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开远、建水等半干旱暖热地区的新植被类型属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和细叶云南松林 ,并对其下的二个群落 :毛叶青冈、红木荷群落及细叶云南松、红木荷群落进行了初步报导。  相似文献   

2.
云南黄家河流域天然森林植被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黄家河流域的天然林面积为1 854.93 hm2,占该流域总面积的66.18%。依据2001~2003年10~12月共4次调查所获的样地资料和野外记录,按《云南植被》(1987)的植被分类原则,将黄家河流域的天然森林植被分为3个植被型,4个植被亚型和6个群系。其天然森林具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高度从低到高,形成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滇石栎林-黄毛青冈林-元江栲林)、暖温性针叶林(云南松林)、落叶阔叶林(圆叶杨林)(海拔高度为1 570~2 7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多变石栎林)(海拔高度为2 650~3 320 m)的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系列。其中以暖性针叶林的面积最大,占黄家河流域天然林总面积的60.50%,而常绿阔叶林占36.69%,落叶阔叶林占2.81%。并对这些森林植被类型的基本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连南板洞自然保护区主要有3个植被类型组、4个植被类型、12个群系和13个群丛。群落以常绿树种为主,垂直结构较为明显。海拔700m以下的丘陵低山为低山常绿阔叶林(部分为马尾松林、杉木林),650~1050m为山地常绿阔叶林(镶嵌有落叶阔叶林),1050~1450m为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在1000m以上的山顶及裸露山脊即为灌丛草坡。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海拔高度2 300~2 540 m较原始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植物区系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其2 500 m2的样地调查统计资料表明,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种子植物有44科、93属、149种,蕨类植物有7科、9属、13种。其群落的5个层次组成显明。群落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最多,有24属;其次为热带亚洲及其变型的属,有15属。热带性质的属(51属)多于温带性质的属(32属),无中国特有属,显示该保护区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在属的水平上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国特有种多达76种,包括保护区特有的2个种,与云南共有的28种,与中国其他地区共有的46种,其中与西南片共有27种,表明本保护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构成种类主要起源于云南和我国西南地区。其群落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国—喜马拉雅成分(32种)和热带亚洲成分(30种),显示与喜马拉雅地区和热带亚洲地区的区系渊源。群落中温带性质的种(113种)比热带性质的种(35种)多,说明在本区山地条件下,在该群落中形成和迁入了大量温带的种类。以此认为,相对干燥的山地气候,是本区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能够分布到海拔高度2 540 m,明显高于高黎贡山和无量山的原因。此外,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的种类明显少于无量山的相同林分(177种),这或许也与两地区降雨量的差异有关。同样的由硬斗石栎、木果石栎等优势物种组成的林分,在高黎贡山和无量山属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而在本保护区则属于半湿性常绿阔叶林。说明具有类似优势成分的森林群落,可以划分到不同的高等级植被类型(如植被亚型)中,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生态特征,而不完全取决于它们的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87个样地的调查研究表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物群落有:栲林、木荷林、亮叶水青冈林、石栎林、华榛林、鹅掌楸林、桦木林、枫香林、华南五针松林、润楠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闽楠林、云山白兰林、三尖杉林、龙胜杜鹃林、映山红灌丛、竹林、马兰灌草丛等。植物群落景观具有明显的垂直性分布:海拔1 20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 200~1 400 m之间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包括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 400~1 700 m之间为山顶矮林;海拔1 700 m以上为中山灌丛、草丛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呈正相关,各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6.
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珍稀濒危动、植物为主的森林生态类型的保护区。介绍了保护区植物区系及特点、植被分布规律、7个植被类型及珍稀濒危植物。  相似文献   

