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引导下的高校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建立一套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模式与保障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应努力实现由一元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由理论考核转向实践运用考核、由目标管理转向全程性监管.改革的具体措施是:实施以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性评价;完善基于学分制的“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健全考试改革的制度、组织和保障机制,建立起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使高校考试真正发挥出导向、检测和反馈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森林经理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培养必备人才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森林经理学作为林学一级学科下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需对“如何为高效、精准的森林经营活动培养掌握必要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高级专门人才”进行深入思考,并以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开展积极探索。根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对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按照“培养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地提出森林经理学研究生“6+1”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即从导师团队、课程体系、科研平台、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国际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等6个方面,构建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六保障”培养机制;从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目标、决策、实施过程、反馈和跟踪改善等方面入手,构建针对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从而使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3部分实现了有机结合。在“6+1”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在对森林经理学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方向式”导师指导制,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在“二”路平行设计统筹兼顾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培养的前提下,按照融通培养、专业提升、专业实践与创新“三”个培养模块以及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培养阶段搭建了“二三四”森林经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从科研平台的基础建设、自身建设和项目支撑建设3个层面,构建了以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重点实验室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主,以学科基础实验室平台和校内外合作共建科研平台为辅的科研平台保障模块;此外,还构建了覆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平台、为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有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科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联合培养平台;特别是基于一体化设计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使培养评价与培养过程相结合,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自我进化。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等林业院校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在简单介绍美国创新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及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注重紧跟社会需求,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强调选拔关口前移,严格大学培养过程;多种手段并用,通过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的课堂教学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等,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科研工作锻炼机会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针对我国高等林业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缺位、教师创新团队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借鉴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推进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树立尊重个性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重视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开放宽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打造"引""育"结合的教师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学术型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是极其重要的储备力量和智力来源,行之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合高校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有益于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结合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校面临的必然选择、是开展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以北京市正在深入开展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为案例,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提出以大学生科学...  相似文献   

6.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以此为指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以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改革涵盖了更新专业基础课,提高实验教学比重,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初步自主创业能力的复合创新型人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和核心。该文系统地介绍了南京林业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多年来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工作,从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构建及保障措施的设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学校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根据林业科技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体系和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与实践,创建“专业基础+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两个体系,搭建三个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包括完善大学生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搭建实践实习、科技竞赛和宣传奖励三个创新平台.这一系列综合改革与实践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卓有成效,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固有弊端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剖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并提出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包括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组织创新性教学内容、拓展创新型实践基地、完善创新性评价体系和搭建创新性交流平台等,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多赢之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承担着多样的社会角色。“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有利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党政干部队伍培养后备人才;而且有利于心灵家园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的树立,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村工作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村官面临的身份困境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在工作中培养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必须深化制度改革,从法律层面保障大学生村官的权利,从而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农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而地方普通高校开展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所占比例高、学位授予权点覆盖地域广的特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培养目标趋同,定位模糊;报考人数不足,生源质量堪忧;导师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学术环境;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低等。为此,地方普通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首先,对地方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和服务面向进行科学定位,并基于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其次,实施轮转实习和师生双向选择,以稳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和提高生源质量。第三,组建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加强地方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例,从生源选拔优质化、培养方案实践化、基地实践全程化、师资队伍“双师化”、考核评价制度化、论文督导全程化等方面构建了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重视实践与应用的“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学生的研发、推广、实践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社会的认可度逐渐攀升。  相似文献   

14.
科研平台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推动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主要阵地。总结"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学科融合发挥的平台育人功能,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提出了多维度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具体思考:坚持需求导向,把握现代种业对林木育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加强协同创新,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聚焦德育关键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为了推进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各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国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2种,一是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起主导作用、学校起辅助作用的模式,二是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学校起主导作用、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的模式。国内各高校开展卓越人才培养的路径主要有2种:一是包括4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科阶段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二是包括6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硕博连读拔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在借鉴国内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吉林农业大学对卓越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选拔、实验班学生的培养、英才班学生的培养等予以规范,并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生命科学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科学领域,需要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的学术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地方林业院校是我国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但在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创新能力培养有待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区别度较低等问题。为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探索了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即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在招生选拔、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考核5大模块中引入多元化机制,科学统筹安排招生选拔、人才培养和学位考核工作。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为:既充分利用现有师资队伍的资源,又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积极引进外援,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抓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使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促进了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室内装饰工程”课程以培养从事装饰设计、装饰施工、工程管理、装饰预算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行业对室内装饰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需求旺盛,针对目前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潜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基于教育部新工科“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体系和“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从创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优质教学实践资源平台共享以及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教学成效,对复合应用型室内装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协调的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改革发展方向。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创新与改革建议: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共同指导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大类招生实施前,农林院校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缺乏层次性、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不高以及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所以农林院校传统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新型“材料与化工”行业对复合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针对传统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探索了基于大类招生的农林院校“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一是要明确“培养复合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应构建“侧重综合基础理论及生物质特色”的课程体系;三是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建设校内外工程实践训练平台;五是要完善工程实践的评价激励机制。基于大类招生的农林院校“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为高等农林院校相关工程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对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林业大学在增强跨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平台建设、相关教育制度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导师指导等方面仍需改进和完善。解决的方法是:转变观念、搭建多学科的教育平台、建立跨学科教育的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推行多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