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屈媛 《绿色科技》2021,(5):67-69
通过比较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列举氛围营造的植物要素,再结合武汉紫阳公园植物景观改造设计的案例,总结得出了园林植物景观氛围营造需要运用不同的植物材料、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形成不同的植物空间来营造不同的景观氛围,更需要植物景观设计师具融情于景,对空间环境产生共情。  相似文献   

2.
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燕  芦建国 《广东园林》2008,30(1):14-17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审美特征,也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寺庙园林中植物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意境的基本概念和营造手法,指出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营造特点是从“有我之境”上升到“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3.
"景到随机,师法自然"是中国传统造园方法的精华。文章将传统园林和现代城市山地园林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了传统造园艺术特点及景到随机、师法自然在古代山水园林中的运用。结合城市山地公园本身的景观特色,将"景到随机,师法自然"的设计手法融入山地公园的设计当中,从而探索出适合城市山地公园的景观营造手法,以指导山地公园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4.
营境理论及其创作路线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绍增先生"营境学"框架下的营境理论,是关于室外人居环境景境营造的创作路线和方法,是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传统造园物我合一的"入境式"设计理论,强调风景园林的创作对象(景)必须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人),也必须适应基地现状(境,含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空间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条件,人、景、境这三者是互相关联的。它的核心是满足人的需求,目的是通过"景从境出"创作路线生成的一个个独立的景,这些景组成了景境,人在景境中,与景境交融,最终实现以境启心。  相似文献   

5.
粤北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并作为广东佛教的传播中心之一,有着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以粤北英西峰林走廊云石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设计分析的方法,基于寺庙地域特征、建造历史的探究基础上,分析了云石寺的场地选址、空间布局、景观结构、构景手法。云石寺在选址上遵循传统的聚落营造理论;其空间布局结合自然之景;寺庙与石峰形成轴线,并形成向心型景观结构;营造变化丰富的景观序列,丰富游人心境感受,并通过借景表达宗教内涵。云石寺在风景营造上体现了佛教建筑与喀斯特地貌的内在联系,反映了文化遗产与乡土景观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广西容园位于南宁柳沙半岛某小区内,其营造路径是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方式。园林意向的经营遵循"景从境出"的设计方法,而其匠作建造方式强调场所体验的入境式设计。本文首先以容园围墙设计过程为例,具体讨论容园的设计启动的方式;通过其中曲复廊一景的经营过程,阐述容园在意象经营方面如何做到"景从境出",最后通过具体材料作法的呈现,简叙材料容园的建造方式。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开放空间,其视听交互体验极为重要。文章以福建漳州南山文化生态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与景观感知评价探讨城市公园不同空间景观属性变化对景观感知评价的影响,并厘清和比较视听感知对景观评价的贡献机制。结果表明:1)影响声景满意度的感知属性从大到小依次是舒适度、协调度、生动性、安静度。2)影响视觉景观满意度的感知属性从大到小依次是舒适度、协调度、自然度、多样性、开敞度。3)影响视听景观满意度的感知属性从大到小依次是舒适度、协调度、多样性、自然度、趣味性。4)在视听综合评价中,通常是视觉景观感知评价的贡献大于声景,但当视觉或声景一方出现短板时,便会凸显其在整体景观中的贡献;当视觉与声景出现明显不匹配现象时,声景在视听场景中所占的贡献大于视觉。  相似文献   

8.
森林美剖析—主论森林植物的形式美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陈鑫峰  王雁 《林业科学》2001,37(2):122-130
本文强调了森林美的多重性,系统地阐述了森林美的各种层次,分析了森林植物自然美的特征,并提出了森林植物自然美的构景原理,将路离和审美对象尺度两者相结合把森林植物景观区分为7个层次,即(1)细部景观;(2)个体景观;(3)林内景观;(4)林道景观;(5)近景观;(6)中景观,(7)远景观。对各个层次的界定主要构景因子进行了系统的说明,提出了在对森森景观进行评判研究时必须明确其对象的层次归属,最后,对15个构景因子的近景,中景,远景中的重要性差异作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结合台州市中央商务区中央生态公园植物景观提升项目实践,针对现状植物景观缺乏特色主题、空间与季相单一、苗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以重塑空间形态,营造特色植物主题,兼顾近、远期效果为设计理念,通过自然谦逊的手法实现了公园植物景观的有效提升与改造,总结了以"尊重现状基础、强化植物特色、注重远近结合"为主旨的植物景观改造策略,以期为同类改造项目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哈尔滨滨水植物景观现状的评价分析,针对哈尔滨滨水绿地植物景观存在的缺陷,在体现科学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应用基础上,从植物营造空间、展现季相与色相变化、运用框景漏景等造景手法、营造野味滨水景观4个层面进行了滨水植物景观设计模式的探讨,以期为建设哈尔滨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滨水绿地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多年生主义伴随着花境、花园的丰富而流行,是一种营造自然生态和可持续性植物景观的种植理念。但目前国内将新多年生主义中国本土化的景观实践研究还较少。以深圳莲花山簕杜鹃花展的“精灵之家”花园为例,探讨了其设计理念,重点阐述了其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手法、植物空间分布和色彩搭配,从景观空间和植物材料入手,说明了其立体景观营建和特色荫生植物配置、四季景观可持续性营建等景观营建技术,与传统花境造景手法不同,彰显了新多年生主义的造景特色,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多年生主义花园景观。  相似文献   

