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学问题,以往的观念是,人类活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全球范围内都加快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但目前很多的森林、草地及自然资源出现了过度保护现象,导致生物多样性并没有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而增多。为了研究干扰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本文设计了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人为干扰实验,运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nmpson指数、Shannon-Win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无人为干扰和中度干扰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并以此为生态服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和光照强度对物种的数量特征和分布特征产生了影响,有人为干扰样方中的物种多样性比无人为干扰样方中的高,中度干扰样方中物种数量多于轻度干扰样方。有光照的样方中物种数量比荫蔽样方中的物种数量要高。光照强度和人为干扰对地面现存生物量有影响,并且光照强度的影响要大于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2.
近代雾灵山森林植被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代历史变革与雾灵山森林植被变迁的关系,划分封禁、开禁破坏、保护恢复3个时期,对近代雾灵山森林植被的变迁进行了探讨。指出雾灵山天然次生林的演替是由于反复的人为活动(滥伐、烧垦)所引起的。提出在自然保护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人工诱导,加强对天然次生林的合理经营,促进向原生群落的演替。  相似文献   

3.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山区一种特殊的地理区域,其景观演变与人类干扰密不可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的逐渐增大以及人为干扰方式多样化,人为干扰已成为干热河谷景观演化的主要驱动力,其生态效应日益凸显。本文阐述了干热河谷主要的人类干扰方式以及人为干扰对干热河谷景观组分、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的影响,认为未来应该强化人为驱动力因素定量化及人为干扰多角度研究,注重政策、行为及文化对景观的影响,为干热河谷景观格局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海南宁远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分离度、分维度倒数、破碎度3个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敏感性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应用空间叠加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结合的角度研究流域的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1宁远河流域生态敏感性由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决定,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类型和土地覆盖类型。2景观类型生态脆弱性排序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牧草地林地农地水域,景观类型生态脆弱性与分离度呈极度正相关,与破碎度及生态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人为干扰是生态脆弱性演替的主导因素。3宁远河流域以中低生态脆弱性为主,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区占比依次为6.53%、42.97%、35.74%、7.43%、7.33%,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东北低西南高,人为干扰是影响生态脆弱性分布的主要因素。生态脆弱性主要的驱动因子是人为干扰和海洋影响,地形地貌是影响生态脆弱性布局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岷江柏是国家Ⅱ级保护物种,主要分布于岷江、大渡河和白龙江流域。天然岷江柏林分布区域与居民聚居区相互重叠,受放牧、采伐、薪柴等人为活动扰动大。人为干扰对天然岷江柏种群特征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干扰种类和强度为基础,把岷江柏林所受的干扰划分为过度干扰、重度干扰、中度干扰和轻度干扰,分别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的岷江柏种群平均密度、高度、胸径和种群结构等,以期回答不同干扰强度对岷江柏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轻度干扰的岷江柏林中,各等级胸径、树高和地径的岷江柏均有分布,幼苗幼树的比例较小,中间等级的岷江柏较多,有一定数量的大树,结构合理。中度干扰下,小等级的岷江柏占主体,中大等级均有分布,岷江柏种群有可能趋于正常。重度干扰下,以低等级为主,等级越高所占的比例越小。在过度干扰下,没有较大等级的大树。在轻度和中度干扰条件下,岷江柏林的年龄、树高、胸径或地径的结构较合理,种群能自然更新。在重度和过度干扰条件下,种群结构合理性和稳定性较差,几乎不能完成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6.
人为干扰对额济纳胡杨林群落组成及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道强大的生态防线。但由于水资源匮乏和人为干扰影响,绿洲中胡杨林已严重退化。我们认为人为干扰会对胡杨群落的组成和更新造成影响。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从人为干扰角度对额济纳不同地区胡杨群落进行了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会影响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和根孽幼苗生长情况;林下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旅游干扰影响,并与总干扰强度的关系遵循"中度干扰假说";根孽幼苗生长情况与放牧干扰呈负相关,当根孽幼苗数多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外界干扰对其生长状况的影响;适度的人为干扰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但要保证胡杨林的繁殖更新,需要以消除放牧干扰影响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概述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热点地区的分析,为我们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优先等级提供了依据;由于人类的剧烈干扰,现在地球上有许多物种和生态系统都处于濒危的境地,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为严重;热点地区虽然在地球上所占的面积很小,但却拥有大量的物种,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应特别引起我们注意;每个物种灭绝的难易程度不同,稀有种和长寿命种特别易于灭绝,而关键种一旦受到威胁,依赖于其生存的许多物种也会有灭绝的危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方面,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来源于奠基者效应、统计瓶颈效应、遗传漂变和近亲交配4种因素。物种的概念影响到对物种的保护,物种保护应包括物种内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种群的动态调节机制和源—汇种群动态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种群生存力分析是了解物种濒危机制的崭新手段。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和自然干扰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人为的生境破碎与自然景观的异质性不同,生境破碎会造成边缘效应和拥挤效应等一系列的生物学后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人为干扰(采集)对闽楠(Phoebe bournei)群落优势种群利用资源和占据生态空间能力的影响,以广西富川县闽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研究人为干扰对闽楠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下,闽楠在乔木层中的生态位宽度明显提高,在灌木层中大幅降低;乔木层优势种木荷(Schima superba)的生态位宽度受人为干扰影响不大,生态位重叠在干扰下变大,其生态位重叠值在蚌贝村委(BB)和白面寨(BMZ)2个群落中均为最大,远高于其他树种。综合分析表明,群落各层次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对人为干扰的响应存在差异。乔木层优势种群的物种组成受干扰影响最大。人为干扰降低了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提高了草本层的生态位宽度;其对生态位重叠的影响则表现出与生态位宽度不同的变化趋势,人为干扰导致乔木层优势种群的种间竞争强度变大,不利于群落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火灾后南瓮河草本沼泽湿地自然恢复5年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天然湿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火干扰湿地和天然湿地在物种丰富度上有差异,物种丰富度为13种和19种;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同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正相关,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现负相关;β多样性分析可知Sorensen指数为0.81,Jaccard指数为0.68;火干扰湿地和天然湿地的物种群落相似性较高,火干扰后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正向天然湿地演化。  相似文献   

10.
