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印度南瓜获得中国南瓜丛生性状后是否影响其光合作用等生理生化变化,本研究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了5份转育后代丛生印度南瓜材料及创制时所涉及的种间杂交材料(P丛162)和轮回亲本材料(P半丛8173、P半丛8188、P长8199)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通过种间转育获得的参试丛生印度南瓜材料,净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与轮回亲本相当或更优。利用半丛生材料和长蔓材料为轮回亲本获得丛生印度南瓜材料B731、B732和B881,测量其净光合速率(Pn)、光化学淬灭(q P)、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发现与其丛生性状来源材料中国南瓜P丛162相当或更高。丛生南瓜材料光合效率与轮回亲本光合特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以2个中国南瓜为父本、3个印度南瓜为母本杂交,观察其F1代的性状表现,以了解中国南瓜与印度南瓜栽培种间的相互改良与融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植物学性状中茎、叶、花和抗逆性偏向于父本,具中国南瓜特性;早熟性受父本影响较大;品质中糖类和淀粉受母本的影响较大;父母本果实形状和氨基酸含量都对其产生影响。用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远缘杂交,可产生优良的杂交组合或亲本材料,关键在于父母本的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3.
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种间有性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印度南瓜3个栽培品种为母本,分别与4个中国南瓜品种杂交,观察其间的亲和性、远缘杂交后代F1、F2及亲本的早熟性,果实的植物学性状,对病毒病、白粉病的抗性和某些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以了解用中国南瓜改良西洋南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印度南瓜P1与中国南瓜P2,P3之间不存在杂交不亲和性,印度南瓜P1与中国南瓜P4,P5之间、印度南瓜P6,P7与中国南瓜P2,P3,P4,P5之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性。杂交后代的早熟性、营养品质表现受母本影响较大,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受父本影响较大。用中国南瓜改良西洋南瓜成败的关键在于双亲间的杂交亲和性及其亲本所具有性状的优良程度。  相似文献   

4.
用中国南瓜与印度南瓜进行远缘杂交,并进行航天育种及自然变异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正反交的亲和性不同;人造卫星搭载印度南瓜种子可引起变异;对新发现的隐性核基因控制的印度南瓜矮生材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有性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提供用中国南瓜改良印度南瓜的理论依据,选用印度南瓜的3个栽培品种与中国南瓜的4个栽培品种进行人工杂交,观察其杂交亲和性表现。结果表明:印度南瓜P6,P7等品种与中国南瓜P2,P3,P4,P5等品种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性,印度南瓜P1与中国南瓜P4,P5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性,而与P2,P3间不存在杂交不亲和性。  相似文献   

6.
选取南瓜属3个主要栽培种29个材料并选配了大量杂交组合,结果表明:美洲南瓜与中国南瓜或印度南瓜进行种间杂交,美洲南瓜只适合作为父本;中国南瓜或印度南瓜的不同试材作为母本与美洲南瓜杂交,存在亲和性差异,表现在坐果率、单果种子数、种子发育程度以及有胚果实率等方面的不同;美洲南瓜种内变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可通过相互杂交融合目标性状。试验总结出杂交授粉时间在上午6:30至8:30,采用全程防虫网覆盖、吊蔓栽培技术,可提高坐果率并延长种胚发育时间,改善南瓜属远缘杂交亲和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4个印度南瓜和2个中国南瓜品种(材料)为试验材料,分春秋二季进行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南瓜的淀粉含量高于中国南瓜,更适宜加工南瓜粉;南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含量有1个由低到高,再下降的过程,40天左右的南瓜果实淀粉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南瓜生产中存在的越夏困难问题,选取中国南瓜、美洲南瓜、印度南瓜、黑籽南瓜等4个栽培种以及部分种间杂种共18个材料,进行了田间耐热性调查、人工高温胁迫条件下生存率及POD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黑籽南瓜耐热性最好,中国南瓜耐热性次之,印度南瓜耐热性中等,美洲南瓜耐热性最差;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试材存在耐热性差异;中国南瓜与美洲南瓜或印度南瓜种间杂种一代的耐热性较杂交亲本美洲南瓜或印度南瓜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8份籽用南瓜材料的36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从9.85%~206.82%,平均变异系数为45.85%.在主蔓刺毛、主蔓色、叶裂程度、白斑有无、雌首花天数、瓜梗长、瓜瘤有无、瓜面蜡粉、瓜横切面形状9个性状上存在着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均超过50%;2、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8份籽用南瓜材料分属于3个南瓜栽培种,分别是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在亲缘关系上,美洲南瓜和中国南瓜近,与印度南瓜远,与传统观点相一致;3、主成分因子分析分别从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个方面说明了耔用南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质量性状的贡献率达到50.98%,确定了叶色、叶形、白斑有无、花萼形状、花蕾形状、雌首花日期、主蔓色、主蔓刺毛、瓜梗质地、瓜梗基部膨大形状、瓜溜有无、瓜面蜡粉、瓜面特征、瓜横切面形状、种子周缘、种喙特征16个质量性状是区别不同籽用南瓜栽培种的主要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南瓜属三个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南瓜属三个栽培种(即中国南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的41个品种的子叶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南瓜属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共产生了10条酶带;其中,中国南瓜品种间差异最大,印度南瓜品种间差异最小。聚类之后发现:中国南瓜和美洲南瓜关系最近,与印度南瓜关系较远.但不能把所有的中国南瓜和美洲南瓜品种聚在各自的群落:  相似文献   

