翠竹叶片酶活性变化平缓。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提取法浸提核桃楸叶的抑菌活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萃取相对杨树叶枯病菌和樟子松枯梢病菌有抑菌活性,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萃取相对杨树叶枯病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为3.12g/L,对樟子松枯梢病菌的MIC为6.25g/L。采用GC-MS分析了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相经柱层析后集分I和集分Ⅱ的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相中主要活性成分为相对含量较高的5-羟基-1,4-萘醌(胡桃醌)、D-阿洛糖、5,8-二羟基-1,4-萘醌、1,5-萘二酚、2,3-二氢苯并呋喃、7-甲氧基-1-四氢萘酮、1-萘酚、8-羟基-2-甲氧基-1,4-萘醌和4-甲基-2,6-二羟基喹啉等。  相似文献   

19.
为增强竹材的防霉性能,以毛竹作为研究材料,先对竹材进行超声预处理,制备了抗菌石蜡乳液对竹材进行浸渍改性处理,并对改性后竹材的含水率、吸水率、防水效率和防霉性能进行了测试。选用天然植物中的2-羟基-1,4萘醌作为防霉剂,选用司班80(Span80)和吐温80(Tween80)作为58号食品级石蜡的复配乳化剂,考虑了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对石蜡乳化的影响,制得稳定的抗菌石蜡乳液。利用抗菌石蜡乳液对超声处理后的竹片进行浸渍处理,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以石蜡乳液固含量、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为因子,以含水率和浸泡768 h后的防水效率为测试指标。结果表明,当Span80和Tween80的质量比为2∶3、HLB值为10.72时,石蜡乳液的稳定性最好。对改性后竹材含水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石蜡乳液固含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当石蜡乳液固含量为5%、干燥温度为70℃、干燥时间为1.5 h时,试件含水率最低为4.11%。浸泡768 h后对竹材防水效率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干燥温度、石蜡乳液固含量、干燥时间;当石蜡乳液固含量为15%、干燥温度为40℃、干燥时间为1.5 h时,试件防水效率最高为32.15%。超声处理并不能有效阻止竹材的霉变,超声联合抗菌石蜡乳液改性后的竹材防霉性能有明显提高,改性竹材在28 d霉变试验后表面无菌丝、霉点。  相似文献   

20.
不同海拔毛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海拔(300、400、500、600、700m)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淀粉酶、β-葡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指标表现出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变化特征,除碱解氮外,其他各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但物理指标的变化各不相同;随海拔升高,β-葡糖苷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纤维素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几种土壤酶对土壤肥力的指示效果不同,β-葡糖苷酶在评价毛竹林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指示效果,其后依次为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但淀粉酶不适宜用来评价土壤肥力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得分,不同海拔毛竹土壤肥力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