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梳解前后小径杉木细胞的微观形态及力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饱和水状态下小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在不同条件静压或梳解前后木材横截面上细胞的微观形态与木束条顺纹抗拉强度,并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出小径杉木较佳的静压梳解力学性能参数.结果表明:经静压实验得出不同径级的杉木在饱水状态下较佳的压缩率在50%左右;不同定压力或定压缩率2种静压试验后所得的木材细胞微观形态基本相同,横截面的开裂和破坏情况也基本相同.采用不同径向压力静压后的杉木管胞破坏程度不同,当压缩率大于30%,杉木部分管胞开始皱折,并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加;当压缩率超过50%后,随着压力增大,大部分管胞发生皱折,甚至压溃,但超过了该值管胞破坏程度减慢,并且在横切面上仍然能够看到管孔存在.在同一压缩率下,径级小的杉木所需的单位压力较大.拉伸试验可知经静压梳解后的木束条顺纹抗拉强度随静压压力加大而降低.图3表1参8  相似文献   

2.
常温下,对饱水大青杨板材进行压缩率为10%~50%的辊压浸注处理,并对气干(含水率8%~12%)大青杨板材进行空细胞法和满细胞法的真空—加压浸注处理。在14种浸注处理方式和不同辊压次数(1次、3次和5次)条件下测试了试件的径向、弦向和纵向的浸注深度。研究表明,浸注深度随着压缩率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压缩率下,纵向浸注深度最大,径向、弦向浸注深度的差异因压缩方向而异。压缩率为30%所对应的浸注深度与满细胞法(前真空10min,真空度0.095MPa,加压20min,压力0.2MPa)和空细胞法(加压20min,压力0.6MPa)的结果相当;50%的压缩率所对应的浸注深度与满细胞法(前真空10min,真空度0.095MPa,加压20min,压力0.6MPa)的处理结果相近。同一压缩率下,随着辊压次数的增加,试材径向、弦向和纵向的浸注深度增大,径、弦向的浸注深度随着辊压次数的增加而接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不同压缩率下对杉木的低分子质量酚醛树脂浸注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人工林杉木的树脂浸注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采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对杉木试样进行径向压缩,使其压缩率分别为10%,20%,30%和40%,通过差示量热扫描仪对不同压缩率下杉木的微孔隙变化进行分析;以水溶性低分子质量酚醛树脂为浸注液,对不同压缩率下杉木在不同浸注阶段(卸压过程、卸压后)和不同浸注时间下的树脂浸注量及相应的浸注贡献率按照杉木试材重量变化进行测算,探索杉木压缩率与增重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观测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压缩浸注后树脂在杉木中的分布及官能团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压缩处理能有效增大杉木的微孔体积,尤其是1~20 nm和200~400 nm孔径的孔隙体积显著增加。2)杉木在压缩率为10%~40%时,随着压缩率的提高,酚醛树脂的最大浸注量从0.053 g/cm~3增加至0.265 g/cm~3,卸压过程的浸注贡献率由16.85%增加至53.19%。在试验的所有压缩率下,酚醛树脂的浸注贡献率均在30 min内达到60%。3)杉木树脂压缩浸注的增重率与压缩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压缩率不超过40%的情况下,压缩率每升高1%,杉木的增重率增加0.22%。4)酚醛树脂溶液浸注杉木时,其不但能浸注到杉木细胞腔内,也能浸注到细胞壁内,并且与细胞壁成分产生化学交联。【结论】压缩处理能很好地使低分子质量酚醛树脂浸注入木材中,有效提高树脂的浸注效率。在工业浸注处理时,为了提高树脂的浸注量和浸注效率,应尽量选取较高的木材压缩率,并注重卸压阶段的浸注效果。  相似文献   

4.
辊压处理大青杨板材的形体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常温下,以压缩率10%、20%、30%、40%和50%5个条件对饱水状态的大青杨(P.ussuriensis Kom)板材分别进行无约束径向和弦向辊压处理;研究辊压处理前后在全干、气干(含水率12%)和饱水3种测试状态下,试材在厚度、宽度和体积3个方面的尺寸形体变异及单位尺寸和体积变化的百分率。相对于压缩前,总体变化规律为:辊压所致瞬时变形在其后绝大部分可恢复,辊压后试材厚度方向尺寸变小(-0.154%~-4.500%)、宽度方向尺寸略变大(0~3.740%)、体积略为降低(-0.329%~-3.019%)。  相似文献   