12.
彭涛 《广东园林》2011,(3):28-31
以广东省东莞市光大“天骄峰景”居住区为案例,介绍环境设计背景、园林景观构思、主体空间设计、植物配置及细部景观亮点等,探讨自然生态及节约型居住区环境与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直以来, 以GIS, RS及GPS为主体的3S技术都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文中从讨论景观生态学目前热点问题的定义入手, 对3S技术近几年在景观格局、景观动态变化、景观尺度研究及景观生态学实际应用等方面加以总结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景观生态学的原始资料采集处理、数据分析应用与成果的推广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杭州"地中海风格"商业楼盘盛行。通过对杭州典型的"地中海风格"商业楼盘进行实地调研并分析,发现其建筑形式、景观元素与地中海相似,并在设计手法上具有本土化的倾向,但在植物景观与地域文化特征上与真正的"地中海风格"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蒲苇”是指“蒲”和“苇”两大类条形长叶的草本植物。按照现代植物分类学,“蒲”很可能是指香蒲科香蒲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的植物,其种类较多,但多指香蒲Typha orientalis、菖蒲Acorus calam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等;“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指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从古至今,无论从食用到药用价值,从工业到生态价值,“蒲”和“苇”都产生了许多衍生效益,从典籍记载、诗词书画、神话传说、传统民俗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蒲”和“苇”在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并介绍了两者在营建现代园林水体和湿地景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钟超明 《广东园林》2007,29(4):24-26
细部处理往往可以决定一个景观项目的成败,可见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广州二沙岛新世界棕榈园小区花园的景观细部分析,具体阐述细部处理在景观建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景观作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是不断变化的,如何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地区监测景观变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及组织密切关注的问题。英国的乡村品质统计项目(Countryside Quality Counts, CQC)作为目前英格兰地区最可靠的景观变化报告方法,提供了一个记录及监测景观变化的系统。基于理论和案例研究,明确了景观特征变化是景观变化的核心,系统介绍了 CQC 的源起和发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评估的流程,以及评估的结果和应用。CQC 为监测和理解景观变化、管理和保护多样化景观、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均匀度、景观破碎度和分离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指标,对雅安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公园具有良好的开展森林游憩和生态旅游的自然资源,经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和严格保护可以将其打造为以休闲观光、修学科考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相似文献   

19.

Intensive forest management has changed both loc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ennoscandian forest. However, quantitative documentation of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s is rare. In this study, five forest landscapes were examined in order to define and quantify forest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in southern Finland from the 1940s to the 1970s and 1990s. These areas of 140-200 km2 contained both private and state-owned forests. Digital aerial photographs of each area were classified into no-canopy forest (clear-cut and seedling stands, open mires) and closed-canopy forest (young and mature stands). Patch density, mean patch size, largest patch index and edge density calculated for closed-canopy patches indicated fragmentation from the 1940s to the 1970s and recovery from the 1970s to the 1990s. Trends were very similar in both ownership groups. Thus, fragmentation of closed-canopy forests has not progressed continuously in southern Finland, but shows different patterns depending on the period. However, the recovery observed between the 1970s and 1990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an increased abundance of the natural old-growth areas that are needed to host many of the currently threatened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防护林景观格局的研究能为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及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景观分类、景观格局的分析与评价、景观格局与功能、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在防护林景观生态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防护林景观生态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今后景观生态学在防护林的研究方面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