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花生缩垄增密,大垄三行,花生与玉米间作三个新的种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新的种植模式均比传统种植模式增产增效,缩垄增密种植模式每667m2花生产量为305.1 kg比对照增产39.15%,增效487.9元;大垄三行种植模式每667m2花生产量为293.95 kg比对照增产35.14%,增收415.7元;花生与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每667m2花生产量为224.75 kg比对照增产3.14%,玉米产量为244.8kg,增效435.7元。大面积应用也证明三种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等种植方式. 一、宽窄行技术模式是:把原65cm或70cm的两条小垄合成130cm或140cm的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玉米大行距(宽行行距)为90-100cm,窄行行距(即垄上小行距)35-40cm,形成宽窄行栽培.株距因选用品种等因素而定,种植密度较常规栽培亩增加300-400株.  相似文献   

3.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每公顷增产1500kg以上。膜床应做成脊高10cm左右的弓形小垄。种植单秆大穗型品种,应采用宽行40cm,窄行30cm,穴距20cm,每穴留苗2~3株的种植方式;种植矮秆耐密型品种,宜采用宽行50cm,窄行20cm,穴距15cm,每穴留苗3株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4.
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是改变传统70cm(或65cm)的垄宽为140cm(或130cm)的大垄,在垄上种植6行大豆的技术。该技术具有大豆封垄早,土壤水分不易蒸发,水分利用率高;封垄后,光照面积大,光能利用率高,从而增产的优点。大垄密技术比65-70cm垄距能增产20%以上,大豆每公顷产量能保持在3t以上。  相似文献   

5.
东北垄作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的甜菜生产区,种植面积大,占全国的70%以上。甜菜采用大垄栽培技术,能够明显增产、增糖。所谓大垄是指将传统垄距为66~70cm的小垄改为垄距为132~140cm的大垄。在垄距为132~140cm的大垄上要求种植3行甜菜(简称大垄三行)或在垄距为100~1  相似文献   

6.
与生产上常规种植模式比较,大垄双行、大垄三行、小垄单行、小垄双行、麦式种植等5种增密种植模式能够显著增加种植群体单位面积有效分枝数、饱果数、根瘤数、根瘤鲜重,提高有效分枝率、饱果率、生物氮肥利用率、荚果氮肥利用率、经济系数,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玉米110cm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将传统67cm垄上种植单行玉米改为110cm垄上种植双行玉米,选用优质、高产、耐密玉米品种,采取缩垄增行的种植方式,既可以增加种植密度又能通风透光.既保持了垄作又使耕层更加合理,是一项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  相似文献   

8.
1栽培技术模式 该栽培技术是改原来的窄垄(垄距90cm)为宽垄(垄距155cm),改窄垄单行撮苗种植为宽垄双行撮苗种植,形成地膜覆盖宽垄撮苗种植模式。即垄面宽130cm,垄间行道宽25cm,垄上撮苗玉米窝距75cm,行距90cm,每撮留苗4株,亩留苗4590株,比窄垄单行地膜覆盖撮苗玉米亩增590株。这种技术不仅继承了撮苗种植法的优点,又充分利用了耕地资源,省工省时,而且垄间形成通风透光通道,有效改善了窄垄劳动强度大、产量徘徊不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一增四改"技术,核心内容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技术要点1.合理增加种植密度。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攻关田每667平方米(1亩)实收5500~6500株。高产示范田每667平方米实收4500~5000株。一般大田每667平方米实收4000~4800株。玉米种植密度要与品种要求相适应,并且随产量指  相似文献   

10.
<正>110cm大垄双行栽培模式是利用大地块,发挥大机械整地、耕作方面的优势,配合先进农业技术,全面提升玉米种植科技含量。玉米110厘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38-40 cm小行距比大双覆30 cm小行距利于缓解垄内苗行间争光压力,抑制倒伏,垄内受光环境的改善利于个体增产,70 cm大行距与传统垄作基本对接,宜于中耕,同时获得了比传统垄作更好的垄间边际效应。在应用耐密抗倒伏品种的前提下,通过"扩垄、增行",寻求"行间适度加密"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130—140cm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等种植方式,良种、良法结合,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实现扩源、强流、增库,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玉米质量,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该技术的创新点突出:耐密品种应用,改变种植方式,增加种植密度和科学施肥,是实施高肥、密植高产高效技术路线的具体措施,可实现种植密度由3000-3300株/亩,向4000—4500株/亩过渡,突  相似文献   

