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生物防火林带效能及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生物防火林带效能、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必要性、规划原则及造林技术,提出生物防火林带营造的关键措施,旨在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物防火林带系属人工防护林体系的一种,主要用于抗火、降低火强度、阻隔林火蔓延、拦截飞火、切断火源等方面。在国防边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可有效地防止外来火入境,境内火出界;在国内各省、旗(市)、县(局)边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可以有效地阻截各省、旗(市)、县(局)内的火肆意跨界、穿境,避免森林资源遭受更大的危害;在居民区附近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可以有效地防止家火上山,山火进村,避免火烧连营现象。一、生物防火林带营造区划和方法1.生物防火林带营造区划营造区划应该是多级性的,用不同级别(不同细致程度)的区划来满足不同的要求。全国性…  相似文献   

3.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发生的一项治本措施,是森林防火的一项战略工程,是提高现代森林防火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龙游县于2006年规模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为使该工程建设更具科学性,文章通过近几年来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和推广情况,就其中的林带设置、树种选择、林带结构、营造技术、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闽南山区油茶防火林带营造技术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防火林带能有效地预防和阻断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和蔓延,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防火树种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调查发现:油茶是优良的防火树种,在闽南山区选择油茶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果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生物防火林带的机理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建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中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举措.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生物防火林带的机理,对防火林带的树种和结构以及配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物防火林带营造及监测技术的措施,以期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物防火林带研究现状与建设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营建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中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举措。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改进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的措施,以期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进南方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论述了目前南方生物防火林带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提高森林生态群落稳定性的高度认识生物防火林带 ,把营造防火林带作为营造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森林生态群落演替的重要方式。并提出改进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8.
汤长江 《绿色科技》2019,(11):162-164
指出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森林防火关键的基础性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一项治本措施。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生物防火林带的营建,在连城县现有多类型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中,油茶生物防火林带是一种既有良好防火作用,又有比较显著经济效益的优良生物防火林带,同时连城县的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合油茶防火林带的营建。以连城县姑田镇经济树种型(油茶)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为例,探讨了油茶防为材带营造技术措施,分析了油茶防为林带的营建效益,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防火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作的治本措施。生物防火林带主要由阻火性能强的乔、灌木树种组成,它具有使用周期长、防火效能高、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森林蓄积、增强林分抗灾能力及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等多种优点,因而受到普遍重视。东南亚、北欧、东欧及中欧各国很早便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80年代末,我国福建、广西、云南等省(区)营造的木荷、油茶、火力浦等防火林带已经表现出理想的防火效果。防火树种选择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基础工作,树种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防火林…  相似文献   

10.
应用GIS技术建立生物防火林带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徽省生物防火工程体系建设及综合效益研究”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科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领域的理论方法,研究基于GIS的生物防火林带信息管理系统。以安徽省青阳县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试点单位为示范区,建立森林防火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数字地面分析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对生物防火林带营造进行优化的方法。应用ARC/INFO、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开发基于GIS的生物防火林带信息管理系统的原型软件,集收集管理、辅助决策支持和办公自动化于一身,初步具备了生物防火林带营造优化决策、管理、综合效益评估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林区生物防火工程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大兴安岭林区自然概况,从生物防火林带主要树种的选择,营造、改造生物防火隔离带的主要技术规程,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设计,生物防火林带的功效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生物防火工程的有关具体建设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相关试验表明,按照此技术工艺建设的生物防火林带可以延缓林火燃烧的速度,缩短灭火时间,林木的损害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云南森林自然中心防火林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云南森林自然中心银荆树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林设计 ,表明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中一项重要而有效的举措 ,同时为今后进一步推动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木荷防火林带造林技术及生长特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荷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理想树种,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控制森林火灾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木荷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和生长特性的调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和林分年龄对木荷生长产生显著影响;木荷适宜在闽西北生长,可用于营造防火与用材两用林。营造木荷防火林带可以取得多种效益,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立防火阻隔系统是杜绝和减少森林火灾的一项重要预防措施,包括设置防火线、生土带、防火沟、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开设林区道路等.营造木荷、苦槠等阔叶树生物防火林带不仅合理利用土地,而且变消费性的防火线为生产性的防火线.木荷适生于低山丘陵的肥沃酸性土壤,而苦槠适生范围较广,海拔1000米以下的深厚湿润中性、酸性土壤和干燥瘠薄地均能生长.皖南林区山体陡峭,防火林带多沿山脊线开设,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特别适宜营造苦槠生物防火林带.  相似文献   

15.
薛志勇 《云南林业》2003,24(2):19-19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加强森林防火的一项战略工程。现将有关技术措施介绍如下:1做好规划设计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应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做好总体规划设计。一般应优先考虑在松树、杉树等针叶树纯林的中幼树林和飞播林中安排,尽量与省、县、市界和乡镇、村的行政界线结合起来进行。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到总体设计与年度施工设计均有任务说明书和施工设计图。2选好防火(耐火)树种作为生物防火林带的树种选择,应视立地条件选用适生树种。这些树种应具备生长快、萌芽力强、枝叶繁茂、不易着火且较耐干旱耐贫瘠的生物特性。3整地栽植有条件的可…  相似文献   

16.
青阳县种植木荷历史悠久,范围很广,主要用于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和生态景观观赏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特别是近年来,青阳县大力发展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全力构建绿色防火屏障,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森林防火网络阻隔体系。目前,已建成生物防火林带近300km,7000余亩,其中90%以上以营造木荷树种为主。根据全县森林生态防火阻隔网络体系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17.
木荷防火林带效益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木荷为主)有较长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在肇庆市一些国营林场就开始种植木荷防火林带,到目前为止,这些地方的生物防火林带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木荷林带的效益评估未进行系统地总结研究,通过对木荷林带效益的监测研究表明.营造木荷防火林带具有较强的防火效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黄霖珍 《绿色科技》2019,(17):239-240
指出了生物防火林带的营建缺乏直接经济效益,难以通过政府投资获得资金,从而导致民众积极性较低。因此,生物防火林带的物种选择尤为重要,既要具有耐火特性,又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重点分析了生物防火林带的功能,探讨了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以期为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提供思路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灾害。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能改善林分质量,改变植被群落,阻隔林火的蔓延,有效地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根据工作实践,现将皖南山区生物防火林带设计、营造技术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介绍如下,与同仁共同探讨。一、生物防火林带的设计1、生物防火林带设计最佳首选是乔木防火林带  相似文献   

20.
防火树种的科学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介绍了防火树种的选择条件、方法、主要防火树种、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