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羊草草地施肥效果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地区羊草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草地的施肥处理,分析施肥对羊草生物量的形成与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加速了羊草的生长,提高了牧草产量和蛋白质总量;在不同施肥中,施N、P效果最佳;施肥后的第一个月内,对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而对后期的促进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2.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of Zn content between soil and plant in the natural protection zone of Leymus chinensis grassland in Changling County (44°30′–44°45′N; 123°31′–124°10′E), Jilin Province,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Zn
content was lower, available Zn content had a moderate level in the soil, and the plants was not lack of Zn.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content of total Zn and available Zn in soil showed a down-trend distribution along the soil profile. Content of total
Zn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at of the organic matter, but i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soil pH.
Monthly dynamic of the average content of total Zn showed a “V” type curve in the growing season from May to August, and July
was the nadir. The trend of the average content of available Zn was similar to the content of total Zn, but was down after
August; Zn content variation in the organs and litter of L. chinensis was great, with the order of root>rhizome >leaf>stem>litter. The ratio of available Zn content in A layer versus B layer
was more than 2 times that of the total Zn,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of A layer had higher enrichment capacity of available
Zn. The enrichment of Zn in the root of L. chinensis was 44.17 times as that in the soil. The absorbing intensity of root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ctivity
of Zn in the soil (r=−0.8800, p<0.01).
Biography: ZHOU Xiao-mei (1966–), female,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P.R. China. 相似文献
3.
4.
放牧干扰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综述了放牧干扰对草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化学性质(pH、有机质、氮磷钾)的影响,由于草地土壤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滞后性,使得许多学者在不同区域、不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时间、不同牲畜类型等环境下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一般的规律是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牲畜的踩踏强度增大,使得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总空隙减少,容重降低,土壤含水量下降,且表层土壤变化较明显。由于牲畜粪便的归还,使得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复杂变化,其中在不同放牧强度下,不同土层内土壤pH、有机质、氮磷钾均有升高、降低、无明显变化3种趋势,分析认为,不同放牧强度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采取合理的放牧制度,有效抑制草原退化,从而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壤酶活性是催化各种生化过程的基本土壤成分,可用于评估土壤质量和健康。为了解祁连山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了祁连山4种草地类型下的5种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在不同草地类型下均差异显著。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草甸相较于高寒荒漠,土壤pH值、总磷、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低,含水率、有机碳、总氮、碱性磷酸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较高,且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差异显著;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碱性磷酸酶)与土壤理化性质(pH值、电导率、含水率、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呈极显著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较差的植被覆盖情况下土壤碳、氮、磷含量较低,土壤pH值和电导率较高,同时土壤酶活性也较低。 相似文献
6.
7.
以川西高原退化草地人工种植1~3年的中国沙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生长、土壤养分及叶片养分回收情况。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沙棘幼苗株高、冠幅、叶长及叶宽逐渐升高,侧枝数目和根长先升后降。与同区域康定柳相比,种植3年的中国沙棘根际土壤中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较高,水解性氮含量相对较低。中国沙棘叶氮、磷含量(Ng、Pg)分别为23.24 mg·g^-1和1.84 mg·g^-1,低于北方典型沙生植物叶片养分水平(27.42 mg·g^-1和3.68 mg·g^-1),叶磷回收效率(PRE)高达69.35%,受土壤有效磷供应不足的影响;康定柳叶磷回收效率为负值,叶氮回收效率(NRE)达59.88%,受土壤有效氮的限制更多,中国沙棘根系固氮作用能够补偿退化草地上土壤氮供应不足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东北林区五加科植物锌的含量和分布与生化形态研究倪树林,臧世臣,李长林,李昌福(黑龙江省朗乡林业局)对人体来说,某些微量元素(如铁-Fe、锌-Zn、硒-Se、碘-I、锶-Sr、锗-Ge等)是不可缺少的生命微营养素,对机体的物质代谢、免疫功能、激素调节、... 相似文献
9.
10.
