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山西省河津市九龙公园绿化植物规划配置的分析研究,将九龙公园绿化规划为园林绿化景观分区、生态林景观分区和经济果林景观分区。不同分区采用不同的绿化树种和植物配置方式,营造出优美的景观环境。针对公园绿地植物的规化配置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探索新时期下城市公园绿化植物规划配置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梳理了郊野公园景观规划研究理念与实践经验,利用Fragstats4.2软件对郊野公园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市浦江郊野公园为研究区域,提出了郊野公园景观规划方案,以增加韧性,确保旅游景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上,上海浦江郊野公园的景观形状较简单、略规则,受人为影响较大,土地利用类型较丰富,破碎化程度较高;在斑块类型尺度上,不同斑块类型具有不同景观格局特征,主要表现在水体、建设用地、绿地、农田的面积和斑块数量占主导,建设用地的景观形状较为简单。为此,分别对水体、建设用地、绿地、农田进行了规划。以丰富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也为今后郊野公园景观规划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林业》2022,(1):85-89
文章通过采集大众点评网上福州市30个公园的评论数据,从景观景点感知、特色环境感知、服务设施感知、游憩活动感知4类进行公园形象感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公园游客对于景观景点感知最为强烈,最为关注公园的自然环境;对于特色环境感知较为薄弱,普遍认为公园景观特色不够突出。2)游客对于福州市公园普遍以积极评价为主,但对于公园的卫生条件、停车位设置和公园特色方面还存在一些意见。3)不同类型的公园优化提升方向不同,即综合公园建设应着重于公园的文化氛围营造;生态公园应重视维护生态环境,打造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游乐公园则应健全公园游憩设施与管理体系,从而营造更好的游憩体验。  相似文献   

4.
森林景观类型环境耦合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森林景观内部生物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不同的森林景观类型存在生态功能流的传递与交换,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会因为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根据这种森林景观类型在环境适宜性测度上的相互作用的程度,借鉴生态系统的“生态位”,提出森林景观类型环境耦合度的概念,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研究表明:(1)森林景观在环境资源利用上互相补充、互相干扰,从而衍发耦合.耦合可能会带来系统的进化,产生新的结构与功能.(2)耦合度大小反映了森林景观类型两两之间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共生稳定的状态,但只反映整体稳定性效应.其稳定性从森林景观对环境适宜的两个方面来体现,即生态相似性与生态互补性.(3)当某一景观跨越一个渐变的环境梯度时,对耦合度模型的应用造成一定的复杂性.(4)由于不同的环境资源使同一森林景观体现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环境资源利用会呈现阶段性的变异,森林景观环境稳定的耦合状态的确切认定存在模糊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广州市萝岗区香雪公园、创业公园、玉树公园和儿童公园的植物生长状况及景观特点发现,4个公园里营造的植物景观在植物种类应用上相似,但因定位不同,所形成的景观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游园人数对植物景观有一定的扰动,影响景观的维持。建议丰富公园内的植物种类,充分发挥植物的空间隔离作用,并且加强公园的内部管理,以营造舒适的游憩环境。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绿地夏季降温增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化分析公园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有助于优化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文章以苏州金鸡湖中央商务区的8个公园绿地为例,在对其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进行实地观测的基础上,研究公园面积及形状、乔木覆盖率和水体面积占比等因素对公园绿地降温增湿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各公园绿地在测量时段(6∶00—18∶00)内的降温增湿效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波动情况,其中方洲公园表现出最大的降温增湿效应平均值,南施公园表现出最小的降温增湿效应平均值。2)公园绿地面积与降温效应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体面积占比与公园绿地的增湿效应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在保持绿地面积规模的同时适当增加水体面积占比对公园绿地夏季温湿环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观赏竹景观对不同人群的视觉生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观赏竹景观对不同人群的视觉生理影响,采用生物反馈测量法系统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观赏竹景观的生理活动变化和差异。结果表明:(1)在观赏竹景观环境的刺激下,被试者α脑波振幅增加、β脑波振幅减少、收缩压和脉搏降低,呈现积极的生理反应。且与城市环境相比,接受观赏竹环境刺激后人体放松的程度更为显著;(2)女性和青年人对环境的敏感度更高;(3)老年人群对视觉刺激的生理反应略弱于总体人群;(4)竹林和竹径景观对人生理的影响差异表现不大。  相似文献   