7.
乳源县五指山林区按垂直分布,其林木复合群落有4种类型:1.常绿阔叶林复合群落;2.常绿阔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木本群落;3.针阔叶混交林木本群落;4.常绿落叶阔叶矮林复合群落。本文对每种类型的海拔高度、林地土壤和主要树种等分别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对生长于海拔高度1480~3350 m及相应的7个类型12个群系植被类型的98株云南红豆杉样木枝叶的紫杉烷含量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其结果表明,生长在不同海拔高度及相应植被群系中的云南红豆杉其林木枝叶紫杉烷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方差分析表明,云南红豆杉所处的植被群系与其林木枝叶紫杉烷含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含量最高的为生长于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倒卵叶石栎林、木果石栎林中的云南红豆杉种群,其含量为最低者生长于冷杉林中的云南红豆杉种群的5.2倍。相关分析结果还表明,云南红豆杉所分布的海拔高度与其林木枝叶紫杉烷的含量高低具高度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851,在样木分布的最高海拔组与最低海拔组间其含量比为1:6.71。据此,以讨论的方式,表明利用云南红豆杉林木枝叶紫杉烷含量的分异性规律,可从"高含群系"、"回归预测值高含量奇点"、"单株最高值分布"等3条途径,将其应用于云南红豆杉的优良种源及高含优树选择。  相似文献   

9.
滇中地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其垂直带上重要的植被类型。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其主要群落类型及破坏后的森林群落类型进行植物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认为,元江栲林和高山栲林是该区域顶级群落,破坏后产生的次生群落类型主要为云南松林、旱冬瓜林、华山松林。对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完整性、群落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当前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
神仙居景区景观林改造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神仙居景区森林植被现状的调查,结合景区旅游观光的需要,模拟仙居县俞坑自然保护区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树种组成、生活型组成类型进行景观林改造。采用渐伐针叶树、保留阔叶乔木树种、培育阔叶乔木树种萌蘖丛、保留有益灌木、林下补植和林间空地栽植常绿阔叶树、块状清理植被、块状整地造林、次生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间伐抚育等营林技术措施,使原生植被得到有效的保存,促进植被演替过程,构建物种丰富、群落稳定、地域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1.
对厦门市山地植被的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山地植物群落在外观主要表现为常绿阔叶林相,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其植被以台湾相思群落为主;在乔灌木树种组成上,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台湾相思、朴树、马尾松、土蜜树和榕树等,灌木层优势种主要有豺皮樟、大青、牡荆、桃金娘、黄栀子、盐肤木等,同时,也分析了厦门市山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状态下,广西猫儿山的天然阔叶林在海拔1300~1500m的范围物种多样性指数发生了变化;分别不同海拔梯度对处于原生状态的天然阔叶林取样进行物种多样性和性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物种在1300~1500m范围的间断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个结果与以往对猫儿山植被垂直分布的划分基本一致,在广西猫儿山,海拔1300m是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野外调查法对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北、西3坡向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优势种和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拔1 840 m处,乔木层的优势种都是常绿阔叶树种,其他海拔区域乔木层的优势种未呈现规律性;西坡不同海拔高度乔木层的优势种都属于常绿阔叶树种,而其他坡向未呈现规律性;北坡840 m和西坡840 m处的灌木层优势种都为乔木幼树,分别是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e)幼树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树;海拔1 840 m处,各坡向草本层以阴生的植物为优势种。②西坡1 340 m和北坡1 840 m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受到严重干扰的山顶和南坡1 840 m处物种多样性最低而北坡1 340 m和南坡1 340 m处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仍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③植物群落内各层的物种丰富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  相似文献   

