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湖1973-2002年连续30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研究了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2004-2005年的食性调查初步结果对相互关系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和其它鱼类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和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有一致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均表明,太湖银鱼和和鲚鱼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太湖银鱼渔获量的变化除受捕捞强度及环境理化等因素影响外,鲌鱼通过捕食调节,可能降低了鲚鱼和银鱼的食物竞争强度,从而有利银鱼增加;鲢、鳙鱼通过和鲚鱼的食物竞争,从而间接促进了银鱼种群数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太湖1973~2002年的鱼类分类产量统计资料,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太湖主要鱼类产量变化对银鱼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产量间的最优化回归模型为W=225.084 3+1.486 0 W3+0.087 7 W7(W为银鱼产量,W3为鲌鱼产量,W7为其他鱼类产量,n=30,R=0.868 0,P<0.000 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鲌鱼对银鱼产量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其他鱼类,”其通径系数分别为:Py.3=0.890 8,P<0.000 1,Py.7=0.388 7,P=0.000 6。而鲚鱼、鲤鲫鱼、鲢鳙鱼、青草鱼产量变化对银鱼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2年9~12月的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数据及渔具渔法等资料,分析了太湖渔业的发展趋势及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近年来湖鲚等小型鱼类的比重不断增加,渔业资源的小型化衰退趋势明显。网簖与高踏网的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开捕初期,并且不同湖区的渔获物产量及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太湖各湖区的鱼类资源密度依次为湖心区〉东部湖区〉北部湖区;不同食性鱼类的资源分布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浮游食性鱼类的资源密度在湖心区最高,草食性鱼类则在东部湖区最高,这与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饵料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针对太湖捕捞渔业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合理调整开捕时间和强化大型经济鱼类的增殖放流等建议,以期为太湖渔业资源的合理调控和有序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2年9~12月的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数据及渔具渔法等资料,分析了太湖渔业的发展趋势及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近年来湖鲚等小型鱼类的比重不断增加,渔业资源的小型化衰退趋势明显。网簖与高踏网的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开捕初期,并且不同湖区的渔获物产量及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太湖各湖区的鱼类资源密度依次为湖心区东部湖区北部湖区;不同食性鱼类的资源分布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浮游食性鱼类的资源密度在湖心区最高,草食性鱼类则在东部湖区最高,这与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饵料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针对太湖捕捞渔业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合理调整开捕时间和强化大型经济鱼类的增殖放流等建议,以期为太湖渔业资源的合理调控和有序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银鱼移植大有可为银鱼是一种适应范围广、繁殖力强、食物链短、经济价值高、肉嫩味美、营养丰富的小型名贵经济鱼类,我国以太湖银鱼最为著名。传统的银鱼生产是捕捞湖泊中自然生长的银鱼,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鱼产量急剧下降,银鱼的捕获量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鱼类资源及其利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和查阅文献,对鄱阳湖鱼类进行甄别。结果表明:至2013年已累计记录鄱阳湖鱼类134种,2012—2013年间共监测到鱼类89种;经济鱼类捕捞群体组成以鲤、鲫、鲇等中、小型种类为主体,草鱼、鲢、鳙等大型种类为次主体;鄱阳湖鱼类主要是当龄鱼、小型鱼,甚至是鱼苗;渔获物"三化"(小型化、低龄化、低质化)严重。最后讨论和分析渔业资源衰退成因,提出渔业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太湖渔业资源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2015年太湖捕捞与养殖渔业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近10年太湖渔业资源演变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2006—2015年太湖年捕捞量持续上升,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其中小型鱼类产量比重大,占47%左右;渔获物构成中,湖鲚是产量最高的品种,渔业资源小型化、单一化趋势明显;养殖渔业以围网养蟹为主,面积缩减至3 000 hm2,产量自2008年大幅度下降以来,目前趋于稳定状态。但养殖户小农思想浓厚,养殖规模效益差,缺乏合理的经营制度安排。针对太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安排角度,提出实行捕捞限额制度、优化鱼种放流制度以及推进经营制度创新,为实现太湖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分析巢湖银鱼产量变化的原因。[方法]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在5个采样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了巢湖的太湖新银鱼食物组成、生长指标,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巢湖银鱼产量变化的原因。[结果]结果表明,桡足类是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在8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和出现率分别为66.32%±11.85%和100%,枝角类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27.77%±10.11%,出现率为100%,轮虫很少;在9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和出现率分别为57.86%±31.00%和87.18%,食物中枝角类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29.35%±28.06%,出现率为74.36%,轮虫极少。