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人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的发展和解放提供可持续的文化动力。以林业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初步阐述林业生态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我国建立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基础因素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林业生态文化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文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谐问题也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价值提供了根据,也能够为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进而加速生态文明建设。1人与自然的裂痕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标志英国浪漫主义新兴的《抒情歌谣集》结篇作《丁登寺》中彰显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进行对比解读,希冀能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经典作品中所显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为解决当今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严重不协调的生态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神木作为资源开发大县和生态脆弱地区,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既是实现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速度与质量协调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公众幸福感的重大民生事业。建设生态神木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的基础地位,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保护体系、生态治理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五大体系",把神木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自然灾害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近年来频发的灾难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反思。通过分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可以看出自然灾害的频发趋势与人类环境价值观的偏离密切相关,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哲学加剧了灾难的程度,只顾当前利益的实用主义行动直接引发了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必须遵守尊重生命原则、生态共同体原则、环境正义原则等相关伦理规范与原则。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广东园林》1997,(2):2-13
本文通过阐述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再认识,探讨了人类生态作用的规律性,论述了生态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性,强调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努力寻求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森林生态美学理论的城市森林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美学、森林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将森林生态美学理论应用到城市森林建设与管理实践中,在城市环境向森林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城市森林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城市森林建设与管理的新课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风水初探、"风水宝地"的理想模式的景观生态学意义等方面出发,着重分析了"风水宝地"理想模式的5个层次的生态关系、景观空间组合模式、生态因子关系,分析并阐释了其景观生态学的意义和价值,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广西省凭祥市青山实验林场为研究对象,基于等高线和二类调查小班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完成了生态土地类型(ELT)和生态土地类型相(ELTP)两个等级的分类和制图,构成了生态分类系统(ECS)等级结构中的两个最低层次。ELT包含环境信息,可以为森林经营提供依据;ELTP既包含ELT中的环境信息,又包含植被图层的植被信息,可以为森林经营区划和小班界限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少明 《中国林业》2010,(12):57-57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1.
段军 《绿色科技》2019,(17):127-128
指出了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林区土壤流失、空气污染、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屡见不鲜,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从林业育苗技术规程出发,就程序化育苗推动生态林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期实现生态林业建设中种苗资源的有效供应。  相似文献   

12.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绿色召唤.环境脆弱地区生态修复就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本文运用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损伤的现状,探讨了生态修复的迫切性,筛理了生态修复的基本内容,论述了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反馈效果,并根据西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远景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是人与环境共生的世纪,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理想追求.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及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拓宽都市公园建设新路的现代城市发展模式中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的实质是指人类的环境意识。河南省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引入生态文化建设,旨在提出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良好社会的高度重视。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主力军,其工作面对大自然,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具有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现实选择。发展现代林业需要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湖南林业》2012,(2):1-1
生态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对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推动生态建设,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我国周代的林业政策和生态思想体现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评析了我国周代的林业政策及其生态思想,为当今林业生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哲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其核心内容包括: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融,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生态文化以追求真善美智圣为目标,以实现和谐生态,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人的文明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发展大兴安岭林区多种经营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多种经营的生态模式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将人与自然的对抗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林业多种经营建立在生物共生、物质循环的基础上,寻求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逐步建立起一个生态结构良好、功能健全、资源丰富、效益宏大、环境优良、有利于林业长足发展的生态多种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该文认为,高校建设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要先行。首先,高校要切实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促进生态道德的建设。其次,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通识教育,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人格,通过工程、自然科学类的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通过营造自由和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第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