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避免或减少红掌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中变异的发生,以"热情"、"粉冠军"等20个红掌切花、盆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从母本园的建立到外植体的摘取、初代培养的建立、继代培养到组培苗健化整个过程中进行了红掌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变异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各个生产环节均可能引发变异发生,必须从母株选择,外植体摘取,激素的多梯度筛选、培养条件和组培苗健化等生产诸环节严格控制变异,并提高生产人员对红掌变异小苗的认识选别能力,同时结合运用现代基因变异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2.
当前组培工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组培苗成本高,价格贵。影响到组培苗的销售量,制约组培工厂的发展。因此,如何改进组培技术和方法,节省在组培过程中原材料的消耗,降低组培苗的生产成本,是目前组培工厂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组织培养时配制培养基通常加入琼脂,作“固体”培养。琼脂本身不含有养分和生长调节物质,它在培养基中主要起到固定组培材料位置和方向的作用。琼脂的价格每公斤76元以上,用于琼脂的耗费占组培苗生产成本的1/10左右。笔者在组培工厂化生产中进行液体静置培养试验,即在增殖阶段  相似文献   

3.
对林木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的研究可划分为:试管苗生产、大棚育苗及移植造林等三个阶段。试管苗培养阶段是指在实验室内使外植体等分化繁殖成许多试管或瓶子小苗的时期。大棚育苗阶段是指在荫棚或网式大棚内移植试管苗,并使其长成合格幼苗的管理时期,包括炼苗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组培苗出圃上山造林后的病虫害管理时期。在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全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苗木产量和质量、造林成效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林木组培苗工厂化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林木组培苗工厂化育苗的实施,建立华南第一个年产100万林木组培苗育苗工厂的情况及过程。在建厂过程中我们对建立林木组培苗工厂所需具备的条件;组培育苗工厂的生产工艺流程;工厂的组成部份及设施;工厂的苗圃管理;工厂生产出大量的林木组培苗上山造林的情况等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统计了工厂生产的组培苗上山造林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及遗传增益。初步探讨了组培苗生产工厂的管理,成本核算及苗木经销和苗木运输,分析了工厂生产作业情况,展望了工厂化培育林木组培苗的前景并提出了工厂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金合欢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合欢属植物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材质好、适应性强、用途广,在我国南方林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该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中从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培养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培苗移栽等方面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合欢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组培快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以期为建立金合欢属植物高效组培体系及工厂化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铁皮石斛组织培养研究和组培苗生产为基础,对铁皮石斛组培苗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桉树组培苗移栽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厂化育苗技术在桉树育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组培苗的移栽、培育是工厂化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组培苗育苗成功的关键。本文对组培苗、移栽操作、苗期管理、出圃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简述,为组培苗移栽育苗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志洁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85-87,100
对桉树组培工厂化育苗培养基的调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尾巨桉DH32-29优良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桉树组培工厂化育苗生产中影响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琼脂成分、激素浓度和种类、大量元素含量对组培苗生长有显著影响。继代培养阶段,培养基中添加琼脂条时变异苗率低且平稳,增殖阶段,培养基中激素6-BA和NAA的浓度分别在0.25~0.30mg.L-1和0.10~0.15 mg.L-1范围内时增殖效率最好。壮苗阶段,培养基中激素6-BA和NAA的浓度分别在0.25~0.27mg.L-1和0.10~0.15 mg.L-1范围内时有效出苗率最佳。生根培养阶段,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40%的大量元素,其生根率达95%,且不影响后续生长,生根激素在继代培养3代以后可降低为ABT 0.5 mg.L-1和NAA为0.5 mg.L-1。  相似文献   

