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了微胶囊复合菌剂净水技术的优势,并从微胶囊制备方法、外壁材料选择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当前国内及国际上微胶囊菌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对微胶囊复合菌剂净水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植物根围促生细菌的研究进展及在林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 《山西林业科技》2010,39(2):33-34,37
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GPR)通过一种或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生长。综述了PGPR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PGPR的特征,从PGPR促生长作用、PGPR生防功能两方面论述了PGPR在林业上的应用,最后简要介绍了PGPR应用于林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及配施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小叶杨与不同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植物+微生物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MF)、哈茨木霉菌(TH)和胶质芽孢杆菌(BM)作为修复菌剂,并以小叶杨为复垦植被,设置单施、混施处理进行土壤复垦。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来明确菌剂配施技术对该类型区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在BM单施与AMF单施处理组最高;pH值和电导率均以AMF+BM混施组最高;土壤酶活性与菌剂种类和配施方式密切相关,各菌剂处理组的酶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AMF+BM处理的土壤酶综合指数最高,为0.84。菌剂配施促进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恢复,其中,AMF+BM处理的效果最佳,酶恢复指数为238.89%,养分恢复指数为178.15%。冗余分析显示,AMF+BM处理改善了土壤p H值、全P、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土壤呼吸等指标。[结论]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配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AMF+BM处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PGPR接种对海榄雌幼苗抗寒性的影响,2015年11月1日—2016年3月2日(其中平均气温10℃的时间持续30 d),在广州对海榄雌幼苗进行了室外盆栽接种PGPR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接菌对照组相比,低温胁迫下各PGPR处理组的苗高、地径、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和总干重均显著提高;接菌后,海榄雌幼苗的抗寒性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强,与对照组60%的死亡率相比,各处理组接菌苗的死亡率为10%~50%;且PGPR的混合接种比单一接种具有更好的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是中国大陆红树林分布最为北缘的省份,厦门红树林与临近九龙江的红树林构成了福建省红树林分布中心。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厦门红树林群落结构变化及其成因,得出了厦门红树林资源现状的最新数据,分析了厦门红树林兴衰的原因,并通过试验探讨了红树林资源保育的方法以及探讨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划定、功能分区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广西南部,沿着北部湾长约1959公里的海岸线,是中国面积最大、密度最高的天然红树林区域。防城港市区的1414.5公顷红树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红树林,也是中国唯一的边界红树林。北海市的山口红树林生长密集,是中国大陆海岸红树林的典型代表。钦州市的七十二泾红树林,有近万亩连片生长,是中国保护得最好的连片红树林之一。  相似文献   

7.
钦州市红树林保护与管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钦州市有真红树植物 9种 ,半红树植物 3种 ,红树林伴生植物 4种。红树林面积30 5 7 3hm2 ,被占红树林面积 10 74 9hm2 。法制法规的不完善和管理上的混乱使得多年来红树林资源遭受很大的破坏 ,红树林质量明显下降。在明确林业部门为红树林管理与保护的主管部门后 ,应加快建立红树林保护区 ,加速红树林资源恢复 ,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 ,维护红树林海岸生态系统平衡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东寨港是目前中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红树林资源最多、树种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天然植被主要就是红树林,有红树林植物35种,占全国红树林植物的95%。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的红树林生态旅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红树林是我国珍贵的自然资源 ,在红树林林区开展生态旅游有利于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红树林生态旅游的现状 ,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并为今后红树林生态旅游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植物群落,在防浪护堤、净化海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沿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湛江红树林大面积减少,红树林质量明显下降,影响了红树林生态功能的发挥。通过人工造林,能迅速有效恢复红树林资源,提高红树林质量。文章结合湛江地区多年造林实践,对红树林造林技术及相关影响因素作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