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森林碳汇进入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后,更多的国家看到了碳汇经济中的利益。随着碳汇项目扩大,碳汇交易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碳汇经济的发展。文章从仙游县碳汇经济的目前发展情况入手,阐述了恢复和发展碳汇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河南省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决定森林的生长条件比较有利于发展碳汇林业,具有很强的碳汇潜力,依据2008年河南省第7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分杨树等13个森林类型计算得到全省森林每年固碳总量1956.64万t,到2012年,河南省森林碳汇潜力可以达到26514.12万t。要发挥出河南...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地实施,各地相继出台了减排降耗方案,均围绕《气候框架公约》的3种减排机制制定。该文针对碳排放交易所交易碳排放权(ET)机制,从国内外碳汇交易现状、碳汇计量方法和影响森林碳汇交易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未来辽宁碳汇交易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千岛湖林业碳汇项目可行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林业碳汇项目的背景,阐述了林业碳汇的概念。分析认为,千岛湖森林碳汇容量大、潜力大,是开展林业碳汇贸易的最佳区域。同时,存在树种结构不合理以及森林资源管护难度大等问题,对项目发展形成了制约。进而提出强化森林经营,调整林分结构,加强资源管护,加大科研力度,实施碳汇贸易,提高碳汇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森林碳汇原属于森林的自然属性,但因保护环境之所需,可以通过设定权利义务关系而实现其经济价值,从而使森林碳汇具有社会属性。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机移动APP如支付宝、移动银行、预约挂号平台等,这类森林碳汇在一定程度上均减少了现实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考虑到其与传统森林碳汇的不同,可称之为“虚拟”森林碳汇。应在法律上确认“虚拟”森林碳汇的物权属性,鼓励其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促使每个公民加入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这不仅能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而且能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5年沿河县第3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结合沿河县"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采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对沿河县几种主要森林类型碳汇量和森林碳汇潜力计算分析,并对现实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沿河县现有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汇储量为366.84万t,其碳汇总经济价值为237 097.9万元,固定CO2的经济效益可达到870 149.2万元,反映出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碳汇能力占据着了主导性作用,加大森林培育、提高林地质量,未来森林碳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基本概况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兴安岭林区开展森林碳汇研究的潜力与前景。大兴安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有林地面积673.8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80.87%,森林蓄积量5.22亿m3,富含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潜力和低碳经济潜力,森林碳汇研究前景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及碳汇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森林固碳作用的分析,重点对黑龙江省现有森林碳汇价值进行评价,并对2010年和2020年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9.
供求关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且其运行状态对于市场规模与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森林碳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之上,对湖南省森林碳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湖南省森林碳汇市场主要受经济总量与发展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土地价格、木材价格、国际碳价格及居民消费水平等要素的影响,并从政策和制度角度提出了优化森林碳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林地面积、森林面积、造林面积、病虫鼠害防治面积等原有变量,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我国森林碳汇发展潜力,结果显示:森林资源总量因子是影响森林碳汇潜力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分别是森林生态建设因子、林业产业发展与投资因子以及森林灾害防治与气候因子。根据综合得分将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的森林碳汇发展潜力分为5个梯度,据此提出提高森林碳汇潜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邓冬旺 《绿色科技》2019,(12):272-274
指出了广东省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碳汇交易有着巨大的潜力空间。但目前广东省林业碳汇交易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程序太过复杂,交易成本较高、林业碳汇项目过少等,对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形成很大阻碍。为此,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广东林业碳汇交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林权交易中的信息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方集体林区,在林权重新配置到林农手中后,发生大量林权交易,这些交易中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联系某地林权流转实践,经分析发现,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是当前面临的难题,这将导致林农在林权交易中利益的损失。通过采取完善农村林权交易市场信息系统、出台林权交易管理办法、加强林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促进交易中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升林农的信息收集水平及其信息甄别能力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国际森林碳补偿贸易市场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市场交易体系、市场驱动力、市场参与者、参与市场交易的产品、市场竞争性、市场支付机制、市场成熟度及市场交易的范围等。接着,就我国发展森林碳补偿贸易市场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索:(1)如何解决我国市场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2)如何进行市场选择;(3)如何保障市场供应方的权益;(4)如何保证产品的可持续供应。  相似文献   

14.
我国碳汇市场的建立从理论阶段开始进入市场阶段,企业与个人成为交易的主体是必然的趋势。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logistic模型对哈尔滨城市居民参与森林碳汇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营林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户参与森林碳汇贸易的积极程度,也直接影响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能否健康、有序、稳定、迅速的发展。为谋求降低营林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增加农户收益,激励大量农户积极参与森林碳汇交易,对云南省鹤庆县16个行政村进行了为期20天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该县营林生产成本普遍较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降低该县营林生产成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foreign trade of forest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chan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orien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eign trade policy for China’s forest industry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自由贸易体制对中国林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产品自然属性决定其贸易活动熏更多涉及到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重要林产品进出口大国,森林资源的匮乏与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林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WTO倡导的自由贸易体制深刻影响中国林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自由贸易体制影响中国林产品贸易规模、产业结构及贸易政策的选择。多边贸易体制下,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博弈发展,自由贸易体制要求中国林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及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产品对外贸易政策评价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首先回顾中国林产品对外贸易政策, 整体上概括当前中国林产品对外贸易政策; 构建对外贸易政策指标评价体系, 根据1998-2008年的林产品贸易数据, 对现有政策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评价; 得出结论:中国应将林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 贸易政策应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扩大出口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为目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 改变外部经济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美林产品贸易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美两国林产工业的资源、市场、产业特征及大宗林产品的海关统计数据分析,指出中美林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将继续保持中低端最终林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但出口增速将放缓或下降。同时,我国将继续增加美国初加工林产品的进口,中美林产品的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并对中美林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作用正逐渐被认可, 并正成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内容。林业碳汇项目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更好地促进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林业建设的一项新工作。为了解决林业碳汇项目顺利进入市场的难题, 中国需要大力加强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体系研究。文中阐述了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的基本概念, 明确了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的目的, 提出了林业碳汇的核查依据、核查标准、核查方法及核查流程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