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灰霉病是新疆保护地栽培番茄上的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对冬栽番茄危害尤甚,但春栽番茄则较轻.番茄灰霉病大棚内的危害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是使番茄果致腐并诱发大量落果;对幼果与近成熟的果实均可加害.调查研究表明,果实在有伤与非伤口情况下均可使受侵染致病.湿度大 r.h.>95;,温度偏低8~25℃是促进灰霉病高发的必需条件,而当温度提升至28℃以上、r.h.下降<90;时,番茄灰霉病发生即严重受阻.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适时喷洒50;多霉威WP对防治番茄灰霉病有高效.  相似文献   

2.
番茄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是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主打蔬菜之一,在我区常年种植面积100hm2以上,番茄病害种类多而复杂,防治技术要求高,应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主体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徐州保护地番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和灰霉病,其发生规律如下:晚疫病在中温高湿时发生较重,温度低于14℃,显著减轻。早疫病、灰霉病都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早疫病在15℃以上利于病害的流行,低于10℃时,病害显著减轻,灰霉病在相对湿度85%,温度15~25℃利于病害的发生,气温31℃以上,病害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4.
番茄叶霉病是威胁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为世界病害,可直接导致番茄减产,并严重影响番茄品质。根据国内外关于番茄叶霉病的研究情况,综述了番茄叶霉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菌的形态特征以及适宜菌丝和孢子的生长温度(20 ̄25℃)以及湿度(85%以上)等条件;病害的发生条件和流行规律;不同地区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生产上应选用毛粉802、双抗2号等抗病品种;番茄与病菌之间的作用机制;番茄Cf及ECP等抗病基因的克隆、结构和功能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鲁南地区番茄普遍发生的病害进行田间调查,明确了番茄晚疫病、番茄早疫病、番茄灰霉病和番茄叶霉病等4种番茄病害的危害情况和发生规律,并筛选出了防效达80%以上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作为推广中的优选药剂,同时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集成了番茄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番茄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有时可以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后病势扩展迅速。此病常见于白天气温24℃以下、夜间10℃以上、相对湿度75%~100%时发生,持续时间长。湿度大易诱发此病。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7.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徐州地区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自2008年8月份在江苏徐州暴发以来,给当地的番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调查发现,该病害暴发的主要原因有:徐州地区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传毒媒介烟粉虱的繁殖,扩大了种群数量;设施栽培为烟粉虱提供了安全越冬场所;预警机制不够,未能将病害遏制在萌芽状态;寄主作物频繁调运促进了该病害的扩散;种植者对病害及传毒媒介缺乏认识,造成害虫再猖獗及病害难以控制;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是该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棚种植番茄(西红柿)受生长条件的限制,在做好保温、通风的同时,往往由于授粉、浇水、施肥等管理措施不当,很容易发生番茄灰霉病、番茄晚疫病、番茄叶霉病等多种病害,在做好以上各种病害防治的同时,番茄生理病害也不容轻视,生理病害轻的病果尚可有商品性,程度重的毫无商品价值。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番茄生理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枯萎病和青枯病是番茄的两种重要病害。枯萎病在局部地区发生,一般病株率3%~5%,重时可达10%以上,一定程度地影响番茄生产。青枯病寄主范围较广,发生比较普遍,危害严重。两种病害症状相似,常因分辨不清而影响防治,在生产上应注意区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防治。(一)症状识别  相似文献   

10.
对秋番茄主要病虫发生规律及与气候条件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与之配套的防治技术,为指导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1.
病虫害的发生对于林业生产会造成较大影响,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运用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现了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思想,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对苗木的侵袭,确保苗木的健康茁壮生长,创造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能由此得以实现。本文将探讨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意义及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阐述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旨在充分发挥出无公害防治林业病虫害的价值,维持林业生态平衡,从而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STC12C5410AD系列单片机为核心,采用模糊自整定PID算法,配置以控制电路、环境参数采集电路、键盘显示电路等外围设备,实现对温室环境中温度、湿度、CO_2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与调控。该系统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控制精度满足温室控制需要。  相似文献   

