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减贫是当前我国的扶贫热点,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中西部地区的绝对贫困,忽视了东部贫困地区的相对贫困,并且实证定量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梳理绿色减贫的动力机制、作用机制、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建立绿色减贫指标体系,以福建省宁德市作为典型样本,对其扶贫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发现近十年宁德市绿色减贫取得巨大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并结合宁德市实际情况提出绿色减贫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扶贫减贫是我国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又是我国农村扶贫减贫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文章主要针对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扶贫减贫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依托地区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型企业、探索高效创新性扶贫减贫开发体制、多举措推动扶贫产业快速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2020年,根据我国2010年标准定义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但相对贫困仍然会长期存在。下一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可持续性减贫,缓解相对贫困。生态补偿脱贫是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可持续减贫大背景下,生态补偿减贫是有效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和路径。本文基于生态补偿视角,对生态补偿缓解相对贫困的作用和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生态补偿战略和政策,以期实现贫困地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直接影响农村人居生活条件,甚至关联着我国扶贫工作成果,故而推进农村扶贫项目具备现实意义。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并围绕我国贫困地区减贫效应的具体体现,提出创新路径,继而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精准扶贫到解决相对贫困是我国减贫事业前后两个阶段,需要平稳过渡和有序衔接,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风险。针对解决相对贫困的现实需要,应选择性延续精准扶贫时期凸显的政治制度优势以及形成的精准理念、建档立卡对象、有效减贫增收政策和全社会参与的格局。结合新时期减贫背景,树立更为全面的扶贫理念、实现扶贫对象的扩容发展、促进扶贫主体的协同治理、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扶贫格局、丰富和完善减贫政策体系,实现从精准扶贫到解决相对贫困的融合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省际边缘区"边缘-贫困"的经济特性使其整个精准扶贫战略的难点区域,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攻坚难度大。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的收入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应更为关注。绿色发展理念为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对河南省南阳市的分析发现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中存在识别困难、区域竞争、认识不够、产业缺乏以及资金匮乏等问题,提出要提高生态扶贫参与意识,绿色扶贫环境构建;实现区域的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区域减贫;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牢记坚守生态底线,避免陷入"资源枯竭型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反贫困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脱贫后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绿色发展背景,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将绿色发展背景下的扶贫开发分解为绿色减贫压力、绿色减贫状态和绿色减贫响应3个部门,选取27个指标构建绿色发展背景下扶贫开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对西南地区贵州、云南、四川和重庆4个省市2010—2018年的绿色减贫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8年西南地区4个省市的绿色减贫压力正在减缓,减贫状态和减贫响应良好,绿色减贫绩效明显上升,其中贵州省的绿色扶贫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千百年来,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国家统计局2019年8月12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我国通过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和大规模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相似文献   

9.
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从制度层面深刻揭示贫困根源,并基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列宁、斯大林开启社会主义制度下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几代领导集体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扶贫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并逐渐形成精准扶贫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注重增强扶贫对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期实现扶贫工作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20年将是我国扶贫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按照既定规划,我国将消除绝对贫困,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但贫困作为世界性难题,全面小康后仍然将长期存在,必须深入思考设计新型减贫体系,做好新旧政策体系衔接,推动实现减贫防贫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瓶颈,旅游业在消除贫困方面较之其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边远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方面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可以利用这种比较优势来消除贫困。在当前旅游扶贫的实践中,四川省汶川县的S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作用,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坚持政府主导、人才建设、创意驱动、可持续发展、扩大宣传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后扶贫时代的扶贫工作,就是精准扶贫工作结束以后需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在治理相对贫困问题的过程中,要侧重解决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相对贫困标准的界定问题以及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减贫工作常态化工作机制建设问题。应从转变思路以防为主、建立长效监督预警机制、建立分级预警监测机制、强化综合社会保障、加强减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解决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向贫困宣战""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科学扶贫、精准扶贫。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存在  相似文献   

14.
新疆“八七”扶贫攻坚期间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扶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容回避的矛盾日渐突出。针对新疆贫困区域性,单一性,民族性等特征,制定切合实际的扶贫开发战略重点,目标,指导思想及原则,安排并落实战略举措,对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农村贫困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增长是贫困率下降的主要推动力。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减贫的速度和效果出现明显递减的趋势,扶贫成本大幅度上升,贫困存在形式出现了明显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本文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组织农业生产;加快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多元化扶贫机制,积极推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扶贫;把贫困地区妇女的扶贫作为重点;积极采用和推广新型的扶贫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与措施,以此达到消除贫困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减少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在十八大以来的扶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深邃、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我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正在指导着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又为全球减贫做出了中国贡献,还为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的贫困人口不断的减少,但是还存在着很难脱贫和复杂的现象。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农户在合作社中的股权是很少的,为了改善贫困农户的生活,需要建立一个完备、客观、精准的制度,提高农村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的扶贫的合作关系。一、扶贫的重要性扶贫政策需要不断的推动,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扶贫工作也在不断变化。农户是国家扶贫的主体,很多农户还没有  相似文献   

18.
冯丹萌  陈伟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202-206,212
论述了绿色减贫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理论创新,介绍了"两山理论"的内涵,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绿色减贫的实践创新,包括生态补偿扶贫、新型能源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绿色农业扶贫、旅游扶贫、文化产业扶贫。提出了我国绿色减贫实践的启示与建议:聚焦转型发展、理念引导、脱贫奔康和公共服务,重点强化绿色性、文化性、包容性和内生性。  相似文献   

19.
李小娟 《吉林农业》2011,(11):35-35
减少和消除贫困,是我国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我国的扶贫方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目前,对农村扶贫问题进行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加快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贫困与反贫困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课题。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精准扶贫理论、组织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深入剖析了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面临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统筹、精准识别、稳定脱贫问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等实践困境,提出了解决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是建立扶贫产业收益分享机制、构建精准扶贫大数据与救助机制、统筹扶贫规划与稳妥推进脱贫攻坚,以实现高原藏区稳定脱贫。川西北高原藏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进脱贫攻坚进程,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