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出以林业分工论为指导原则,坚持林工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形成林农复合经营的格局,使国有森工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国有森工林区林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形势自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国发明电[1998]8号)之后,黑龙江省森工认真贯彻执行,为了保护好森林资源,控制林地流失和逆转,加强了林地境界管理、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破坏林地的行为,使非法侵占林地和乱占林地的现象明显减少,违法破坏林地势头得到遏制。当前,黑龙江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和林地管理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林业的发展以及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黑龙江森工林区按照有关规定,已经开始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3.
从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入手 ,根据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结合森工国有林区实际 ,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纳入该区总体发展规划 ;建立森林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制定森林资源合理利用量及其管理制度 ;加强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工作 ;加大相关的网络建设力度 ;完善其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广泛开展宣教活动等 8个方面 ,阐述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重构国有林区林业微观主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志芳  耿玉德 《林业科学》2005,41(1):148-156
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国有林区现行的林业微观建制已成为国有林区及国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度性障碍 ,因此重构国有林区林业微观主体便成为我国国有林区能否尽快实现良性运转的关键。首先研究国有林区林业微观主体重构的现实基础和经济可行性 ,新的微观主体构建符合市场经济理念 ,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实现专业化分工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其次研究国有林区林业微观主体重构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 ,研究重构后国有林区林业微观主体的基本类型 ,分别界定了基础性林业企业和商业性林业企业的目标、特征和经营内容 ;第四 ,研究由现行的国有森工企业向新的林业微观主体过渡的主体路径 ,指出打破现行国有森工企业格局的深刻内涵和经济本质 ;随后对国有林区基本的运行主体在实际运行中的关系进行研究 ,指出其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一体化”的关系 ,从而也拓宽了国有林区林业微观主体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5.
根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现状,并结合该林区一些林业局改革森林资源经营培育措施的经验,探讨了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出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6.
<正> 为确保《森林法》和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的治危兴林方案在我省森工国有林区得以全面贯彻实施,尽快扭转森工“两危”,实现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结合我省森工林区的实际情况和林业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其经营、保护、培育、利用森林的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监督,特制订本办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东北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经营主体现状的分析,提出引入政府、森工企业、林业职工和社会团体多元经营主体的设想。首先对构建森林资源经营主体的前提、实质、目标、原则、环境条件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其次明确了构建森林资源经营主体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对主体的构建与运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政企分开体制改革促使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发生转型。在此背景下,文中运用微观经济学供需理论,对我国重点国有林区隐性失业的成因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森工集团以及职工家庭隐性失业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由于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致使森工集团产生过剩劳动力,形成森工集团内部的隐性失业;在重点国有林区转型过程中,林区职工家庭的工作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被迫产生闲暇,即形成了职工家庭的隐性失业;重点国有林区产生的隐性失业问题会增加森工集团企业成本,降低森工集团经营效率,减少林区职工家庭福利。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经营地理信息系统构建采用的关键技术、系统的功能及其在森林资源管护经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湖南林业科技》2006,33(3):103-104
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建设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木材生产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国有森林资源改革,特别是森林资源资产运营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推行“政企分开”理顺管理体制,进行“分类经营”、“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等,是深化国有森林资源改革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开展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资源流转,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建设长期奋斗的目标;而规范林权管理,则是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保证。如何建立科学、长效的林权管理机制,提高林业管理质量,已是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建立现代林业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庆元县的林权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林权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林改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结构分散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探索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服务体系,旨在促进林改后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检疫工作的开展,确保林权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系统分析了林权改革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林权改革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基础,明晰林权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必要条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推动力量,林权能否流转、能否处置变现则是林权改革是否成功、林业产业化能否推进的最终衡量标准。加快制订并推出《资产评估准则———森林资源》,培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理顺相关的金融等管理体制,为实现林业快速发展和提高林农收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全面提高对林地林权管理的认识;明晰产权,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构建林地林权管理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把林地林权管理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的经营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探索有效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迫在眉睫。以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坡周边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后的森林资源管理变化及当地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实践为依据,分析尚存在着的诸如现行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不适应经营要求,林下资源开发水平低限制了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挥,重经济轻生态的森林经营思想较严重等问题。提出确定集体林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共管机制,改革林业经营方式,提供森林保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综合概述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相关措施: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改革林业经营方式,构建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林业要素市场,构建林业投融资体系,构建森林资源流转服务体系,创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服务机构,完善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完善森林资源"三防"体系,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大力推广森林保险.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事关海南省经济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局,对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后,森林资源管理面临着生态理念薄弱,森林资源管理滞后,采伐制度不完善,公益林经营不灵活,林权流转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严格采伐管理,完善公益林经营机制及规范集体林权流转等举措。  相似文献   

18.
莆田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林业发展,但也对现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提出新的挑战、新的要求,需要探索建立与林改后落实处置权相适应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为此提出了构建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体系和合理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探索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新路子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邵丹 《吉林林业科技》2010,39(4):37-39,48
对辽宁省集体林林权改革中林农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有82.00%的林农在林权改革中获得了林地,86.76%的林农对林权改革满意,84.84%的农户有投资的意愿,进行林下多种经营的林农户数有了显著提高,增长了2倍。影响林农进行林业生产投资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资金,担心政策变化,采伐限额限制木材生产。筹措资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科学经营森林(合理分配采伐指标)是巩固集体林权改革成果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优化限额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配套、与发展现代林业相适应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针对现行集体人工商品林在采伐限额管理、采伐指标分配、采伐申请审批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实行森林采伐分类管理,推行伐区资格审查制度和伐区简易设计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