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苏联的农业管理体制,是在农业集体化完成之后,于30年代逐步形成的;而5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农村管理体制,则是在苏联的直接影响下建立的,因之,它们之间从形式到内容同出一辙,大同小异。 苏联东欧的农业管理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某种积极作用。例如,在人类历史上第  相似文献   

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然而,在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下,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不友好。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随着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的瓦解,世界也逐渐从两极格局变为多极化格局。美国的外交政策也逐渐从"硬权力"过渡到了"软权力"再发展到现在的"巧权力"。本文则是对"巧权力"进行分析,阐述"巧权力"对我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世界性的两大病害。美国、苏联、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32个产棉国家均有发生,美国因枯萎病每年损失皮棉210万担,苏联因黄萎病损失皮棉320万担。我国枯、黄萎病早在30年代就有发生,50年代全国发病面积已达120万亩,1981年初统计12个主要产棉省的发病面积高达1,152.3万亩,占总面积的19.4%,严重  相似文献   

4.
二战前德日法西斯建立了政治、军事同盟关系,但实际上两国问矛盾极大。本文即从两国在二战前对苏联和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相互冲突这一微观角度,对两个法西斯国家间的矛盾做一剖析。  相似文献   

5.
同世界各国一样,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在苏联蓬勃发展。苏联农产品加工业包括面包烤制、糖果点心、制糖、榨油和啤酒等主要食品的加工。近30年来,苏联农产品加工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农产品加工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五十年代的39.6%,上升到1972年的52.4%,1982年的62.2%,大大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遭遇空前严重的粮食危机。为摆脱困境,斯大林决定对农民采取"非常措施",加快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中确立下来,也推动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斯大林全盘集体化运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重大的失误。  相似文献   

7.
1919年——1949年,国外学者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影响很大,是中国现代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的一条重要的渠道与契机。20年代前期,是国内陀氏评介的高潮阶段;20年代下半页,更多的论述出现在各种报刊和译书中;30年代,大量专题性的著作被翻译进来,主要以日本和苏联为主,欧美似乎受到了冷落;40年代的引介势头则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苏美主导下的雅尔塔体系框定了苏联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保障了苏联远东的国家安全战略利益。中国作为苏联在亚洲安全缓冲带的重要部分,是苏联远东对外政策的主要对象。势力范围的保障为苏联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定下了利益驱动的基调。其与国民党的政府外交和与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政策都紧紧围绕着苏联的国家利益展开,囿于苏联一国利益,不能面向世界的眼光必定导致苏联对华政策取向中的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而这些恰恰是其推行强权政治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推翻旧政权以后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收了原属于地主、贵族、教堂、寺院和农业资本家的土地。在此基础上一部分土地用于建立国营农场,其余土地无偿地分给了少地和无地农民。30年代初苏联实现了农业集体化,除极个别偏僻地区外,绝大多数农民都参加了集体农庄。东欧各国(南斯拉夫和波兰除外)也分别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先后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大部分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成员大都经营有家庭副业。而南斯拉夫和波兰则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在农业生产中个体农户仍处于主要地位。近20多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跨单位合作企业和农工联合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美国和苏联自50年代以来的农业生产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总的讲来,苏联的农业落后于美国.除自然条件和某些技术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苏联的农业政策和组织管理都过于刻板,过份强调集中计划而忽略生产者的自决权.文章最后提及近年来苏联对农业进行改革已初见成效.只要坚持改革,苏联的农业前景将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1.
一、苏联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苏联十月革命前全俄仅有10所高等农业院校,6个高级训练班,高等农业教育非常薄弱。十月革命为苏联的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到目前为止,苏联已有高等农业院校106所,1986年在校学生达52.3万多人,每年可培养出8.4万名各类农业专家。 自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苏联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20年代,是改造旧教育,创立新体系时期。 革命胜利后的初期年代,苏联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改造,使高等学校的大门向广大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动态     
苏联农业的起伏 苏联在过去的几年里,既要增加畜禽生产,而在种植玉米和大豆这两种主要的高蛋白饲料方面又遇到了问题,因此急需扩大饲料谷物的进口。 1970年代,苏联的谷物产量极不稳定。为了弥补欠年,便转向进口,美国便以主  相似文献   

13.
1949年6月30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宣布新中国将会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它对新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它对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其成因并对其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吸取经验教训,这对我们今后外交政策的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过去苏联不十分注重农业基础设施,认为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又不能直接生产产品,因而是投入产出不相抵的事业。直到60年代中期,才逐渐认识到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目前,苏联的农业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5.
从50年代开始,苏联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改善农业的落后面貌。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对农业采取高投资的政策,使得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据统计,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比重从1952年的14%,增加到1982年的29%。农业生产固定资金,1981年比1960年增加45%。70年代以来,苏联的拖拉机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航海史也是一部海难史,每年都有许多船只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沉没海底,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4月17日,韩国"岁月号"渡轮沉没海底,造成数百人"下落不明",海难中总是有让人难忘的恐怖……一、死亡人数最多的海难德国的"古斯特洛夫号"轮船建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它是一艘客轮。1944年底这艘轮船被德军征用,用来运送德国海军士兵,因此这艘轮船被苏联定义为"军舰"而被监视,苏军时常伺机将之击沉。1945年1月,苏联军队即将攻入德国,古斯特洛夫号恰好停泊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研究和应用概况植物生长发育化学调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对植物激素的早期研究工作。本世纪30年代应用IAA(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以后,农业生产中开始广泛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其它化学物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在大田作物上研究和应用化学调控物质(化学药剂)的工作并不普遍。旱地作物生产和水分利用化学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继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林木、蔬菜、经济作物、观赏植物等之后,也逐渐开展起来。50年代,苏联学者对应崩一  相似文献   

18.
正确处理农产品交换关系,制订合理的农产品采购价格,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资金的积累和工农联盟的巩固。苏联从五十年代开始对农产品采购价格进行了多次调整。分析苏联调整农产品采购价格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不无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并没有带来天下太平 ,国际局势总体上日趋缓和 ,但是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社会相互依赖加深的情况下 ,传统安全观已经不能进一步解释国际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中国政府审时度势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从维护各国共同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高度 ,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将其写入十六大政治报告中 ,并在实践中用以指导自己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20.
农业各个部门对生产力的研究是很不平衡的。陆地植被,特别是作物生产力的研究发展得最快,从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日本、苏联、美国、荷兰等先后开展了有成效的工作,到80年代已有大量成果投入应用。与此相比,水体生产力的研究就远远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