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川西平原经济圈土地利用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成都、绵阳、德阳、乐山几个地区有关反映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效果、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了四川省川西平原经济圈的土地利用水平。结果表明 :4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就土地利用的整体水平而言 ,成都最高 ,其次为德阳 ,绵阳和乐山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年~2009年酒泉市第2次土地详细调查数据,采用地理数学模型与方法,对酒泉市及市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土地利用时间序列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类型3个方面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分析上,酒泉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大的是未利用土地,减少量最大的是牧草地;在空间变化分析上,酒泉市未利用土地的分布很平均,水利用地分布不均匀,但总体上相对合理,牧草地、林地和交通用地分布很不均衡,耕地、居民地和园地分布极不均衡;在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类型上,除肃州区外,中部绿洲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都在中、低一级,其中玉门市、金塔县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2 4,0.224 2,敦煌市和瓜州县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54 4、0。071 2,属低中多样性,且与其他县区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3.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提取珠江口龙穴岛、横门岛、威远岛、淇澳岛、横琴岛和高栏岛6个有居民海岛的1990和2008年土地利用专题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和相对变化率等指标进行定量描述,进而从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分析了各海岛土地利用的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格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0~2008年,6个海岛的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都在增加,而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则有增有减。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表现出空间差异性,横门岛整体土地利用变化明显高于其他海岛,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强度和相对变化率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6~2004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资料,采用计量地理模型,对酒泉市及市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酒泉市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依次递减,集中度则恰好相反;[2]各县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均具有不均衡性,在空间尺度上,园地分布最不均衡,未利用地分布相对均衡;在时间尺度上,园地、林地、牧草地和交通用地的分布趋向均匀,其余土地利用类型趋向分散;[3]近8年来土地利用总体程度下降,信息熵减少,土地利用趋于有序性.  相似文献   

5.
叶刚  王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716-8720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突变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辽宁省14个市2003~2011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辽宁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上升的,但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表现为以沈阳、盘锦、大连为中轴线向东西两侧降低,且东部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②从经济区域规划来看,沿海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已进入一般集约利用阶段,其次为沈阳经济区处于粗放利用水平,最差的为辽西北地区,一直处于高度粗放利用水平;③运用基尼系数判断辽宁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距变化,结果显示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距整体上减小,但分布曲线呈"U"型,从2009年开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5~2000年土地利用统计、社会经济资料,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变化三个方面,对重庆市经济较发达的北碚区、欠发达的万州区和经济落后的酉阳县3个不同经济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不同经济区的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率)、变化程度、变化方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较发达、人均GDP高、人口密度较大的北碚区比经济欠发达的万州区和经济落后的酉阳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快,利用程度广,土地破碎化程度深,受人类干扰强度大;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管理机制以及社会行为因素是不同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同经济区驱力因子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根据抚仙湖地区2009—2014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6年来,抚仙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缓,但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研究为抚仙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借鉴生态安全研究思路,构建了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对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其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等级。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地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安全平均值为0.685 5,碳排放安全最高的是张家界市(0.771 7),最低的是娄底市(0.533 3);从安全等级上看,处于临界安全状态的是湘潭市(0.622 4)和娄底市(0.533 3),其余各市均处于亚安全状态,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整体上并未表现出极其明显的空间差异;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压力-响应模型的拟合分析表明,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娄底市和吉首市等6个地级市为高压力高响应状态;郴州市、衡阳市、邵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益阳市、永州市和怀化市等8个地级市为低压力低响应状态。说明在新时期湖南省应充分考虑单位GDP能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人均生态用地面积等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湖南省各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具体特征,采取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碳排放优化方式进而推动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9.
分析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常熟市、奉贤区、江都市和阜南县为例,利用807份农户调查问卷,选取区域差异、农户家庭区位、户主基本状况、农户家庭特征、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稳定性等因素,采用二元Logit模型,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模型。结果表明:1)地区、户主年龄、土地经营面积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2)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经济发展水平递增,经济相对发达的奉贤区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阜南县的5.5倍;3)户主年龄增加会减小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年龄每增加1岁,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率减少3.1%;4)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农户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大而减小,经营面积每增加1 hm2,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率减少68.7%;5)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土地利用变化有一定影响,土地产权越不稳定,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0.
李春云  杨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088-11089,11107
基于太原市西山地区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分析了太原市西山地区土地资源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多样性方面,西山地区尖草坪区域的GM指数最大,达到了0.76,其次是晋源区域,GM指数达到了0.70,万柏林区域的GM指数最低,仅0.57;在土地结构集中度上,万柏林区的土地集中化程度高于西山地区的总体水平,晋源区和尖草坪区的土地集中化程度低于西山地区的总体水平;在土地结构数量组合上,整个西山地区土地利用齐全程度较高,集中化程度较低,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分为3种,从其所辖区域上看,尖草坪区域的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最多,土地利用程度较为齐全,万柏林区域和晋源区域的土地利用组合类型相对较少,土地利用的整体功能也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A major question in Mesozoic biogeography is how the land-based dinosaurian radiation responded to fragmentation of Pangaea. A rich fossil record has been uncovered on northern continents that spans the Cretaceous, when continental isolation reached its peak. In contrast, dinosaur remains on southern continents are scarce. The discovery of dinosaurian skeletons from Lower Cretaceous beds in the southern Sahara shows that several lineages of tetanuran theropods and broad-toothed sauropods had a cosmopolitan distribution across Pangaea before the onset of continental fragmentation. The distinct dinosaurian faunas of Africa, South America, and Asiamerica arose during the Cretaceous by differential survival of once widespread lineages on land masses that we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solated from one anoth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科学探明世界第二大洲——非洲的耕地资源禀赋、准确揭示2000—2010年耕地动态变化规律和过程,服务全球粮食安全。【方法】采用全球首套30 m空间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 的 2000年和 2010年耕地数据产品,在不同分析指标和空间尺度上分析10年间非洲耕地利用格局的总体变化、地理差异特征及其生态环境背景。【结果】2000—2010 年,非洲耕地总面积增加了1 540.63×104 hm2,变化率为 7.42%;5个区域10年间耕地面积变化率从大到小依次是:中非(10.42%)、东非(9.49%)、西非(7.55%)、北非(6.74%)和南部非洲(4.86%);耕地面积数量增加排在前10位的国家是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苏丹、肯尼亚、莫桑比克、乍得、阿尔及利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布基纳法索;耕地面积数量减少排在前10位的国家是科特迪瓦、马里、安哥拉、加纳、马拉维、突尼斯、布隆迪、卢旺达、刚果(金)和南非。2010年,非洲耕地复种指数为98.11%,10年间变化率为13.54%;2010年,5个区域的复种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西非(163.75%)、中非(148.01%)、东非(76.64%)、北非(75.20%)和南部非洲(57.56%)。耕地空间格局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在各经纬度带上以增加为主,以东半球和北半球面积增加较多;新增耕地主要由林地、草地和灌木地等植被类型开发利用转入,分别占转出总量的 15.19%、66.37%和 11.20%,减少耕地主要转成为林地、草地和灌木地,转出面积分别占转出总量的 21.15%、61.19%和11.78%,新增的耕地面积远大于减少的面积。从耕地变化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来看,耕地增减变化主要发生在年均温度为20—30℃区域和年均降水为600—1 200 mm的区域,以及500—1 000 m高原区间和坡度小于2°的平缓地带。【结论】2000—2010年,非洲耕地面积数量和空间变化剧烈,不同区域和国家的耕地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非洲耕地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特征,不仅可为分析全球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揭示其地域差异和时空波动规律提供重要基础参考,也可为耕地增减变化比较集中的区域的政策导向、土地产权制度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服务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3.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quantifying geosphere interac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yfe WS 《Science (New York, N.Y.)》1981,213(4503):105-110
Because of increasing population, human activity has become a dominant process modifying the continents and their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the new environmental stresses includes studies of interface processes on all scales. The present scientific effort is inadequate and is not providing the data necessary for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in critical areas, such as global energy production, land use,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沙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资料,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对长沙市的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2年间长沙市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后6年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前6年。  相似文献   

