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磴口县1954-2005年的降水、蒸发资料,分析该地区四季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气候以干旱为主,且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4a之久。冬季与春季以重旱为主,重旱频率分别为40.4%与36.5%;夏季以中旱为主,中旱频率为38.5%;秋季重旱与中旱频率一致,为32.7%。这种气候特点与该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有关。以年代际划分,70年代春季干旱最为严重,80年代夏季干旱最为严重,60、90年代秋季干旱最为严重,60、80及90年代冬季干旱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柳杉等24个喀斯特山地主要适生树种一年生幼苗不同季节的耗水量进行比较研究、各树种幼苗在不同土壤干旱水平(A:无干旱胁迫;B:轻度胁迫;C:中度胁迫;D:重度胁迫)下的耗水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幼苗耗水量的季节变化为:常绿树种幼苗耗水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落叶树种幼苗耗水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不同土壤干旱水平下,各树种幼苗耗水量均表现为:A>B>C>D。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分析毛竹叶片比叶质量随生长季节、冠层部位和竹龄的变化及其对截雨干旱的响应,为全球气候变化下毛竹人工林可持续高效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竹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截雨干旱试验,对毛竹叶片比叶质量时空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截雨干旱与自然生长下,毛竹叶片比叶质量存在显著季节差异和年龄差异;不同生长季节,毛竹叶片比叶质量均随竹龄增加而增加;各龄竹比叶质量随生长季节的变化趋势均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2)截雨干旱与自然生长下,各龄竹比叶质量冠层差异不显著;自然生长下,比叶质量随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在不同生长季节均为冠层上部冠层中部冠层下部;截雨干旱下,比叶质量随冠层高度的变化因生长季节变化而不同。(3)截雨干旱下,各龄竹不同季节的比叶质量均高于自然生长下的比叶质量。干旱缓解了各冠层比叶质量的季节差异。截雨干旱与自然生长间比叶质量差异显著性受竹龄影响。(4)不同处理下各季节毛竹叶片比叶质量与土壤含水量、竹龄呈线性正相关。[结论]毛竹属于低比叶质量物种,生长季节显著影响其比叶质量变化;与光照相比,土壤水分条件对毛竹比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黄蜀葵为研究对象,对各月的全天荧光参数进行观测,研究秋季的季节性干旱对其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天的任意时刻的初始荧光Fo值均为9月10月11月;全天的Fm值和Fv/Fm值,10月与11月变化趋势基本相近。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秋季不同月份、时刻均对黄蜀葵的荧光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月份与时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且对黄蜀葵的荧光特性也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5.
以会同桢楠人工幼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时空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和季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含量变异性较大,全N和全P变异性较小。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呈现:下坡中坡上坡。土壤养分含量受季节的影响,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不同季节土壤的C:N、C:P、N:P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全N与N:P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P主要受全N含量控制,土壤N:P的平均值为1.59,低于其他研究所得的N:P,表明了该实验地桢楠幼林土壤的N缺乏。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林业》2021,(1):25-30
为了解城市社区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特点,文章以城市鸟类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4月—2019年3月,利用样线法对林科院社区进行实地鸟类调查,并通过鸟类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数探讨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调查共记录到鸟类31种,其中,留鸟12种、旅鸟10种、夏候鸟4种、冬候鸟3种;全年优势种为麻雀(Passer montanus)和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鸟类区系以古北界为主,生态类群以鸣禽为主,取食方式以虫食性为主;鸟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显著(从种类看,秋季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并于10月份达到了峰值;从数量看,冬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并于8月份达到最低值,11月份达到最高值);鸟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候鸟的季节性迁徙和留鸟的季节性繁殖。  相似文献   

7.
