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4年,我所在26号小班设置了五个雷林1号桉不同密度的造林试验。试验面积6.45亩。其他条件相同,唯初植密度不同。初植密度分别为:①3×6尺,每亩333株;②4×6尺,每亩250株;③6×6尺,每亩167株;④8×6尺,每亩125株;⑤10×6尺,每亩  相似文献   

2.
檫树人工造林的历史虽较短,但实践证明,即使在自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区,其效果也是好的。例如,安乡县黄山头林场丘陵山地上的13年生檫树(初植每亩74株,现在每亩保存57株),平均胸径15.6厘米,平均树高14.2米,每亩立木蓄积7.08立方米。我所低丘红壤上13年生的檫树(初植每亩107株,造林后4年起陆续间伐,现在每亩保存66株),平均胸径13.9厘米,平均树高12米,每亩立木蓄积6.39立方米。上述檫林的造林整地及抚育管理均属一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是原产北美洲东南部的一种优良国外松。象山县林场最早于1973年1月引种,现每亩蓄积达11.2M~3,平均每亩年蓄积增加0.93M~3。其中据观察,6年后每亩年蓄积增加1M~3以上,10年后每亩年蓄积增加量达1.8M~3。 根据林场湿地松引种12年投资及目前产  相似文献   

4.
在我省楠竹生产中,采伐年龄和采伐量的确定,除了沿袭“存三去四不留七”的经验外,还依据密度决定:每亩130株以下,停止采伐;每亩130~150株,适当采伐;每亩160株以上的,每年采伐十株左右.由于我省楠竹林,一般每亩每度生长新竹30株左右,如只留Ⅱ度以下竹,密度过低;如按每亩200株左右经营,则需保留V度以上老竹.在长宁县万岭林区调查证明,每亩160~200株的林分,V岭以上老竹占30~40%.因此,目前对采伐年龄与密度的关  相似文献   

5.
檫木人工造林历史较短,但实践证明,即使是在自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区,檫木人工造林效果也是好的。例如,安乡县黄山头林场丘陵山地上的13年生檫木(每亩初植74株,现在每亩保存57株),平均胸径15.6厘米,平均树高14.2米,每亩立木蓄积7.08立方米。省林科所低丘红壤上13年生的檫木(每亩初植107株,造林后四年起陆续间伐,现在每亩保存66株),平均胸径13.9厘米、平均树高12米,每亩立木蓄积6.39立方米。这二块檫林整地质量及抚育管理都属一般,而单位面积上的  相似文献   

6.
水杉栽植的密度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在江都平原河坎深厚土壤和绿肥埋青管理条件下,水杉初植密度每亩444株(1×1.5米)和222株(1.6×2米)的林分,3—4年即可郁闭成林。及时将林分密度调整为每亩111株和56株,8.5年生时,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比每亩222株的林分大37.7—60%和36.2—61.7%;9.5年生时,每亩42株密度的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比每亩83株的林分大13%和60.1%。据此,认为每亩111株是水杉初植较适宜的密度。  相似文献   

7.
1、兴安落叶松:是大兴安岭林区及岭南次生林区的主要乡土树种。在土层深厚的湿润区或半湿润区,初植密度保持在每亩300株左右的情况下,林龄18年,每亩年均生长量可达0.62立方米,每株年均生长量可达0.0035立方米。在土层瘠薄的山腹中部,林龄21年,每亩年生长量还达不到0.3立方米。 2、华北落叶松:从岭南到阴山山地,黄土高原都有分布,在土层深厚的半干旱区,每亩保持150—250株的情况下,林龄15~18年,每亩年均生长量可达0.2  相似文献   

8.
贵州发展林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金不足。“七五”期间全省计划造林2250万亩。其中:飞播造林(包括人工直播)650万亩,每亩按3元计算,共需资金2000万元;营造速生丰产用材基地林400万亩,每亩按30元—40元计算,需要投资15000万元;经济林基地600万亩,每亩平均投资20元,需资金12000万元;防护林和薪炭林600万亩,每亩平均投资16元,共需资金9600万元;封山育林300万亩,每亩按5元计算,需要资金1500万元。贵州“七五”0  相似文献   

9.
毛竹实生幼林配合施用四种肥料的定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关于四种肥料用于毛竹幼林生长试验的报导。该试验进行了三年,试验结果证明施肥区的竹子产量与不施肥区相比明显增加。四种肥料对于新竹鲜重的影响次序为:菜饼(每亩454.27公斤)>二氧化硅(每亩301.13公斤)>尿素(每亩272.01公斤)>磷酸二氢钾(每亩227.28公斤),显然,菜饼和二氧化硅优于其他两种肥料。上述四种肥料每亩的最佳配方是,菜饼150公斤,二氧化硅1公斤,尿素12.5公斤,磷酸二氢钾2.5公斤。使用这个配方毛竹产量会逐年增加,其中以第三年增加最为迅速。  相似文献   

