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述了生态修复的理论依据,分析总结了延寿县水土保持工程生态修复的经验和措施,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技术要点,并对实施结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一项生态系统工程,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在阐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基础上,从自然特征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并结合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实际,对山东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所采取的主要途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依据在黑龙江省延寿县进行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实践,提出了东北低山丘陵生态退化侵蚀区生态修复工程应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并且从不同方面对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线形开发建设项目一般跨地域作业,扰动地表呈狭长的条带状分布,建设过程中产生较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区,对周边环境影响十分严重。为了科学准确地监测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实际布设情况、质量及效益等,将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危害降至最低,以阳阳高速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实践为基础,针对该公路水土流失特点,从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分区、时段与频次、内容、方法及其监测点布设进行了分析探讨,定量评价了其水土流失措施实施情况和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以期为今后线形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由于输变电工程跨度大,沿线经过不同的侵蚀类型区,受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水土流失形式也各不相同,对施工过程造成水土流失防治需要按照不同的分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格尔木~库尔勒电气化铁路(青海段)供电工程为例,从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土壤侵蚀强度、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水土流失危害分析和水土流失预测等方面阐述了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特征。根据预测结果,确定工程建设期(包括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为水土流失重点时段,也是监测的重点时段,塔基及塔基施工区为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为重点防治区域,也是监测的重点区域。根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从预防措施、治理措施和管理措施三方面分析并评价了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生态恢复,并对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效益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工程针对不同防治分区采取的措施类型合理有效,切实对建设期水土流失防治起到良好的效果。可为高原荒漠区同类型的生产建设项目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概述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的研究概况、评价方法、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等,认为在具体评价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时,通常分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各单项进行效益评价,总体生态效益为各单项生态效益价值之和,但如何界定公益林的主导效益与其它效益的关系是今后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7.
《林业科学》2012,(9):114
本书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点)、试验区和系列样地的监测、调查与分析数据与应用模型模拟相结合,反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并总结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模式,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对三峡库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功能监测与评估。本书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天保工程是一项大规模的生态工程,自2000年全面启动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有必要对其综合效益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工程后续的实施和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LY/T 1795~2008)》为主要依据,通过分析影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从工程实施情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了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乌拉特中旗天保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9.
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现状出发,阐述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对目前已经应用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今后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现状出发,阐述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对目前已经应用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今后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系黄河水利委员会2000年底立项实施的大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工程,项目区总面积166.57公顷。植被建设与生态修复是本项目重点示范内容之一,项目的植被建设与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取得了重要成果。本调查旨在总结齐家川示范区侧柏造林效果,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为齐家川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的推广和齐家川示范区二期项目的实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徐涛 《防护林科技》2015,(1):41-43,45
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是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通过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物量、价值量评估方法对长防林工程实施区域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的评价,结果表明,长防林工程实施后林地可调节水量12.936亿m3,固土0.135亿t,林地的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达126.247亿元。经过20年的长防林工程建设,项目区内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科学评价沂蒙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区环境空气状况,采用日本生产的ITC201A型空气离子测量仪,对修复区不同生态修复类型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实测与研究,并综合运用CI法、FCI法和隶属度U法3种负离子评价模型对其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种负离子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即退耕台田苹果经济林地的空气质量最好,其次是麻标×椴树阔叶混交林、黑松针叶纯林、退耕梯田和荒草地的,道路空气质量较差。有林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无林地区,阔叶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针叶林地。在生态修复措施上注重退耕梯田建设保证修复区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应首先加强退耕台田经济林和生态林封禁措施的实施,田间道路两旁应栽植道路防护林,改善生态修复区内道路周围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发展,要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就要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未来发展目标,将水土保持中的生态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从水土保持中的生态修复特点出发,着重探究了水土保持中的生态修复内容及措施,以促进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生态环境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城市人工湖水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以临汾汾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1号人工湖生态修复项目为例,分析了其工艺流程和施工经验,总结了"内外结合+组合工艺"的治理方针。修复实践表明:人工湖的生态修复遵循先治理后修复的技术体系,组合工艺对其治理具有显著效果;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对城市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旅游效益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信息荟萃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 效益监测系统启动实施 为加强对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宏观控制,达到综合效益动态科学监测与评价的目的,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决定在全国各工程省市建立长防林效益监测系统。并于最近制定下发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效益监测与评价操作细则》。国家林业局设监测网络中心,负责对各省上报的监测信息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重庆等12个工程建设省市设立分中心,分中心下设核心监测站和一般监测站,具体负责本省市长防林工程效益动态数据监测,并定期将监测信息资料上报国家林业局网络中心。这项工作标志着长防林建设将进入一个以科技为手段、由过去的定性评价转向定量评价工程三大效益的新时代,使工程的效益监测步人了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不仅对推动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更是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GDP考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提高对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进行全面评价的效率,实现评价的程序化,本研究以小流域地形图、土地利用分布图、土壤质地图及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关系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和Arc 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开发了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系统。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水文效应评价、保持土壤功能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主沟道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6个功能,本研究将对保持土壤功能评价和主沟道评价2个主要功能进行阐述。基于构建的系统,对北京市房山区最早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蒲洼小流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治理前后相比,土壤侵蚀强度大幅度减小,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植被恢复是土壤侵蚀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主沟道水文地貌等级总体情况较好,评价较差的沟道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人类活动是影响沟道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其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出发,论述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根据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长江流域10个生态修复试点县的经验,总结出生态修复包括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部分,可以分为10个子系统,并提出长江流域6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干热河谷区环境脆弱,生态修复困难。在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红河、澜沧江和怒江等流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我国干热河谷区的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情况及造林技术,分析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的优缺点,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树种配置较单一,造林成活率较低,综合效益较差;需优化造林树种及配置,创新造林方法及种植设备,保护原生生态环境,建立长期生态环境监测及效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水土保持、矿区、水源、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识别与诊断了延平区现存的生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水源地保护、污染水体修复、河道景观提升、农业养殖业污染源治理、生物多样性修复、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及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措施,探索出了特色化的闽江流域延平段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