14.
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澜沧江中游临沧市境内。该区域植被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分布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忽视了澜沧江两岸低海拔区域植被的研究。文章以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沿江两岸低海拔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分析该区域植被类型及其物种组成,以期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在沿江两岸海拔750~1400 m区域,共计发现7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8个群系及8个群落类型。除季风常绿阔叶林外,其他7个植被亚型均为本次调查新发现,其中热带季雨林与暖热性针叶林是研究区域主要的植被类型,而暖热性针叶林与季风常绿阔叶林则受破坏较大,分别产生暖热性稀树灌木草丛和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而干热灌丛则小面积分布。并根据澜沧江周期性枯水期出现的狗牙根群落,新提出河流消落带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5.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垂直带蚂蚁群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北段、中北段、中南段、南段垂直带蚂蚁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垂直带上蚂蚁群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随海拔升蚂蚁群落优势种数目普遍递减,优势种所占比例递增,物种数目和个体密度递减,随海拔升高,优势度指数普遍递增,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递减,同时观察到了一些例外,在北段云南松林出现的优势度指数偏高,优势种数目、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偏低例外与植被为纯度林有关,而该处物种数目和个体密度偏高例外与边缘效应有关,中南段季风常绿阔叶林出现的优势度指数偏高,优势种数目、个体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与植被片断化有关,中北段和中南段山体上部出现的优势种所占比例和优势度指数偏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偏高情况与植被保持原始林状态有关,在保护区东坡4个地段垂直带上,蚂蚁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几乎均在0-0.25之间,处于极不相似水平,只有中北段东坡旱冬瓜林与季风常绿阔叶林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达到0.25-0.50范围,即中等不相似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滇中高原磨盘山典型森林凋落物在不同分解阶段的化学计量特征,揭示滇中高原森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的质量特征,为更好地促进滇中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分解进程和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高原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林、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林、常绿阔叶林5种林地为试验区,人为地将自然状态下的森林凋落物分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用以模拟凋落物的不同分解阶段,对不同分解层凋落物的碳氮磷(C、N、P)含量、化学计量比及元素释放率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凋落物分解程度的加剧,5种森林凋落物的C含量不断减少,P、N含量大体呈增加趋势,其中云南松林及华山松林的N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常绿阔叶林P含量为先减少后增加,且C、N、P含量在同一分解层中不同森林之间差异显著;2)5种森林凋落物的C∶N、C∶P随着凋落物分解程度的不断降低,云南松林的二者比值最高,N∶P在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高山栎林中先降低后升高,在滇油杉林中逐渐降低,且滇中高原森林凋落物C∶P和N∶P均显著小于全球平均水平;3)森林凋落物中C、N、P的总释放率均为滇油杉林>华山松林>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前期元素释放效率快,后期减弱,华山松林和云南松林则相反,滇中磨盘山5种森林凋落物的化学元素易富集难释放。【结论】根据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表明,森林种间差异及不同的分解阶段会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比及其释放效率。  相似文献   

17.
广西百色细叶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样地调查及标准木法,对广西国有雅长林场细叶云南松天然林中林(23年)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3年生细叶云南松天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140.06 t/hm^2。(2)各层次的生物量分布为,乔木层127.75 t/hm^2,占总生物量91.21%,其中细叶云南松生物量124.01 t/hm^2,占总生物量88.54%;灌木层5.21 t/hm^2,占3.72%;草本层2.56 t/hm^2,占1.83%;枯枝落叶层4.54 t/hm^2,占3.24%。(3)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布为,干材生物量57.61 t/hm^2(46.46%),皮9.97 t/hm^2(8.04%),枝23.25 t/hm^2(18.75%),叶9.26 t/hm^2(7.47%),根23.92 t/hm^2(19.18%)。  相似文献   

18.
植物群落调查是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文章运用植被社会学和计算重要值的方法,通过对九峰等九个地域的森林植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目前森林植被较为丰富,主要分为9个植物群落,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同时选出部分种类,为引种驯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野外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优势种、外貌与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参考《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将珠海市自然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9个群系,40个群落。其中植被型主要包括:A. 亚热带针叶林;B. 常绿阔叶林;C. 常绿灌丛;D. 灌草丛;E. 草丛;F. 砂生草丛;G. 砂生灌丛;H. 沼生草丛。人工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即林地、林果园、农作物园地和城市绿地。同时,对主要群落的外貌和组成特点进行了描述,如:马尾松群落、布渣叶群落、大叶相思群落、大头茶群落、猪笼草群落、红树林植物群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