ZHANG Ming-kui D.V. CALVERT 《林业研究》2005,16(4):289-292
砂质土壤上造林会引起土壤酸化,影响铜和锌的释放。本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砂质耕地造林引起土壤酸化对土壤中铜和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可明显改变土壤中铜和锌的化学形态,促使碳酸盐结合态铜和锌向交换态、有机质结合态和氧化物结合态形式转化,增加土壤铜锌的释放和淋出潜力,其中对锌的影响尤为明显。铜和锌溶解度明显增加的土壤 pH 分别为 3.8-4.5和 6.2-6.5。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
11.
利用羊草种子和植株在吉林省中西部重度盐碱地上,进行不同种植方法重建或恢复以羊草为优势种的草原植被生态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羊草植株穴植第三年的保存率、盖度、平均高生长,分别是羊草植株缝植的1.40倍1、.30倍和1.60倍,分别是播种羊草的2.40倍、2.90倍和4.20倍,差异极显著;穴植羊草植株在pH值10.0~10.9的土壤上的成活率分别是缝植羊草、播种羊草的1.08倍和9.80倍;播种羊草在积水较多、积水时间15 d时就会全部死亡,穴植和缝植羊草的成活率也只有20%~30%;用穴植法栽植羊草植株,3 a即可形成稳定的羊草群落。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坡面林-草边界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定位、连续观测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刺槐林-草地复合系统景观边界不同季节时期土壤养分因子进行测定和分析的结果表明,林-草边界土壤有机质、有效P、有效K含量在生长季末期含量最高,而土壤有效N含量在生长季前期含量最高。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3个时期的边界土壤养分综合影响边缘效应的位置与宽度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林-草边界土壤养分综合因子具有较明显的边缘效应位置与宽度,生长季、生长季末期土壤养分综合影响边缘效应的位置都为从林内8m到林外4m、宽度12m,生长季前期土壤养分综合影响边缘效应的位置为从林内4m到林外8m、宽度12m。 相似文献
13.
和紫微;刘智军;李雄 《林业建设》2023,41(6):27-30
新时期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紧迫而必要,其中开展与林地图斑对接融合的草原草班、小班区划是构建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借鉴森林资源调查中图斑区划技术,结合草原的特点,初步探索适用于草原资源调查的图斑区划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草原调查,图斑区划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增加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以及资源管理的便捷性,同时也有力促进林业草原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壤pH值对植物吸收Cd、Zn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水平、不同土壤pH条件下莴苣和芹菜吸收土壤Cd、Zn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土壤pH对莴苣、芹菜的生长及其对Cd、Zn的吸收均有影响,莴苣、芹菜各部位Cd、Zn的浓度基本遵循随土壤pH升高而呈下降趋势的规律;土壤pH对莴苣吸收Cd、Zn的总量基本无影响,而随土壤pH升高芹菜吸收Cd、Zn的总量降低。实践中,可采取相应措施调控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植物吸收Cd、Zn总量与土壤Cd、Zn活度及植物吸收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植物吸收Cd、Zn的总量与土壤Cd、Zn的活度及植物吸收系数的关系可由式Ycp=u[M^2 ]θ表达。实践中,可依据土壤Cd、Zn活度模型及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特性,采取相应措施调控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16.
李晴婉;李庆琳;陈俊松;唐国勇 《世界林业研究》2023,36(6):71-77
目前草地退化概念不统一,退化原因分析不明晰,为草地保护、修复及研究交流带来不便。文中通过分析国内外文献总结西藏草地退化概念及其相应的退化原因:1)西藏草地退化的概念主要从草地生态、草地生产及兼顾生态和生产3个角度来定义,但这些定义都存在局限性;2)西藏草地退化原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考虑。综合分析得出,宜从生态学角度综合评价草地退化概念,注重生态系统协调与平衡,其本质特征是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生态功能受损。此外,考虑到全球气候变化,草地生态变化不应被简单定义为退化或恢复。在厘清草地退化概念的基础上明晰其退化的根本原因,可为西藏草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琴;王小川;和紫微;冷从斌;刘永杰 《林业建设》2023,41(6):14-18
西藏自治区草原生态安全关系到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协调好草原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三生功能),促进草原合理、高效的保护、修复和利用是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农牧民安居乐业、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举措。通过总结西藏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现状和西藏自治区的经验做法,分析了西藏草原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保护修复体系、加大政策支持、优化空间布局、推动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等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