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英石之乡与英石传统非遗技艺的重要所在地英德,让英石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是本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英德英西中学美术组研究课题组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英石艺术作为乡土美术教材的研究》记录了课题组以英石传统技艺培育为教学手段,以英石盆景创作为课程载体,让中学生动手参与设计与创作的过程;课题创作的英石壁型盆景也为英石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样本。  相似文献   

2.
岭南园林代表性技艺——英石叠山,由于一直缺乏历史文献与一手的叠山匠作记录,使得目前专门针对英石叠山技艺的研究多停留在艺术风格审美层面,关于英石叠山技艺与发展、具体操作流程与技术经验总结严重不足。通过对英石叠山匠师的口述访谈,以英石峰型叠山为例,对英石假山叠山技艺操作流程、技术发展与经验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总结,为英石叠山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英德英石叠山匠师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一直以来都缺乏研究与记录。结合地方文献资料以及对英德当地部分叠山匠师的口述访谈,从英石叠山匠师的传承历史、组织形式、技艺传承现状等方面梳理英德英石匠师传承的发展现状与面临困境,从而为英石技艺的保护传承建立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多年的创作和生产实践,对银杏树木盆景观赏类型、造型形式进行若干分类,并对银杏树木盆景制作的素材采集培养、造型技艺和保型养护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陆学明老先生是我国的盆景大师,为当今岭南派盆景界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他出生于盆景世家,由于耳濡目染,自小就深谙盆中技艺。几十个春秋的耕耘,由于陆老悉心钻研,精益求精,刻意创新,因而,其盆景艺术造诣精湛,独树一帜。 他可贵之处,能取前辈所长,自成一家。比如,在造型方面,他敢于打破老一辈制作盆景“树不盈尺”的旧传统,培植出许多高近一米或一米以上富有韵味的大桩景。  相似文献   

6.
以"蓄枝截干"为主要核心技艺的岭南盆景作为中国盆景艺术的一朵奇葩,一直是岭南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的变迁,岭南盆景在技艺传承、系统研究和实践推广等方面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立足于这些现状,从岭南盆景人与物之间的动态关联过程出发,基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以口述史的研究视角对岭南盆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梅花(Prunus mume)是中国传统的果树和名花,梅花盆景是梅花应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派。总结了梅花盆景的培育过程和修剪、蟠扎等制作技艺,梅花盆景采用无土栽培结合花期调控技术,可有效提高盆景品质和观赏效果,使盆景更宜走入千家万户,有利于推动梅花盆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角枫是湖北乡土树种,资源丰富,可利用三角枫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耐修剪、萌发能力强及叶形奇特、枝干遒劲、观赏价值高的特点制作不同形式的盆景。文章介绍了三角枫盆景的取材及不同形式盆景的制作方法和日常的养护管理,为广大盆景爱好者和园艺工作者提供了解盆景技艺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一、山水盆景巧点缀。山水盆景在现代家庭中,以层峦叠峰、咫尺千里为特点,使壮丽的山川、奇峰异岭一时间展于眼前,仿人神与物游,思与景谐。山水盆景不仅点缀生活美化了居室,同时还使人获得了一种自然般的休闲。 山水盆景在居室中的原则,以“一景二盆三架”为序。对景的要求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景的制作不能粗糙,尤其忌讳随意堆砌,对盆的要求是须与景和谐统一。浅盆可以显山峰之奇险,山脚蜿蜒。船桥之得当;深盆则与之相反。若从盆的开头看,长方形宜于突出山峰之雄伟连绵,圆形宜给人一种幽远的美  相似文献   

10.
正"和园"位于顺德北滘,是近年新建、具有一定社会轰动效应的岭南古典园林作品,以传统技法再现古色古香、趋于自然的石山、石桥和亭台楼阁。其英石堆山和黄蜡石溪涧格局延续了传统岭南园林的掇山叠石手法,以广东英石和黄腊石为主材,运用堆石法、置石法和挂壁法,将英石竖置或横置,采用自然山石掇叠成假山,结合理水形成逼真的庭院悬崖瀑潭、英石壁山;通过随意平置、抛石和埋石等手法,形成自然的黄腊石溪涧,效果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交流盆景技艺水平,探讨岭南盆景文化传承途径,推动高校盆景艺术教学再上新台阶,2019年11月1日,基于校会合作的"让盆景走进千家万户"学术论坛暨中小(微)型盆景展在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广东园林学会盆景赏石专业委员会、广东省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承办,众多盆景艺术大师、领导嘉宾、2019年农业职业经理人(岭南盆景班)学员以及高职院校师生等参与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2.
胡一民 《广东园林》1999,(3):23-24,42
中国盆景发展史中,有关元代的盆景技艺是一个研究断层。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著述的盆景专著,对元代的盆景技艺几乎都没有深究,仅提及元代高僧韫上人的些子景而已,其根据是蒙族入主中源,崇高武功,不重视文化艺术的原因所致。笔者查阅了有关史料,经对比分析,得出了与上述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历史近百年的元代,在花卉盆景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扬光大规则式盆景。元人谢宗可的《蟠梅》诗云:“荤春伴碧裂苍苔,岁晏寒香  相似文献   

