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指出了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趋于多样化。建筑完整、古味淳朴的古村落更是得到城市人们的青睐,古村落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了白沙古镇的旅游文化价值,介绍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建议,力争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促进丽江民族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但现阶段不少地区显现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流失,逐渐边缘化,大众认同感和参与度不高,民俗文化旅游小镇的开发趋同化严重等现象。以"小锤敲过一千年"的白族古老村寨新华村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民族工艺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新华村银器的文化内涵,传统民族工艺的传承概况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探讨了传统民族工艺与民俗文化旅游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使传统民族工艺文化价值有效转变为经济效益,走出一条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民族工艺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影视旅游是影视创作与特色旅游的结合,是一种旅游文化概念。针对影视作品对贵州旅游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证了现阶段贵州发展影视旅游的基础和条件,提出了发展贵州影视旅游的一些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议贵州森林旅游的深层次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旅游文化与贵州森林旅游深层次开发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贵州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贵州森林旅游深层次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贵州森林旅游深层次开发的设想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旅游是文化的现实体现,文化是旅游的内在底蕴,两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既是城市旅游品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城市旅游品牌推广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文旅融合的基本理论,论证了城市旅游品牌的各大要素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相关性,从文旅融合的必要性、现状、问题出发,探索了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升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民族文化演艺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大数据时代,分析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网络关注度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基于百度指数平台,检索出《魅力湘西》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的用户搜索指数,对总体搜索指数、PC搜索指数以及移动搜索指数的特征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鄂温克自治旗将保护和改善民族文化环境作为旅游发展基本原则。以保护民族环境为前提,发展旅游业为方向,将宝贵的民族资源作为旅游命脉,争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民族文化旗,使自治旗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和谐进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随着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优化教学模式、强化科研力量已经成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民族文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传统的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实施方案,供相关研究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基于对文化旅游的理解和对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的实践研究,探讨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的模式和路径,以更好地发挥文化元素的旅游价值,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促进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旅游交通作为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依附基础,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因素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2005~2015年贵州旅游交通与旅游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了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与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最为紧密,说明了近期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县县通高速和民航产业发展规划对贵州旅游经济促进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南昌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茗  何昀 《绿色科技》2014,(2):231-233
指出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成为近10年来我国文化领域和旅游领域共同发展的重大成果,到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江西南昌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为:依托地方政策,加强旅游业与其他创意产业的融合,走文化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品牌策略,加强旅游文化创意经营人员培育。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文旅产业的融合机理,对近年来河南文旅产业中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品牌搭建、全域旅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系统阐释了河南文旅融合的发展态势,进而提出了重塑河南文旅品牌新形象,通过融入科技创新,赋能智慧旅游,打造“全产业链”式文旅产业业态,创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引领全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为河南全域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以竹文化为导向的旅游类型不断涌现。老厂乡是云南玉溪市下属的一个乡,属贫困地区,该乡有丰富的竹子资源,且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在该地发展竹文化旅游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对玉溪市老厂乡竹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老厂乡竹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广东潮州市潮安区具有丰富的竹资源,竹文化历史悠久,发展潜力巨大。文章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潮安竹资源储量、资源分布情况以及竹加工、竹文旅等产业发展现状,指出潮安竹产业发展存在着竹资源经营水平不高、竹加工企业少且产能低、竹文旅产业亟待融合等问题,提出潮安加快竹产业发展应重点发展竹资源培育、建立竹材仓储基地、扶持竹基建材企业、建设现代竹产业园、发展竹文旅产业等领域,并从政策、科技、组织和人才等方面给出了建议的保障措施。研究结果有助于潮安竹产业资本、技术、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对竹林培育、竹材加工、竹文旅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博物馆旅游相关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认为博物馆旅游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文中依托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国家植物博物馆发展旅游具备的政策机遇、游客基数、区位、行业地位、资源、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及国内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可借鉴、藏品艺术价值不高等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合理的运维机制,处理好馆、库、园一体统筹的关系;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设;以人为本,强化深度体验;重视人才、科普和营销;与茨坝生物科技特色小镇融合发展,打造云南省“健康生活目的地”示范园区;整合资源,建立旅联体,打造科普文旅融合产业走廊等国家植物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竹产业优势的浙南丽水生态文化旅游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丽水竹产业优势和竹文化旅游价值,提出丽水竹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环保第一、文化特色、保护性开发、当地居民参与原则,重点开发竹子绿色长廊、国家级竹类森林公园、竹乡农家乐、竹乡度假村等项目,打造"浙南竹海"休闲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7.
运用SWOT矩阵对贵州省茶园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茶园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具有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园分布广,环境优良,茶叶保健功能突出,产品丰富,茶叶生产清洁化发展等优势及国家大健康战略和各级政策支持的机遇,但也存在茶园基础设施不全,经营体制落后,特色康养产品缺乏,森林康养科技支撑弱等问题及国内外知名度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的外部威胁。提出应以核心保护区为中心,建设森林康养综合体,开展茶园森林康养各方面的研究,打造特色和核心疗养课程体系,推动茶旅一体化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背景下,南粤古驿道与文化旅游已成为发展重点和热点,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对推动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剖析古驿道与研学旅游相关研究及融合发展交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广州钱岗古道为研究对象,针对古道沿线资源和保护发展困境,以研学旅游为切入点,提出拓展多元需求的研学群体、打造空间复合的研学旅游基地、完善功能齐全的配套服务设施、发展古驿道“文化+旅游”产业链、复原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营造类型多样的主题活动游线 6 个方面的古驿道保护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施金凤  胡婷  张爱平 《绿色科技》2020,(5):173-176,181
指出了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公众未能较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使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节事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特性是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从节事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居民与游客)出发,以运河嘉年华为例,探究了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节事活动的召开提升了主客双方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形象感知,但居民与游客对非遗认知与非遗形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居民的整体感知均高于游客。基于以上结论,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节事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后续传承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