15.
大风子科的地理分布及其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属为单位,将大风子科84个属划分为27个分布亚型,隶属于11个分布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本科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大风子科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性质的且富于岛屿区系成分和与各地区联系广泛的类群;其现代分布中心在旧世界热带地区,特别是热带非洲。根据其地理分布分析,结合板块及大陆漂移学说理论,可推断大风子科起源于古南大陆,特别是热带非洲地区;其起源时间至少不迟于白垩纪末期或第三纪初期,这一点已得到了古植物学资料的证实。  相似文献   

16.
分析影响非洲小农收入的主要因素,非洲粮食作物种植状况,非洲农用土地状况及非洲农业政策状况,指出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to feed the growing population in Africa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Africa has 64% of the global arable land but produces less than 10% of its food locally due to its inherently low soil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Poor soil fertility and a lack of fertilizer use are the major constraints to increasing crop yields in Africa. On average only about 8.8 kg NPK fertilizer is applied per hectare by African smallholder farmers. There is therefore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through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ropping systems. The low crop yields in Africa are also partly due to limited farmer access to modern agronomic techniques, including improved crop varieties, a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absence of mechanisms for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to smallholder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s (STBs) model and investigated its us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n Africa. Some key lessons for sustainable crop intensification in Africa can be found from analysis of the STB model which is well established in China. These include (1) scientist-farmer engagement to develop adaptive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2) dissemination of technology by empowering smallholders, especially leading farmers, and (3) the development of an open platform for multiple resource involvement rather than relying on a single mechanism. This review evaluates the benefits of the STB model used in China for adoption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Africa, with a perspective on sustainable crop intensification on the contin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石河子垦区近年来土地动态变化,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土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方法,采用各类指数模型方法,研究石河子垦区近5 a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各地类的转移情况。【结果】石河子垦区近5 a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增减变化较大,耕地变化较快,园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呈增长趋势,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结论】影响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近几年降水增多的自然因素和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决策等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东营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海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38-16940
从土地投入产出的角度,兼顾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等因素,建立了由3个目标、6个子目标和13个指标构成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及理想值,对山东东营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合理,各个指标分值比较理想,符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