模拟干旱下毛竹叶片水势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定量分析毛竹叶片凌晨水势随生长季节和竹龄的梯度变化趋势及其对截雨干旱的响应特征,阐明毛竹不同年龄个体水分供给关系的季节差异。[方法]通过人工截雨模拟干旱试验,采用PSYPRO水势测量系统动态监测毛竹叶片凌晨水势的变化。[结果](1)无论干旱与否,同一竹龄毛竹叶片凌晨水势在季节间差异较显著(P0.05),而在竹龄之间无显著差异。(2)同龄毛竹叶片凌晨水势随生长季节变化呈现峰值,且因竹龄而异。自然生长(对照)1年生和7年生毛竹叶片凌晨水势随季节变化呈现"单峰"趋势,以9月份最高;2年生至5年生个体叶片凌晨水势随季节变化为"双峰"趋势,分别在9月份和12月份出现峰值。截雨干旱后,1年生和2年生毛竹叶片凌晨水势呈"双峰型",3年生至5年生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叶片凌晨水势与土壤水分状况随季节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3)截雨干旱与自然生长下毛竹叶片凌晨水势于不同生长季节随竹龄大小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干旱与否,在8月份至10月份生长旺盛期,叶片凌晨水势随着竹龄增加而下降,水分有从幼竹向老竹输送的趋势。12月份至翌年3月份孕笋期正好相反,随着竹龄增加其叶片凌晨水势增加,水分具有从老竹高水势向幼竹低水势输送的趋势。表明水分在毛竹不同竹龄个体之间输送补给方向因生长季节不同而存在差异。(4)在生长旺盛期,干旱处理毛竹叶片凌晨水势显著低于自然生长毛竹,且随着竹龄增加,水势差异幅度增大;在孕笋期,5年生以上老竹干旱后叶片凌晨水势低于对照毛竹。(5)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冠层部位叶片凌晨水势存在差异,但均不显著,叶片凌晨水势随冠层分布趋势也受竹龄大小影响。[结论]同一竹龄毛竹叶片凌晨水势存在较显著的季节间差异,毛竹叶片凌晨水势与土壤水分状况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水分在毛竹不同竹龄个体之间输送方向因生长季节而异,表明水势是驱动毛竹适应干旱胁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嫩芽微扦插育苗技术中,试图探索出多种因子对嫩芽扦插的影响,结果发现6种不同生根调节剂对桉树嫩芽微扦插生根影响有显著差异,而使用L1号生根粉平均生根率高达94.67%;不同季节气候因子显著影响嫩芽微扦插生根率,高温高湿季节的夏季生根率最低,而干旱的春秋冬季生根率最高;覆盖薄膜能显著提高嫩芽微扦插生根率,它是解决季节性气候造成嫩芽微扦插生根率偏低的重要方法,它为一年四季桉树嫩芽微扦插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辽西地区春季多干旱少雨 ,给枣树栽植带来很大困难。通过两年春秋季节栽植枣树对比实验证明 ,秋季栽植枣树不浇水成活率可以达到造林要求。春季栽植和秋季栽植枣树两者成活率并无太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分析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防护林场沿海沙地绿竹、麻竹、大头典竹3种竹林不同土层、不同季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变化特征,以及土壤ROC与总有机碳(SOC)、全氮、全磷、全硫、pH值、土壤温度等指标的相关性,为探寻沿海沙地竹林碳循环规律提供基础数据。研究表明:沿海沙地3种竹林土壤ROC含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季节间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3种竹林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夏、春、秋季较高,冬季最低;大头典竹林土壤ROC含量最高,绿竹林高于麻竹林,且差异性极显著;土壤ROC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极显著;土壤ROC与SOC、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磷、全硫、土壤温度等指标相关性不显著。沿海沙地3种竹林土壤ROC的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有一定差异性,土壤SOC、pH值、全氮是ROC在不同竹林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研究了5种不同结构植物群落的温湿度调节效应,并初步分析了绿量与降温增湿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和秋季乔灌草结构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益最为显著,而夏季乔草结构的群落降温效益最明显,乔木群落的增湿效益最好;绿量与降温增湿强度均为正相关关系,春季和夏季绿量与降温强度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绿量主要影响降温强度,对增湿强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白桦是呼伦贝尔地区的乡土树种,极适应高纬度地区严寒、干旱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及观赏性强等特点。文章基于呼伦贝尔本地苗圃实际育苗及抚育管理经验,总结了白桦育苗的过程及后期田间的抚育管理技术措施,为提高白桦苗木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降香黄檀不同种苗类型及不同季节造林与林分生长关系,对宜宾地区的降香黄檀林分生长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扦插苗造林的林分在幼林期生长速度要快于实生苗造林林分,扦插苗造林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的成活率都在90%以上,但春季造林(97.87%)的效果明显好于秋季造林(94.33%);实生苗木在春季或秋季造林对林分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性状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选择苏州渔阳山保存较为良好典型的太湖湖滨带作为试验地,并根据距离水体的远近,将湖滨带从近水体到高岗地分别设置4个实验区。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10期间对试验地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土壤生物与非生物因子进行测定(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等)。结果表明:季节性淹水区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其它实验区;4个不同实验区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化只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相关性,证明在影响土壤呼吸的土壤因子中,土壤温度是调控其在季节变化过程中不同水分梯度上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云南省31个站点47年的逐月观测气象数据,通过计算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及潜在蒸散量(ET_0)指数值,从时间和空间2方面对干旱发生频率及发生地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8—2004年,云南省春、夏、秋、冬4个季节均有发生干旱的情况。其中,冬季干旱最为严重,春季次之,而夏季仅有2年发生了轻微干旱,其余年份夏季无旱。空间分布上,滇中与滇东南地区相对较旱;滇西南降水充沛,极少干旱;滇北,尤其是与西藏接壤的迪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云南省总体降水量充沛,但降水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和降水在时间上过于集中是导致干旱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杨慧  张超  王妍 《绿色科技》2022,(4):10-15