5.
速生杨木密实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速生意大利杨木进行密实化处理和物理力学性能测定,观察分析木材红外吸收光谱和微观结构,寻找回弹固定机理.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压前含水率为饱水状态,压后厚度为2 cm,压缩率为50%,热压温度为190℃,热压时间为30-40m in.采用质量分数为5%的CH蒸煮添加剂软化效果好,具有环保性.处理材厚度吸湿回复率为2.1%,尺寸稳定性好,物理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处理材的微观结构只是细胞被挤压,细胞腔变小,细胞壁未受到破坏.本研究的实施是高效利用低质木材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将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人工林巨尾桉木材压缩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巨尾桉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但生长应力大,木材容易开裂变形及材性差异大,利用受到限制。对巨尾桉进行压缩密化处理,采用正交试验得出压缩密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前含水率为60%,热压温度为190℃,压后厚度为13-20 mm,压缩率为50%,热压时间为25-30 m in。试验表明:经过压缩,巨尾桉试件的物理力学性质明显改善。从处理材微观结构观察,细胞被挤压,细胞腔变小,细胞壁未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7.
以杉木作芯板的细木工板制作工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获得合适的细木工板生产工艺 ,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杉木芯板的制作工艺对细木工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芯板制作中采用不同的热压温度、芯条涂胶量、芯条含水率和芯条含水率均匀性对细木工板的性能有影响。较合适的工艺条件为热压温度 1 40℃ ,芯条涂胶量 80g·m-2 ,芯条含水率 8%~ 1 2 %。表 2参 5  相似文献   

8.
使用DDAC和硼化物2种水载型防腐剂对饱水大青杨板材进行辊压浸注处理,并进行耐腐等级评定,压缩率为10%~50%.研究结果表明:辊压处理能造成导管间纹孔膜破裂,在细胞壁上和胞间层中形成褶皱和裂隙;随着压缩率的增大,药剂透入深度增大,试材载药量增加,试样质量损失率减小;当压缩率为30%及以上时,药剂横向透入深度大于3.9mm,纵向透入深度大于20mm;30%压缩率浸注DDAC(质量分数1%)的试材载药量为8.743kg/m3、质量损失率为14.36%,30%压缩率浸注硼化物(质量分数2%)的试材载药量为3.322kg/m3、质量损失率为9.92%.  相似文献   

9.
对杉松冷杉试材进行2种药剂(质量分数为0.5%和1.0%)、2种压缩率(5%和10%)、2种压缩方向(径向和弦向)、2种压缩次数(1和4次)的防腐剂辊压浸注和常温常压浸泡处理,测试和研究不同浸注方法对试材载药量、防治效力和真菌感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辊压浸注法的载药量高于浸泡法,提高了133.33%~224.24%;前者防治效力比后者提高了25%以上,当辊压浸注工艺为压缩率10%、药剂质量分数1.0%、弦向压缩、压缩4次时,试材的防治效力达到最大值81.97%;可可球二孢真菌在空白样、浸泡法和辊压浸注法试材中的发展顺序呈现由旺盛到纤弱、由充满细胞腔到局部存在的态势,与试材表面和内部的宏观特征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0.
对柞木试材进行2种压缩方向(径向和弦向)、3种压缩率(10%、20%和30%)和3种压缩次数(1、4和9次)的辊压预处理,测试和研究不同辊压工艺处理材高频真空干燥的干燥速率变异和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变异。结果表明:随着压缩率和压缩次数的增加,辊压预处理试材的干燥速率增大,变化率为7.78%~29.88%,干燥时间可缩短7.22%~21.97%;辊压预处理试材的密度和干缩率亦有增大的趋势,变化率分别为0.88%~6.58%和1.04%~13.13%;5种力学强度值逐渐下降,变化率分别为:顺纹抗压强度-13.01%~6.56%、顺纹抗剪强度-14.17%~4.67%、抗劈力-15.54%~4.11%、抗弯强度-12.29%~6.42%、抗弯弹性模量-20.17%~4.59%。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干燥方法对人工林杉木吸湿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以40 mm杉木锯材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温干燥、常规干燥和气干3种方法进行干燥处理,采用双室温、湿度控制法和GAB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系统研究了干燥方法对平衡含水率、尺寸稳定性、等温吸附线型等的影响规律,并采用低温核磁共振分析测定不同干燥方法试样的细胞壁最大吸着水含量。结果表明:相较于气干及常规干燥,高温干燥可较为显著的降低试样吸湿平衡含水率及弦向线性湿胀率;不同干燥方法试样的等温吸附曲线均可由GAB模型拟合,拟合度均高于0.91,且呈现第二类等温吸附曲线特征;高温干燥试样细胞壁吸着水最大含量明显低于气干和常规干燥材,与高温干燥对平衡含水率影响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准确预测林木的生存和枯损是森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和生存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林木生存模型,能够提高林木枯损模型的精度。   方法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20块落叶松云冷杉林样地数据为例,基于生存分析方法中常用的6个时间参数分布回归模型(指数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对数Logistic分布、Gompertz分布及Gamma分布),把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作为协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去,构建林木生存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样地的随机效应,并与传统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单木初始胸径的增加,其枯损的风险降低,生存率提高;随着单木大于对象木断面积值的增加,其枯损的风险增加,生存率降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木枯损的概率增加,生存率降低;立地因子对林木的生存没有显著影响;6个参数分布回归模型中,Weibull分布的模拟精度最高。与固定效应模型相比,Weibull分布模型在考虑样地水平随机效应后,模型的模拟精度获得明显的提高,并且达到极显著程度。  结论  在森林经营中,要提高林木的生存率,需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法和经营时间,避免使林分的密度过大。   相似文献   