8.
对于城市的感知因个体而不同,跻身于城市中的园林便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好的城市景观园林能够让使用者产生共鸣,文章运用环境行为学的调研方法,采集并分析了西安环城西苑广场中的人群行为活动规律,调查公园环境与人群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公园广场区是整个环城西苑南段的重要行为发生区,针对老年人、中青年人、青少年、儿童不同使用人群提供不同的活动功用。基于调研结果提出增强青年人的场所感,规划出每个舞蹈队使用场地位置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环境美学视野对城市公园景观优化设计进行研究,从环境美学的内容、应用价值、意义,以及城市公园景观优化设计中应用环境美学的原则入手,以泉州市西湖公园为例,介绍其景观优化设计方式,包括改善西湖公园湖滨游步道的林荫绿化情况,增建亲水空间,优化座椅、休闲亭和餐饮设施,改善水景别墅前绿化景观,提升公园整体植物景观层次感,规划西湖水生植物景观。从而总结出滨水公园景观优化设计的策略主要为:设计湖滨亲水设施、营造水上景观、配置滨水植物景观、设置沿岸小型水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湿地与环境、湿地与动植物、湿地与人三个层面对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进行了探讨。湿地与环境、动植物和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南滇池湿地公园对滇池水生态安全的维护,对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特别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让湿地公园在保护湿地景观的同时,发挥了湿地对民众的科普宣教功能,向市民倡导了健康理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为创建更加生态、更加人性化的湿地公园提供了案例支撑。  相似文献   

11.
浅谈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公众关注。在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和维护过程中,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的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应遵循生态学原则,并为游人创造优美舒适的生存空间,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上提及的几点已成为设计师的职责。作者阐述了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进而探讨了城市公园绿地规划所应遵循的一系列生态学原则。  相似文献   

12.
Atmospheric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concern in urban environments.The impact of urban pollution on the physiological,biochemical and anatomical properties of leaves of oriental plane(Platanus orientalis L.)was studied.The leaves were collected from an urban site(Tehran,Iran)and a non-urban forest park(Chitgar Forest Park).Anatomical(stomata,parenchyma,and cuticle)and physiological(chlorophyll content,enzyme activities)properties were analyzed.The concentrations of Cd(cadmium),Pb(lead),Ni(nickel),and Cr(chromium)in leav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Zn(zinc)lower at the urban site relative to the forest park.Chlorophyll a,total chlorophyll,and carotenoid content in leaves of the urban site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of the forest park,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lorophyll b.In addition,the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catalase,ascorbate peroxidase,and guaiacol peroxidase in urban leav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leaves of the forest park.In the urban area,leaves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leaf surface area,stomata density,stomata pore area,epidermis,and spongy mesophyll thickness,but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uticle and palisade thicknesses relative to forest park leaves.The increase in enzyme activities may indicate that the trees are attempting to cope with increas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because of pollution-induced stress.Our study suggests that oriental plane trees alter their physiological and anatomical properties when living in a polluted urba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运用实地观察法和深入访谈法,从游客使用现状、解说牌外观设计、解说内容和解说效果等四个方面评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解说牌的设计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游客类型使用解说牌的目的与类型有差异;游客多喜欢与周边环境融合度高的木质解说牌;解说标题醒目、解说内容图文并茂、参与性强的解说牌更利于传播知识;游客多偏好于自然生态文化知识,整体传播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浅论城市专类公园发展历程与研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瑾  黄哲  沈守云 《广东园林》2008,30(3):27-29
21世纪城市间的竞争就是环境的竞争,不同城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将逐步深入。城市专类公园是城市公园绿地的一种类型,不仅具有城市公园绿地减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方面的作用,更能发挥体现特色,保护资源,延续文脉,传承个’陛的重任。从深入了解城市专类公园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其研究的进展,提出城市专类公园不同方式的分类方法、发展特征和新类型。从而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城市专类公园,充分体现城市的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森林公园是现代人生活休闲的重要场所,但目前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却因缺乏保护而被破坏,因此森林公园保护工程的规划显得十分必要。文章以广东大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该森林公园的保护工程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了在森林公园内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资源、生态环境等而采取的措施,以期为其他森林公园的保护工程建设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昆明市公园不同类型景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植物群落树种多样性、树木种类及密度、垂直结构,以期为昆明市公园植物造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得出了民族体验式主题公园、中国元素等深受市民的欢迎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迪士尼乐园实行绿色服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吴斌 《广东园林》2012,34(4):42-45
由从化市某住宅小区内山体公园设计实例总结出山水园林的营造手法与布局特色。通过设法保留原有山体的自然山水格局,选择合适的树种及配置方式,并采取科学合理养护技术,营造出具有物种多样性的生态绿地,为小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9.
建设湿地公园是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的重要手段,梳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指导我国湿地公园研究与实践。文中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究国外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保护与管理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国外研究由整体生境保护向各个生态要素的管理与利用转变;对于生态游憩系统引导,国外研究主要探讨大众湿地审美偏好与湿地生态功能间的内在关系;对于园外影响系统监测,国外研究聚焦于3S技术与数字建模技术对湿地影响因素的模拟与评估。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众作为生态文化载体的使用者,其对载体项目的具体形式与内容的偏好决定了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文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西安社会公众对生态文化感知载体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1)公众对市域宏观空间的总体生态感知处于较好评状态,部分差评原因集中在工作居住环境和"土"遗址空间生态感知的缺乏;2)公众对新建城市用地、城市更新区、遗址空间、自然景观区(户外森林环境)、自然景观区(临水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区(稀疏林草地)的生态文化感知载体的建设内容与形式有不同偏好;3)公众的上述偏好具有一定的总体趋势,同时也因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等因素出现一定的群体差异。文中根据上述公众需求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总结了目前西安生态文化感知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生态文化感知载体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