9.
毛白杨组培芽苗气培生根工厂化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毛白杨组培苗气培生根率,生产大批量壮苗,对毛白杨组培苗气培生根过程中,各因素对生根效果的影响及促进生根的最佳水平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找到了适用于毛白杨组培苗工厂化气培生根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0.
育苗大棚喷淋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育苗大棚喷淋装置的研制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桉树、马尾松、杨树、泡桐优良株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研究》课题中一个专题的研究内容。组培苗工厂生产是一项新技术,苗木培育要实现工厂化生产,必须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利用大棚育苗在我国已有较长的时间,且南...  相似文献   

11.
银中杨组培工厂化育苗繁殖系数和成本核算的分析结果表明:银中杨组培工厂化育苗的生产繁殖系数为7.2×107,符合组培快繁的要求;生产每株银中杨组培苗的成本为0.231元,说明银中杨组培进入商业化生产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杨树组织培养中污染的解决办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苗工厂化生产中十分棘手的问题。文章通过俄罗斯杨树组织培养,从一般污染、内源性污染、继代培养中污染的过程分析入手,利用改良培养基成分、外植体预培养等方法,解决了怎样减少组织培养中出现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被应用于许多领域,有关其对组培苗生长影响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细化。为给组织培养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文中就培养基成分、激素种类和浓度、琼脂、CO2及乙烯等因素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综述,着重探讨了光照强度和时间、培养温度等因素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互叶白千层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互叶白千层萌芽条茎段为外植体材料,运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组培苗嫩梢扦插技术方法,进行工厂化育苗,结果表明,该技术降低了苗木生产成本,并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组培苗,年产苗木可达112万株。  相似文献   

15.
耐寒赤桉组培无性系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信海 《湖南林业科技》2001,28(1):24-25,65
桉树一种适合湖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速生用材树种。利用植物组培工厂化生产耐寒赤桉组培无性系,是解决桉树种苗的最好途径。作者介绍了赤桉的生物学特性、耐寒赤桉组培无性系的特点,提出了开展耐寒赤桉组培育苗的重要性与耐寒赤桉组培苗造林的关键技术,对发展桉树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梁称福 《经济林研究》2005,23(4):99-105
介绍了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概况,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的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污染、褐变、玻璃化原因、机理与防治对策的研究,培养条件的研究,外植体选择的研究及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物种基因改造或转基因的研究。提出了解决影响植物组培苗发展的障碍因素,全力推进组培苗的产业化;扩展植物组培次生代谢产物生产范围与规模。加强生物制品的研制与开发;加强植物组培方式与培养水平的研究,探索新的培养途径等建议。为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生产应用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试验材料、外植体的灭菌与接种、培养条件,分化与生根培养,小植株的移栽与定植3个方面介绍了三倍体毛白杨的组培快繁技术,指出采用增殖与生根同步进行的方法进行快繁,年增殖次数可达8次,每次增殖倍数为4.4倍,培养出的组培苗质量好,移栽成活率高,基本达到了工厂化生产的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倍毛白杨组培快繁的成本核算,从成本核算过程中可以看出,人工费用和能源消耗费是制约苗木成本的两大因素,其中,人工费用约占全部支出的40%.  相似文献   

18.
桉树优良无性系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桉树优良无性系工厂化育苗的生产流程入手,系统地介绍了桉树优良无性系组培苗的培育和以组培苗营养袋苗为母株,建立采穗圃,培育大量插条用以生产扦插苗的技术。其间以尾巨桉EF7为例,插入组培苗芽增殖培养基选择,促进生根培养基的选择,以及扦插条激素处理选择等的试验方法及过程,以加强桉树优良无性系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林木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叙述了建立一间年产100万株林木组培苗育苗工厂的情况。对实施林木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和几个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论述,并对工厂的组成部分及设施,瓶苗大量移栽技术及组培苗苗圃管理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西伯利亚黑杨组培苗移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了移栽新西伯利亚黑杨组培苗的过程。包括移栽前的透气炼苗、移栽基质的配比与消毒、移栽技术和移栽后保温、保湿、防菌工作。为今后工厂化育苗,使新西伯利亚黑杨组培苗生产向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