13.
果树盆景应用空间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盆景家族中一个很有特色的大类,观果盆景包括两种,一种是传统观果盆景,即一般观果盆景,所用树种为历来就有培育、自身容易结果、树体便于造型、果树栽培技术应用较少的树种,如金弹子、枸杞、火棘、胡颓子等。另一种是果树盆景,是现代果树栽培技术与传统盆景造型技艺相结合的产物,所用树种多为常见果树,如苹果、海棠、梨、桃、杏、李、柿子、葡萄、石榴、山楂、枣、樱桃、无花果、佛手、柑橘等。按盆景分类系统划分,果树盆景归属桩景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花木盆景已悄悄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住所庭院厅堂装饰、点缀房间的必需品。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发展势头迅猛,也已经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卖花渔村这样的特色花木盆景专业村,逐渐演变成从卖花木盆景到卖"风景"的热潮,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调查总结了卖花渔村盆景的培育历史、徽派盆景特点与艺术风格,以及特色盆景业与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现状,对该村盆景生产销售、人才培养、品牌宣传、传统技艺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俗称石山盆景的山水盆景,也是岭南盆景艺术中仅次于树桩盆景的一个重要内容。制作山水盆景,人们通常用天然的吸水石,如斧劈石、砂积石、芦管石等;也有用不易吸水的浮石、英石、钟乳石等为主要材料。 广钢盆景协会的会员,利用本单位的物质资源,探讨用焦炭作石料的做法,取得初步的进展。焦炭是钢铁生产的主要燃料,由原煤经高温除却杂质后煅成,呈不规则的固体块状,上布满微细小孔。焦炭的质地硬,在广钢取材方便,只要选好材,略组合加工,即可成景。  相似文献   

16.
搜集、整理了盆景技艺等相关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了盆景艺术的创作原则及艺术表现特点,探讨了盆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手法,使盆景这"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给人以更为丰富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7.
<正>素仁大师交往了许多盆景艺术家,经常相互切磋盆景技艺,他的风格受到盆景爱好者们推崇,逐渐形成风尚。"素仁格"发展至今,深受盆景人喜爱。"玩文弄素"盆景群是"素仁格"盆景爱好者的活动阵地,不定期开展一些相关活动,研习"素仁格",展示盆景作品互相  相似文献   

18.
石树盆景,又名附石盆景,是岭南盆景艺术之一,以英石(石灰石)、透水石(汲水石)为石景,以榕树、榆树、福建茶和满天星为树景,使树根附生石上,石材交融,富含诗情画意。石材盆景,是由山水盆景和树桩盆景演化而成的艺术品,它纳山野的石树景观于盆中,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种。石材盆景,在广西早已有之,只是偶有所见,不成特色,其大量出现,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还是近数年来的事情。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开始重视用石材佳景来美化环境,如桂林、柳州等城市,除了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城内的天然石山树景之外,园林界的有识之士,还从山野选取天然成趣的孤石装点景区,后来又发展为在孤石之上植以榕树,使树根随石缝附生而下,这种意趣高雅的艺术造型,把生成于广西石山区的青石孤树之佳景胜境,移到城市,使城市添色增辉,为城镇居民倍加赏识。于是城乡盆景爱好者,纷纷仿效,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石树为素材,创作出大小不一的石材盆景。大景置于宾馆,中景置于庭院,小景则进入阳台居室,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9.
假山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造景元素。它造形多变,易与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布置灵活,巧于变化,既能丰富园林的景观,又能增加园林的空间和层次感。时至今日,假山在园林中仍然起着重要的造景作用。但假山施工的正确与否对假山的成败和艺术效果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假山堆筑的技艺是值得每个园林建设者研究、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岭南盆景作为中国盆景流派中最具特色的一支,是岭南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岭南盆景技艺的发展,当下岭南盆景研究亟需承前启后,对其发展与创新做进一步探讨。本文运用历史学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法,以前任广州盆景协会会长、岭南盆景研究者谢荣耀为口述访谈对象,从岭南盆景培育技术、树种选择和盆景推广三个主要方面谈岭南盆景的发展和创新,为岭南盆景的当代研究留下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