13.
抢险救灾应急遥控索道遥控系统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抢险救灾的快速应急和高度机械化及智能化,急需研制一种新型抢险救灾应急遥控索道,其主要设备是轻型遥控跑车。遥控跑车的关键技术是遥控系统,它包括电源、遥控电路、发射与接收控制等,研发了新型遥控系统,进行实验测试和应用分析,从而改善遥控系统的灵敏度、精确度和简便性,以满足抢险装备适用性、快速性和多功能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访问控制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访问控制的主要技术:自主访问控制技术(DAC)、强制访问控制技术(MAC)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RBAC),其中重点讨论分析了RBAC,并对每种访问控制技术进行了优缺点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5.
便携式遥控自动立木整枝机控制系统电源的使用效率是整个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及可靠工作的前提.该文在分析控制逻辑的基础上,从节能的观点出发,合理地研制了自动立木整枝机发射与接收系统电源控制电路.电源供电能力测试的结果证明:该电源控制电路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系统电源的效率,能够很好地满足自动立木整枝机的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一种性能优良的结构抗震用控制装置,通过利用SMA(Shape Memory Alloy)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SMA智能控制装置,并给出了SMA智能控制装置最大输出控制力和等效刚度的计算公式。最后,针对某3层框架结构,分别在未控、主动控制和SMA智能控制3种情况下,进行了地震时程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SMA智能控制装置可以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反应幅值,控制效果接近主动控制效果,是一种较好的结构抗震用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17.
以模糊控制理论为基础,TDN-ACS+计算机控制技术试验系统为平台,设计了一个基于模糊技术的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模糊控制器,是一个在试验基础上设计出的控制规则表,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整个温度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性能优良、易于实现。通过与传统P ID控制系统的试验比较,采用模糊控制器的温度控制系统,无论是在响应速度方面,还是在鲁棒性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控制系统。但由于模糊控制系统尚不具备自适应能力,因此不宜用于被控对象和系统参数易发生变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拖拉机转向跟踪控制进行研究,寻求提高转向跟踪控制精度的方法。【方法】以福田欧豹4040型拖拉机为研究对象,以车辆航向角偏差和前轮转角为输入变量,转向驱动电机转速为输出变量,设计车辆转向控制模糊控制器,并用于拖拉机航向角的控制。【结果】拖拉机以0.53 m/s的速度行驶时,航向角偏差可控制在1°以内;拖拉机在50 m行驶距离内,最大横向偏差为0.16 m。【结论】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满足拖拉机转向跟踪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属于入侵性农业害虫,其幼虫可以大量啃食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农作物。草地贪夜蛾具有迁飞能力强、突发性、多产性、暴食性、杂食性、隐蔽性、钻蛀性、钻土性、夜出性、趋嫩性和独占性等特性,防治难度极大。对于入侵的暴发性害虫来说,化学防治依旧是目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其在我国大规模暴发的主要方法。虽然有很多昆虫都是草地贪夜蛾的天敌,但基本上没有足够用来防止作物受伤的措施。目前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其中生物防治又可具体为植物源农药、性诱剂、生防菌、寄生蜂、寄生性天敌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新风混风冷却机组控制系统进行了阐述。该系统是采用新风混风、变频调速、PLC控制、含水湿膜等焓加湿等先进技术研制开发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利用室外低温环境的冷空气,与机房内高温空气相混合;引入新风循环风混合比参数,控制室内的温湿度;根据程控交换机房内发热负荷的变化调节进风量,进而调节程控交换机房内的温度;通过含水湿膜加湿器等焓加湿,对程控交换机房内的湿度进行控制,使程控交换机房内的温湿度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取代专用空调设备。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性能满足要求、消耗电能低、环保,其推广应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