12.
正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黄骅市农业局从东北地区学习并引进了玉米宽窄行机械化种植技术,即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并选定齐家务乡二科牛村为示范园区。2015年园区共播种夏玉米1000亩。其中4000—4500株/亩、4500—5000株/亩大垄双行播种共700亩,常规等行距播种300亩。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营造了通风透光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垄垄是边行的边际效应;辅之以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1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大垄三行密植对花生种植密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垄三行密植较传统种植缩小了行距,扩大了株距,增加了种植密度,使植株群体根系分布均匀;由此引起叶绿素含量维持时间相对较长,叶面积指数增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虽然单株结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略有降低,但实收株数较多,大垄三行密植较传统种植增产34.9%,具有在大田生产中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大豆深松窄行平整密植是继“垄三”、“大垄密”之青又一新的高产栽培模式。它综合深松、旋耕整地等先进技术,以肥保密,以密增产,增加冠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截获率,实现了大豆生产的节本增效,两年来在团结、凤翔、肇兴、太平沟推广种植16000亩,平均亩产达206公斤,比对照增产43%。其主要栽培技术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种植形式与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华北地区最佳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产量的最优种植形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种植形式设带宽150 cm三密一稀[60 cm种植3行(行距30 cm)+9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带宽120 cm三密一稀[40 cm种植3行(行距20 cm)+8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和60 cm等行距(CK)3个水平,副区密度设4.50万、6.00万、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中高密度栽培时,与对照相比,可以显著降低穗位高,增加叶面积指数,株高和茎粗差异不显著,抽丝后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00%、5.69%和19.82%;穗位高分别降低6.17 cm、2.17 cm和3.67 cm,有效降低倒伏风险;籽粒产量明显提高,6.00万和8.25万株/hm~2密度下分别较CK增产7.83%和6.72%。经回归分析,得到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的理论籽粒产量最大值为12 030.80 kg/hm~2,相应的定植密度为8.4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军川农场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2%~3%,水解氮35~40mg/kg,速效磷35mg/kg,速效钾100~150mg/kg,适于种植大豆.多年以来,该场大豆栽培模式一直以三垄栽培为主,但从目前看,三垄栽培模式的产量水平已难于再提高.因此,探讨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已成为发展该场大豆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向.自1999年以来,该场采用红丰11号大豆对缩垄增行(垄距为50cm)、窄平密(行距为35cm)、大垄密(垄距为135~140cm)等栽培模式进行了大面积试种,从这几年的产量、效益看,以大豆窄平密栽培模式效果最佳.现将暗棕壤地区大豆窄平密栽培技术及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大豆大垄三行栽培近两年新推广的一种高产栽培模式,但苗期缺肥是大垄三行的一个弊端。通过不同密度与行间不同施肥位置试验与研究,单侧施肥位置离中间苗带20厘米,密度两侧边行16万株,中间行8万株时,产量性状和增产效果最好。一、前言通过探索大豆大垄三行栽培的最佳密度与最佳施肥位置,充分发挥大垄三行的栽培优势及其增产潜力,从中筛选出适合大垄三行的合理种植密度及行间最佳施肥位置,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引进美国大豆平作密植的基础上,与我省传统垄作相结合而形成的栽培技术.其特点:一是变常规垄为大垄,即把常规垄(垄距60~77cm)3垄变2垄或2垄变1垄,其垄距为90~105cm或120~140cm;二是在垄上实行多个窄行种植,一般种植4~6行;三是密度增加,比常规栽培密度增加30%左右,一般为35万~45万株/hm2.其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矮秆大豆黑河51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选育的品种,为研究小垄密高产高效综合配套集成技术模式,设置3个密度分别为公顷保苗45万、55万、65万株,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和大面积验证及示范展示,测定了各物候期大豆株高、结荚高度、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黑河51号小垄密模式在不产生严重倒伏情况下,小垄密有增产的趋势,高密度比低密度增产效果好,以公顷保苗55万株为最好,产量达到2894.66kg/hm2;而生产上主推的垄距60cm公顷保苗30万株垄三栽培模式产量为2408.33kg/hm2,增产486.33kg/hm2,增产幅度为20.19%。按大豆补贴价格4.80元/kg、尿素1717元/t、磷酸二铵2320元/t、氯化钾1865元/t计算,小垄密模式可增加收益1337.31元/hm2。矮秆大豆黑河51号小垄密栽培模式的示范与推广,有利于提高大豆单产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馆陶县从2010年就示范种植了花生-红薯间作套种模式,增产增收的效果显著,2016年示范面积达到了1 000亩,花生平均亩产达300 kg以上,红薯平均亩产达1 500 kg以上,亩纯收入达到了3 100元,实现了粮油双丰收。1种植模式花生播种5行(行距33 cm)为一幅,幅宽约165 cm,每幅花生间留70 cm起垄,垄中间种红薯1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