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鞍山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时间段内,鞍山市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4.7584hm2上升到2007年的5.9996hm2,增长了近1.24倍.其中能源生态足迹对人均生态足迹的贡献最大,这与鞍山市的产业结构有关.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变化不大,略有上升.2000~2007年鞍山市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且数值偏大,变化趋势与人均生态足迹基本相同.结论为鞍山市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基于2002年统计数据,文章对法库县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法库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8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为2.31hm2,生态盈余为0.47hm2。说明法库县当前处于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生态区位、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和影响,阐述了兴安盟为什么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防线,而且是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理由,分析了兴安盟生态环境现实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法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回应。但生态法并不是单一的法律规范集成,而是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本文提出,生态法在三维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所谓三维模式是由生态伦理、生态技术和生态法律制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种理想的模式,该模式生态法建立的基础、原动力、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乃至在生态领域的法治运行的解释路径。同时,在这种模式下生态伦理是生态技术和生态法律制度形成的伦理基础,生态技术则是将生态伦理和生态法律制度应用到社会生态保护实践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生态法律制度则是对生态伦理的不断演进以及生态技术生产和实施的保障,三者共同组成生态法立体型结构模式。本文从生态法三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三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生态法的作用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和讨论了生态法三维模式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生态法在具体内容的模糊性,以及在研究的深入细致的缺乏,目前,我国的生态法的三维模式在现阶段还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无论如何,国家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创新和发展生态技术,完善生态法律制度,都是生态法走向完善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认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生态建设本身着手,必须从规范人的生态行为着手。而规范人的生态行为文明取决于人的生态意识文明、人的生态道德文明人的生态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7.
构建科学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估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治理等4个维度构建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维度,全省得分最高的是河源市(39.95),最低的是佛山市(13.94);生态经济维度,得分最高的是肇庆市(24.72),最低的是汕头市(9.24);生态文化维度,得分最高的是惠州市(18.96),最低的是揭阳市(13.56);生态治理维度,珠海、深圳、湛江、汕头和汕尾等市在森林防火、林业人才队伍和苗木生产等方面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强的支撑保障。从综合评价结果看,全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得分90分以上的地级市分别是肇庆、惠州、清远和韶关等4市。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与生态大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校作为承担国家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及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有义务通过生态大学的构建来培养具备生态素养的人才,为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建设生态大学必须深刻领会“生态”的内涵,通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四位一体、交融共赢、和谐共生,达到校园本体物质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动态平衡;同时必须清楚“生态大学”的评价指标,明晰它只是一种治理大学的手段和途径,不是学校的办学定位,相反而是要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定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国内住宅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及住宅区景观生态设计的要点和手法,分析了水环境、植物配置、景观建筑材料及景观能源消耗、生态设计在住宅区建设中的应用,并就生态住宅区硬质和软质景观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德音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林业生产发展现状调查,提出了德音村农田林网,四旁,苗圃绿化和庭院经济规划及种,养,加工诸产业结构建议,并进行了效益分析,旨在摸索榆次市平川区生态经济园林村规划模式,以典型示范,辐射全市。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可用于测定与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文章通过对承德市1995-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了城市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为制定地区生态足迹消减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995-2013年承德市总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状态,由1995年的1.1740 ghm2/人增至2013年的2.4939 ghm2/人,增幅为112.44%;化石能源用地是承德市人均生态足迹增大的主要原因;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由1995年的0.2888 ghm2/人下降至2007年的0.2471 ghm2/人,降幅为16.88%,而后增加至2013年的0.3758 ghm2/人,增幅为34.25%。承德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增加趋势,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分别是全球及全国2008年水平的1.8倍和1.3倍,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1996-2011年平均水平的53.65%、65.20%和98.66%,对减小京津冀地区生态赤字的贡献率不大。  相似文献   

12.
罗琼 《技术与市场》2009,(10):43-44
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举措。南阳在生态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结合南阳生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今后需要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推进南阳的生态产业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流域为单元,在流域尺度上计算其生态足迹,对古蔺河流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选取折算后的具生产能力的耕地、草地、化石能源、建筑用地及水域6项指标,在收集了古蔺河流域生产性土地详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流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间的关系,寻找生态足迹较大的指标和导致生态赤字上升的因素,衡量古蔺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省为例,总结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存在的区域性重要生态资源没有纳入、未从构建全省和区域稳定生态安全格局角度考虑、破碎化与岛屿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红线分类分级划定和根据不同地貌特征、区位划定的思路,为各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及出台管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康平县位于我国最重要的一条生态过渡带上,生态环境异常敏感而脆弱。为全面了解康平县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一步改善康平县的生态环境,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康平县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康平县人均生态足迹为3.227 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58 5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69 3hm2。说明康平县当前经济社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显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和生态形势的严峻性,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康平县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为农产品过度消耗,需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调节能源结构,提高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实现康平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定量描述北方沙区生态承载状况,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处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县官滩村2006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官滩村人均生态足迹为2.0119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6568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3551hm^2。其中,草地的供需矛盾突出,耕地的供需基本相当,林地和建筑用地供给充足。其中供给以耕地为主,需求以草地为主,供需结构不对称。生态赤字的存在,揭示了当前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安全与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个人、政府、企业通过对森林物质文化的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响应而产生的生态法律法规、生态行为守则、生态机构组织和管理机制等组成了森林生态制度文化;森林制度文化是森林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国家管理森林的主要工具;研究森林制度文化,分析其薄弱环节、落后因素,并加以改进,有助于建设先进、和谐、科学的森林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个人、政府、企业通过对森林物质文化的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响应而产生的生态法律法规、生态行为守则、生态机构组织和管理机制等组成了森林生态制度文化;森林制度文化是森林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国家管理森林的主要工具;研究森林制度文化,分析其薄弱环节、落后因素,并加以改进,有助于建设先进、和谐、科学的森林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9.
略论生态区划与规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规划方法和目前生态规划的概况,指出了生态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讨论了生态区划与生态规划的关系,简述了我国生态规划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原理,阐述了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产业支柱,是建立和谐生态循环经济的前提和保障,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