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木育种的根本任务是选育和繁育林木优良繁殖材料,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该文简要介绍了林木育种的发展历程,选育良种的主要途径及国内外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对生产的贡献,并评价了我国与林业发达国家当前的发展水平。生物技术的兴起是客观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概括了林木遗传标记和基因工程取得的主要进展,并论述了生物技术在林木中应用的特点和展望。笔者认为,正确处理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关系,是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我国林木育种,发展林业生产的基础,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但当前应实施以常规育种为主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2.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种质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独特的属性和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的发展又为林木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对优质、高产、抗性和稳定林木新品种需求的紧迫性出发,分析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现状,提出了以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主体的生物技术、常规育种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的工作,是新世纪中国林木育种技术需求的重点内容.现代生物技术正日益应用于林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林业育种技术的改造、更新和林业新技术革命提供了可能.对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增速的加快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总体对林木数量及种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给林木遗传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技术在此需求下逐渐应用于林木育种,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从分子标记、辐射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四个方面,对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希望对林木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生产技术研究的历史不长,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世人瞩目。目前已在林木育种、病虫防治、苗木繁殖等林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概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同功酶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林业生物技术研究,促进生物技术同传统林业技术相结合,从整体上提高林业科研与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5.
林木育种是以培育优良品质林木为目的的一门实践性技术。生物技术作为重要的科学手段,在林木育种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概述了林木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类型及应用,提出了正确处理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关系的思路,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英国林业、林地利用、木材生产的过去和将来,林木育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讨论中英两国在林木育种上差异。英国林木改良仍然以常规育种为主,同时综合林业生物技术育种,极力提倡由群体选择到个体选择的多层利用,最后就我国林木遗传改良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在三明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福建省三明市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其应用重点与突破在于重视林木育种、苗木繁育、集约经营以及生态林业工程等6个方面技术,并指出4点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8.
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遗传评价困难和无短期效益的特点,特别是在半干旱的自然条件下,由于气侯干旱寒冷、降水少、劣质立地多,物种基因资源匮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规育种面临更大的困难。另外,近年来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在动物、植物育种上的发展,林业生物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常规育种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开始被忽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此,试图对传统林木育种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常规林木育种研究重点,并探讨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代国内外林业科技的发展态势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以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为林业科技提供了迅猛发展的土壤。可以说本世纪是林业科技发生飞跃的年代。本文介绍了当代国内外林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我省林业实际提出了建议。1主要成就1.1常规育种方法不断完善.林木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从20世纪开始,树木遗传改良技术的发展加快,现已成为培育高产优质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种源选择、家系选择。无性系选择、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及杂交育种等常规育种方法得到不断完善。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基因转移等生…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技术,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突飞猛进,生物技术变得更加强有力,已渗透到工业、农业、医学、林业等各个领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综述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技术等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研究现状,展示了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育种技术,在提高中药材品质、保护药用植物资源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我国林木育种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综述了近年来林木遗传标记技术、林木基因组研究、林木抗虫、抗病、抗逆境、品质改良、遗传转化等基因工程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并探讨了生物技术与林木常规育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跨世纪林木高新科技——林木生物工程育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林木遗传育种乃至整个林业具有深远意义。本文综述了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遗传标记)在国内外林木遗传改良研究中的进展及现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近期内我国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可以开展的有关生物技术的几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林木遗传改良与我国21世纪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我国林木遗传改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我国林木遗传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遗传标记)在林木遗传改良研究中的应用,论述了林木遗传改良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林木遗传改良进程中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基因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材性分子遗传改良和抗逆、抗病虫基因工程育种。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针叶树种(球果类)遗传改良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林木遗传改良从建国后可以分成初始阶段(50~60年代)、全面发展阶段(70~80年代)和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阶段(90年代以后)。近35年来山东林业科技针叶树遗传改良论文占3.06%,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本文对我省针叶树育种场建设、种源试验和种源选择、优树选择、杂交育种、子代测定、良种快繁技术、针叶树遗传改良项目、成果及品种等进行了回顾。同时对针叶树遗传改良策略、种源选择、种子园与遗传增益、现代育种技术在针叶树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和杂交育种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世界林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林业学科领域科技发展水平的国内外比较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林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这主要受益于所在国家整体上比较发达的技术经济水平与实力。在林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其科技发展水平较高,优势较明显。 林木良种选育领域。主要林业发达国家在分子遗传育种等林业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控制木素合成基因的识别、定位、分离、克隆和基因转移等方面,以及把分离和改造过的基因分别导入到山杨、枫香、桉树、相思、火炬松和辐射松等重要树种的试验应用方面成就突出。我国在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林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植树造林面积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但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日益严重。由于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对于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较大,面对越来越恶劣的生态环境,在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越来越重视生物技术的应用。文中分析了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方向,并进一步对生物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阐述了园林植物引种驯化、选择育种、芽变育种、有性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传统育种方法及其应用 ,并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育种、航天育种和离子注入育种等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提出了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生物技术是时代发展的标志,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被用到林木生产当中。简要介绍了目前林业生产中主要的生物技术,并对其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生物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物技术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20年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以其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商业潜力,引起各界的关注。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农业、林业、动物、人类、环境以及海洋生物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林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侧重点。  相似文献   

20.
太空诱变育种是航天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新育种技术。文中简要介绍了太空诱变育种的概念、特点、太空诱变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国内外植物太空诱变育种的进展, 总结分析了太空诱变在林木育种中的探索、现状和问题,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