13.
杉木间伐材压缩密化与回复变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杉木间伐材进行高温压缩密化处理,并分析和评价压缩密化后木材的回复变定过程.结果表明:处理材的厚度吸湿回复率为2.68%,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说明压缩变定效果好.通过试验研究得出蒸煮工序加入软化添加剂CH,能使处理材的回复率大大降低,为低密劣质杉木间伐材压缩密化的性能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分胁迫对杉木造成的伤害及外源物质对杉木抗旱性能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干旱胁迫下添加外源Ca^2+和AsA的方法,研究渗透胁迫下不同浓度Ca^2+和AsA对杉木幼苗质膜透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影响叶片质膜系统的稳定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造成杉木叶片质膜透性和MDA含量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再下降后又上升,均与对照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适宜浓度的外源Ca^2+和AsA可保护质膜系统,抑制质膜透性增加,降低电导率和MDA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杉木幼苗的抗逆境能力,有效增强杉木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制造杉木积成材的原料单元——杉木木束的高温对流干燥热质传递模型。建立了模型以纤维饱和点为界的木束内部水分迁移和热量迁移的数学方程。通过杉木木束高温干燥实验对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学模拟结果和试验实际测定结果相吻合,木束温度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97~0.98,木束含水率的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96~0.99。用该模型来模拟木束的高温干燥过程具有较高的精度。图1参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土壤微生物对不同配比杉木—火力楠凋落物分解的响应,为促进我国南方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国南方典型酸雨区福建省邵武市4、15和32年生杉木人工林内,设5个凋落物分解试验处理,分别为杉木(C)、火力楠叶(M)、杉木∶火力楠叶=2∶1(C2M1)、杉木∶火力楠叶=1∶1(C1M1)、杉木∶火力楠叶=1∶2(C1M2),采用网袋法分析不同配比处理杉木人工林0~5 cm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的碳、氮含量及微生物量碳氮比的差异。【结果】4和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的处理分别为C2M1和C1M1,显著高于C、M单一配比处理(P0.05,下同),32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各处理间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时间波动变化;4、15和32年生杉木人工林中,不同混合凋落物与单一凋落物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存在差异。各林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在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段存在明显波动变化,且分解时间为120和240 d时出现最低值。土壤温度与水分含量对4年生和15年生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显著,对32年生杉木人工林影响不明显;各林龄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相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受林龄、杉木—火力楠凋落物配比及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多重影响,各林分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凋落物整个分解周期内呈波动变化,其中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峰值出现在60和240 d,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峰值出现在120和240 d。【结论】对纯杉木幼龄林和中龄林的混交改良采用杉木—火力楠以2∶1和1∶1混交效果更佳,而在生产实践中对杉木—火力楠配比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杉木林龄、土壤pH、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等环境因子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分析了杉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一些化学性质,并探讨了杉木连栽对这些性质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显著地高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则相反。根际土壤的C/N较高,而pH则有降低的趋势。杉木连栽在不同程度上会降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质、N,P,K含量和土壤pH,导致土壤养分状况和根际环境的恶化,从而使连栽杉木生长受阻。  相似文献   

18.
杉木套种三年桐模式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5年生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模式的土壤肥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套种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均较杉木纯林有所改善;0~20cm土层渗透系数比杉木纯林增加1.95mm/min;套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0~20cm土层有机质比杉木纯林增加0.61%.这说明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林分具有较强的培肥土壤和水源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杉木林的经营和林地地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研究了间伐5 a后,不同强度间伐杉木人工林林下地被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抚育间伐可改变林下植被组成、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以强度间伐区为最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强度间伐区比对照区增加了0.93%;林分土壤10 cm厚处年均温比未间伐林地提高了0.17℃以上,中度和强度间伐林分的全年极温差降低了0.35℃和0.79℃;土壤表层全C、全N、有机质、全P、有效P含量均以对照区最高,而强度间伐区仅次于对照区.从季节动态来看,夏季不同强度间伐区土壤含水量差异极显著,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月平均温度比对照区均有所提高,秋季对照区全C、全N、有机质、全P、有效P的含量出现峰值,而不同强度间伐区全C、全N、有机质含量秋季最低.[结论]间伐改善了土壤温、湿条件.强度间伐后,林下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