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科的系统性、脱耦性和嵌入性特征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科建设要求构建农业教育链、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价值链"三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涉农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确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并积极探索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路径。基于"三链融合"做好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校内外一体的专业评估体系,建立有效的专业预警机制,最终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和鲜明的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农业和农村经管人才.坚持"农林为本、经管相融"的理念,四川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索: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教学和管理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经济落后的后发区域,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主要地区。长期以来,由于该区域经济条件制约,特色农业发展存在人才不足、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本文在后发优势的视角下,通过分析黔东南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措施建议,以期为黔东南州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农业经济的后发赶超。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林业物流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应用SCP模型,将农林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目标市场定位为农林物流人才培养,并对农林物流管理特色专业课程建设这一目标市场策略进行了SWOT分析和绩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为进一步提升农林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竞争力,应采取如下措施:物流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交叉培养;优化和完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与教材设置;农林院校与农林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科交叉型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是我国农林类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策略,为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培养高素质农林管理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发挥出办学特色优势,还是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都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本文结合大连海洋大学的实践,分析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学科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创立于1952年,是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现为辽宁省重点学科、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是辽宁省高校一流特色学科。学科下设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农村财政金融、食物经济与管理四个二级学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本学科前身为1952年建校时成立的农业经济系,1981和1984年相继首批获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较早,为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从目前都市农林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该文分析了都市农林高校经管类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论述了OBE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新模式,主要包括:以学生的最终成果为教学导向、将教师的教学方式灵活化、让学生走进教学过程等,以期提高农林经管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培养新型农林人才不仅是顺应农业科技革命变革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而且是高等农林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如何结合学科发展历史和资源禀赋差异,探寻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管理实践和学界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文章基于对人才培养使命和战略意义的现实认知,在界定新型农林人才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林人才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以专业优化设置为龙头、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等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政策建议,为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15年"两会"议题继续关注"三农"问题,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的同时逐步深化农业现代化,其中对农林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其中农林经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简述了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高等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必然发生变革。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新时代高等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教育模式的创新。“一体两翼”新模式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改变并提升了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4):91-F0002
农林经济管理是北京农学院传统优势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科研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2008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被遴选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农林经济管理教学冈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被遴选为一级学科.2011年学科负责人何忠伟教授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3.
从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的现状出发,探析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基于河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农贸特色建设的实践,提出在地方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框架内构建以农贸为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以突出和发挥农林院校的办学特长,培养出服务社会经济,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14.
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开始成为我国农林院校开设的热点专业之一。论述了农林院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旅游管理专业在农林院校的发展现状,并从资金投入、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以及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塑造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结合都市型农林院校发展实际,围绕动物医学特色专业建设,从传统与现代动物医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以及"4+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兽医师计划、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从学习、工作、生活、发展潜力、用人单位评价五个方面选取了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出具体权重。发现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专业课教师评价和农业经济理论的专业应用能力;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影响最小的是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情况平均自评。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注重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于农业经济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林行业院校发展现状、问题及特色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后,农林院校原有的部门资源优势和机会优势逐步丧失,学科专业逐渐泛化,面临的外部竞争更加剧烈,如何协调为行业服务和保持自身特色已成为农林院校必须思考的现实课题。新形势下,农林行业院校应从科学定位、特色延伸、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培养解决实际生产和技术问题的农林高层次人才是当前农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农业大学的使命。然而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连续培养机制,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发展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农业特色、强化实践,从理论到具体实施才能让农业人才培养的连续培养机制更好落实。  相似文献   

19.
GIS是一门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农林院校开办GIS专业更多依托于农学、林学、资源环境学、植物保护学等应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行业应用特色。但目前各高等院校GIS教育所呈现出的同质化问题,已严重影响到GIS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从GIS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建立具有农林特色的GIS专业新模式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教学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133"实践教学模式,并提出了运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