11.
西洋南瓜和中国南瓜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江苏南京地区对引种的5个西洋南瓜和6个中国南瓜品种进行了春秋两季栽培,结果表明:万寿、绿彩2002、金彩2002、富贵甜栗、镇江青板栗等5个西洋南瓜品种适宜春季栽培,栽培过程中宜采用适宜的整枝方式。中国南瓜品种中蜜本南瓜座果率高,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虫,春秋两季均可栽培;黄狼南瓜、徐—1、徐—2、盐—1、宁—1等5个品种适宜春季粗放栽培,兼食南瓜花和南瓜茎。  相似文献   

12.
盐胁迫对黑籽南瓜和白籽南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黑籽南瓜和白籽南瓜种子为材料,用120、180、240 mmol/L NaCl进行处理,对黑籽南瓜和白籽南瓜发芽期的耐盐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个NaCl浓度下,白籽南瓜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都高于黑籽南瓜,且白籽南瓜种子萌发的活力指数和胚根的根系活力高、胚根细胞质膜渗透率低。比较两者的盐害指数得出,白籽南瓜发芽期耐盐性高于黑籽南瓜。  相似文献   

13.
美洲南瓜与印度南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南瓜属2个主要栽培种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共12个品种的多代自交材料进行远缘杂交,选配了正反交组合共72个,研究其正反交的亲和性差异,不同材料间的亲和性差异以及杂种后代的表现。结果表明:美洲南瓜与印度南瓜进行种间杂交,美洲南瓜只适合作母本、印度南瓜只适合作父本;其正反交的亲和性不同,表现在坐果率、有胚果实率以及有胚率等方面的差异;远缘杂种的不育性、不稔性与杂交亲和性有关;并讨论分析了用印度南瓜改良美洲南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南瓜、西葫芦薄种皮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瓜、西葫芦薄种皮由于其特性成为优良的资源材料,近几十年来针对其成因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薄种皮突变体形成的遗传学机理研究、采用RAPD,AFLP,ISSR,SRAP等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有皮和薄皮种的种皮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对薄皮种进行基因定位等方面。针对目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砍瓜×广西蜜本南瓜的杂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砍瓜(母本)、广西蜜本南瓜(父本)以及杂种F1代的POD与Est同工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父母本的两种同工酶均有明显差异,F1代两种同工酶谱表现出双亲的互补性,F1代Est同工酶出现杂种酶带Rf=0.816.证明POD和Est同工酶是可以用来鉴定南瓜品种及其杂种.气孔密度和形态也反应出双亲与F1代的差异,F1代气孔密度介于双亲之间,气孔形态偏向于父本.因此,气孔形态特征也可用来鉴定双亲和杂种.F1代瓜皮、瓜肉颜色和品质更接近父本.  相似文献   

16.
以南瓜肉为原料,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进行3种制品加工工艺的探索研制.结果表明:通过对南瓜的适当处理,将其制成南瓜果脯、南瓜粉、南瓜脆片系列食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南瓜作物抗逆性强,栽培容易,管理粗放,素有救灾作物之称。南瓜不仅可以代替粮食,而且还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副食品。其碳水化合物、热量等含量高,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亦很丰富、均衡,被称为“营养食品”。红南瓜品质更好,营养成份更高,堪称“保健食品”、“观赏佳果”,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文以东升和红星两个品种的红南瓜为对象,在栽培方式、水肥条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相同的条件下,分析它们的发芽率、长势、抗病能力、留瓜状况、产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更适宜栽培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