基于会泽县2005、2011、2017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数据,探讨了该地区石漠化的时空演变特征,选取演变方向、规模、速率、频率等指标,定量分析了不同程度石漠化强度之间的内部转移特征,研究了近13年来该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区域、岩性等方面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时间变化上看,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掌握雄安新区气候特征,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基于雄安新区区域内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雄安新区近50 a气温的时间序列变化、突变现象、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雄安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波动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5℃/10 a,略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速率;不同季节平均气温升温对年平均气温的贡献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2)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38℃/10 a、0.422℃/10 a,平均最低气温升温趋势显著;平均最高气温不同季节的升温幅度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3)年、冬季、春季和夏季平均气温增暖趋势均存在突变现象,年平均最高气温自90年代开始呈现持续增暖趋势,突变点为1990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及各季节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不存在突变现象。(4)年平均气温存在8 a、13 a、19 a周期变化,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8 a、11 a、19 a周期震荡,年平均最低气温存在13 a、19~20 a周期震荡。雄安新区气温研究结果对全面认识该区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滨海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为揭示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滨海湿地典型植被群落(光滩、米草群落、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和刺槐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湿地不同植被群落DOC含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情况以及季节变化规律,并且探讨了土壤DOC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江苏滨海湿地土壤DOC含量分布表现为大米草群落在3个研究土层均大于其他植被群落,这主要是由于大米草群落能够产生大量有机质,有机质进入到土壤中,经微生物转化形成DOC;在垂直剖面上,除碱蓬群落外,其余植被群落土壤DOC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表层,这是因为DOC来源的有机质首先进入表层土壤。土壤DOC含量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不同植被群落土壤DOC动态表现出了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从春季到秋季逐渐增加,在秋季达到峰值,然后在秋季到冬季的过程中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DOC与土壤总有机碳、总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pH与DOC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滨海湿地土壤性质与其DOC分布和动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验证和比较来选定适合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蒸散反演方法,旨在为改进蒸散的算法提供支持并初步认识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使用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遥感影像、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干旱-半干旱区协同观测的地表蒸散通量数据,对Jiang等(1999)、Wang等(2006)和Roerink等(2000)这3种特征空间方法进行验证与比较,在选定适合试验区的方法后,计算和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在中国北方地区,由Wang等(2006)方法反演得到的蒸发比相关性最高,误差最小(R~2=0.65,RMSE=0.17);受地表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影响,Jiang等(1999)和Roerink等(2000)的方法在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高估的现象;基于Wang等(2006)的方法反演得到蒸发比,通过运算得出中国北方地区的蒸散空间分布,回归分析表明,该方法得出的蒸散结果精度较高(R~2=0.57,RMSE=0.78 mm·d~(-1));在不同季节,蒸散在空间上都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夏季最高,春季略高于秋季,冬季最小;在冬季,大部分地区蒸散在0.5 mm·d~(-1)以下;在春季,除西北地区的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等沙漠区域外,其余地区都有较明显的蒸散活动,大部分区域达到了0.8 mm·d~(-1)以上;在夏季,整个区域蒸散达到全年最大值,绝大部分地区蒸散强度在1.5 mm·d~(-1)以上;在秋季,蒸散明显回落,除华北地区和秦岭一带保持在1~2.5 mm·d~(-1)之外,其余地区蒸散大多在1 mm·d~(-1)以下。【结论】Wang等(2006)的方法可以在克服海拔对地表温度产生影响的同时,保持特征空间法中对地面气象参数精度要求不高的优点,能够更好地模拟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空间分布,适于在下垫面复杂、海拔落差大的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20.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