闽江口琅岐岛风景区朴树种群天然更新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的天然更新影响着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动态变化,是种群得以增殖、扩散、延续和维持群落稳定的一个重要生态过程;植物天然更新受环境条件、干扰(自然和人为),以及更新树种的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特性及其与周围树种之间的关系等影响.植物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繁殖对策可以反映植物对干扰的适应能力和生殖潜能,有助于理解植物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干扰因素及其资源环境、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的适应意义(Bond et al.,2003);科学地认识一种植物的天然更新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合理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进行自然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生境适宜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铭昌  刘高焕 《林业研究》2008,19(2):141-147
生境丧失及破碎化是引起物种濒危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生成保护区丹顶鹤有无人为干扰下生境适宜性图,并选取一系列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1992(2006年内保护区内丹顶鹤生境适宜性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由于缺乏淡水来源,无论有无人为干扰,1999年丹顶鹤生境适宜性最差,适宜生境面积大量丧失,生境破碎化严重.14年来,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不断加大,以道路干扰最为显著.人为干扰促使丹顶鹤生境质量下降,生境适宜性变得更差,并导致2006年生境适宜性劣于1992年.驱动保护区内丹顶鹤生境适宜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及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种子库是指地表植被种子成熟后落在土壤中并未萌发, 但仍具有活性的休眠种子的总量。在不同植被类型中, 土壤种子库具有不同的种子密度大小和不同的垂直与水平结构, 并随季节与年份产生变化, 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结构和演替有着密切关系。除了气候、地表环境与林龄等非生物因素, 火灾、外来种入侵等各种天然与人为的干扰因子等对土壤种子库也产生一定影响。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土壤种子库的年际变化、持久性种子库、稀有物种保护与全球变化对其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天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多样性是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反映了群落的本质结构特征。开展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我国天然林保护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天然林不同林分类型及层次结构、不同生境、不同演替阶段、林窗和人为干扰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并提出了保护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云南陆良彩色沙林国家沙漠公园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彩色沙林景观在全世界的独特性以及其南方亚热带高原半湿润地区侵蚀型固定沙地的地质特殊性。针对国家沙漠公园范围内存在的自然退化、人为干扰及规划缺失等现实生态问题,结合沙漠公园生态旅游景观的建设需求,提出在不同地块上分别实施沙地保育、植被保护与重建以及核心景观自然风貌修复还原等措施,以期将沙漠公园打造成为绿海环抱中的一片彩色沙林地质地貌奇观。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不断地被开发利用;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影响,造成了许多物种资源面临灭绝的威胁。从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自然保护运动已蓬勃兴起,迅速发展,并产生了多种形式的保护组织(如物种保护委员会、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野生动物基金会等),各种国家公园、自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安庆大枫220 kV输变电工程对安庆大龙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及生态影响评价为例,系统调查了评价区内景观及生态现状,评价了该建设工程对区域景观和生态造成的影响。主要从建设项目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物种、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安全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该建设工程对大龙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及生态总体影响较小,并针对项目建设提出了减缓影响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供水工程建设为例,系统调查分析评价供水工程建设对保护区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程度。具体从供水工程建设对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物种/种群、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安全、社会因素6个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因工程建设涉及的区域小,不会对影响评价区的景观美学价值造成影响,不会造成天然生物群落的分割和破碎化,不会造成特有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灭失或大量减少,对其栖息地环境的影响不显著,不会造成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大面积破坏,造成其他外来物种及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较小,在施工期会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社区群众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拟建供水工程项目对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为"较小影响"。提出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建立澜沧江流域储水量变化监测站点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风景区森林景观土壤物理性质异质性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Formanet al.,1986)。它直接影响着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以及资源、物种在景观中的分配与传播。对景观整体功能及生态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Turneret al.,1987;1991),因此它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核心之一。景观异质性不仅与干扰(自然的和人为的)、生物群落定居和内源演替等方面有关,亦受景观内空间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地质地貌过程的影响(Forman,1990;伍业钢等,1992)。土壤异质性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也是造成景观异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异质性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景…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四川省道孚林区1∶100000地形图及2003年夏季时相的ETM卫星遥感照片,结合野外森林经理调查资料进行景观制图,并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图层叠加分析,研究川西典型林区内不同景观组分随地形变化呈现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在较大尺度上,地形因素是本区景观分异的首要因素;②研究区森林植被景观类型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③区域人为景观类型主要以农耕地形式出现,受居住方式的影响有明显的规律性;④森林景观组分集中分布在林区高程3 600 m~4 800 m、坡度25°~40°的人工生态恢复困难地区,应结合近年来天然森保护工程,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更新,严格保护现有森林景观类型,尽量减少负面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竹类作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保护与研究大熊猫主食竹已经成为大熊猫保护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加剧,导致构成其栖息地的主食竹生长更新不仅受区域地理条件、动物采食和地震与火灾等自然因素影响,也受砍竹、采笋和放牧等人为干扰的影响。文章综述了近30年来(1990—2020年)国内外关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对大熊猫主食竹的影响,以期为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研究、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