10.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我省十个重点林区县之一。这里属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林木生长快。据专家考察鉴定,杉木每亩年平均生长量为0.7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二十年至三十年为一轮伐期,比东北林区短一半多时间。成熟林每亩平均蓄积量达9.7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据国营拉揽林场调查,二十年人工林每亩蓄积量达到20立方米以上,最高的29.6立方米,每亩年生长量为1.1立方米,径生长1.17公分,高生长1.1米,超过国家要求每亩速生年产指标,是杉木速生丰产的宝地。  相似文献   

11.
化学农药粉剂防治黄脊竹蝗跳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农药粉剂防治黄脊竹蝗1—2龄跳蝻时,2‰溴氰菊酯粉剂每亩用量分别为2.0kg、3.0kg;3%林丹粉每亩用药量分别为1.0kg、2.0kg;混合剂型每亩用药量分别为2.0kg、3.0kg。在相同剂量条件下,以3%林丹粉的药效期最长。  相似文献   

12.
经三年来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衰败刚竹林施用尿素(每亩20公斤)、磷肥(每亩65公斤)和硅肥(每亩100公斤)对其出笋成竹的影响是显著的.总的趋势是施尿素的效果好于硅肥,硅肥好于磷肥,磷肥好于对照.  相似文献   

13.
湿地松、火炬松母树林和杉木种子园喷施MG粉后,座果率提高一倍以上;每亩增产种子0,2—0.4kg;每亩增收入18—27元。  相似文献   

14.
1 硫酸铵含氮20—21%,为酸性肥料,多用作追肥。每亩每次用量7.5公斤左右。 2 硝酸铵含氮33—35%,为中性肥料,多用作追肥。每亩每次用量5公斤左右。 3 尿素含氮45—48%,为中性肥料。可以混拌在厩肥、堆肥中作基肥,每亩用2.5—5公斤。也可作追肥,每亩每次用量2.5公斤左右。 4 过磷酸钙含磷16—20%。可作基肥、种肥,也可作追肥。这种肥料最好施用颗粒肥,或混入厩肥、堆肥施用,或根外追  相似文献   

15.
关于提高杉木材生产力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杉木林生产力 的现状和生产潜力 杉木林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世界针叶树中名列前茅。许多报导,20~30年生的杉木林,年平均生长量每亩可达1.5~2M~3以上,每亩蓄积30~70M~3。一些自然条件及经营条件都比较好的地方,如福建建瓯和贵州黎平,全县杉木林平均每亩6.0~8.0M~3,成熟  相似文献   

16.
金禾 《技术与市场》2007,(11):28-28
食用花卉因其营养丰富,无污染,更兼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福建省科研部门于2000年开始从事食用花卉的专题研究,其中种植鸡肉花每亩产鲜花1500公斤,每亩纯收入超万元.  相似文献   

17.
团状造林法     
团状造林,是一种新的造林配置法。据日本研究,团状造林可大大提高林木的生长量。杨树团状造林,十年内,每亩年平均生长量可达四立方米(是我省森林每亩年平均生长量的二十几倍),是传统的杨树造林法(株行距五乘五米)每亩年均生长量一点六立方米的两倍半。花旗松团状造林,十八年内,每亩年平均生长量一点九立方米,是传统造林法(株行距一点五乘一点五米或三乘三米)的两倍左右。我省的情况也表明,桉树萌芽更新,每桩保留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区自1969年引种以湿地松、火炬松为主的美国南方松以来,造林面积已达25000余亩。引种时间不长,而造林面积增加很快。目前生长较好的,11年生湿地松每亩蓄积可达8.3立方米,平均每亩材积生长量0.75立方米;而生长最差的10年生单株材积仅0.019立方米,每亩蓄积0.85立方米,平均材积年生长量仅0.85立方米。好坏之差有天壤之别。产生这  相似文献   

19.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下,我县从1966年开始进行飞播造林。六年来,飞播造林172.8万亩。去年上半年普查了1966年至1970年飞播的109.1万亩林地,保存率达63%,较好的播区平均每亩有苗500株以上,一般播区平均每亩有苗260株左右。飞播造林是加速绿化荒山的好办法,既节省劳力,又能降低造林成本。从测量设计到播种作业每亩只用0.02工,成本0.6元(包括种子、人工、飞行费);而同树种人工造林则每亩需1.3工,成本1.2元。  相似文献   

20.
飞机播种造林是用飞机装载具有天然下种更新能力的云南松、思茅松、旱冬瓜、车桑子、台湾相思、木荷等种子,按照事先搞好的规划设计,在播区上空来回进行撒播的一种大面积、粗放的造成林方法。其投资费用种子费和飞行费、地面作业施工和管护费等各占50%左右。六十至七十年代每亩造林成本1.5—2元,八十年代每亩成本2—3元。按成苗面积计,每亩投资8—5元,按成林面积计,每亩投资5—10元,与人工造林投资相比其成本低得多。我省的飞机播种造林开始于六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