[结论]随着富营养化加重、蓝藻频繁暴发,巢湖中浮游动物数量在不断减少,而鲚鱼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银鱼产生巨大食物竞争。此外,巢湖的银鱼大量感染双线绦虫,大量感染寄生虫肯定会对银鱼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白龟山水库移植太湖新银鱼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龟山水库是一座平原型水库,其水域理化因子及生态条件很适合太湖新银鱼的生长繁殖。该水库原有的鱼类区系不饱和,表现为水体饵料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鱼产量低下,渔业效益差。因此,采用移植太湖新银鱼的受精卵,选择合适的受精卵投放场,使该水库的银鱼移植获得成功。检测表明,将太湖新银鱼移植到白龟山水库后,生长、繁殖和种群数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原产地相似或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03-2004年对太湖鱼类组成、优势鱼类鲚鱼的年龄结构及食物组成分析,结合鱼类渔获量统计和环境检测资料,研究了太湖鱼类渔获量、组成比例和优势鱼类湖鲚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规律、机制以及相应变化对环境产生的下行效应.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已从1952年的4 060.7 t上升到2002年的30 516.5 t;鲚鱼已成为绝对优势种,从1952年的640.5 t,占15.8%,上升到2002年的19 571 t、占64.1%;鲚鱼种群年龄组成的低龄化趋势明显,种群中0 个体占(99.04±2.21)%(2003年)、(99.08±0.80)%(2004年);而0 鲚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其中枝角类占食物总个数的(89.77±13.69)%;鲤鲫鱼1952-1998年期间相对稳定在(1 010.1±367.2) t,占总量的(8.89%±5.33)%,1999年达到2 547.4 t,占11.7%,2000-2002年达到(3 500~3 700) t,占总量的11.8%~14.7%,已成为太湖的主要鱼类之一;太湖的主要肉食性鱼类鮊鱼由最高年份(1987年)的1 090.8 t、占鱼类总量7.7%降至近8年(1995-2002年)的100~150 t、仅占0.4%~0.5%.分析认为: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升高主要是鲚鱼的快速增加所引起;而鲚鱼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富营养化引起的浮游生物数量快速增加及对其有抑制作用的鮊鱼数量不断减少所导致.鲚鱼数量升高又消耗了大量浮游动物,这可能成为太湖浮游植物失去抑制从而暴发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13和2019年2次军山湖渔业资源调查,比较了渔业结构调整前后的效益差异.结果表明:(1)2013与2019年2次调查军山湖均有鱼类53种,隶属7目12科,其中鲤科鱼类36种,较历史记录少27种;2019年鲢鳙、自然经济鱼类和小型鱼类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89.14%、8.90%和1.96%,较2013年分别降低了25.00万、6.34万和5.06万kg.(2)2019年肉食性鱼类(鳜、翘嘴鲌)、鲫和黄颡鱼等高附加值鱼类产量较2013年具有显著性上升;小型鱼类优势种较2013年减少了1种,数量百分比低于0.1%的种类由2013年的8种减少为3种.(3)2019年水体CODMn、TP均显著低于2013年,TN春季显著低于2013年,其余季节均稳定.因此,渔业结构调整能够稳定地改善军山湖渔业资源结构,保护水体渔业环境和提高渔业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13和2019年2次军山湖渔业资源调查,比较了渔业结构调整前后的效益差异。结果表明:(1)2013与2019年2次调查军山湖均有鱼类53种,隶属7目12科,其中鲤科鱼类36种,较历史记录少27种;2019年鲢鳙、自然经济鱼类和小型鱼类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89.14%、8.90%和1.96%,较2013年分别降低了25.00万、6.34万和5.06万kg。(2)2019年肉食性鱼类(鳜、翘嘴鲌)、鲫和黄颡鱼等高附加值鱼类产量较2013年具有显著性上升;小型鱼类优势种较2013年减少了1种,数量百分比低于0.1%的种类由2013年的8种减少为3种。(3)2019年水体COD_(Mn)、TP均显著低于2013年,TN春季显著低于2013年,其余季节均稳定。因此,渔业结构调整能够稳定地改善军山湖渔业资源结构,保护水体渔业环境和提高渔业价值。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宜宾江段渔业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和渔业捕捞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该文对宜宾江段的流刺网和小钩等主要作业渔具的渔获物进行了调查,对渔获物种类组成、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宜宾江段共采集到鱼类49种,隶属于3目10科29属,以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为主.圆口铜鱼、瓦氏黄颡鱼、异鳔鳅鮀、宜昌鳅鮀和蛇鮈为该江段的优势种.采集到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1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2.4%,其中一半以上的特有鱼类为偶见种.宜宾江段渔业捕捞规格普遍偏小,大部分捕捞个体体质量在100g以下,体长在150mm以下.该江段流刺网和小钩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仅为每船1~2kg/d.宜宾江段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许多特有鱼类变为偶见种,渔业捕捞渔获量偏低,捕捞规格偏小,建议采取休鱼等措施,促进物种和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翘嘴红鲌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翘嘴红鲌是江河、湖泊、水库中的常见经济鱼类,在天然捕捞产量中占有较大比例,由于过度捕捞,其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笔者通过调查及在养殖试验的基础上,对翘嘴红鲌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资源利用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保护与利用这一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区大黄鱼渔业资源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近几年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东海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渔业状况、种群结构、生殖特性及种群洄游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东海区大黄鱼渔业投入的捕捞力量和强度过大,已远远超过了大黄鱼资源的承受能力,大黄鱼资源量快速衰减,过度捕捞使东海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形不成大黄鱼渔汛,渔业部门虽然制订了许多资源保护措施,但至今大黄鱼仍属东海区资源严重衰退的鱼种;大黄鱼群体组成呈现低龄化、小型化趋势,群体优势年龄组和优势体长组分别由20世纪70年代的4~7龄(220~350 mm),减小到90年代以后的1龄(140~160 mm),且初次生殖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16.
大理州养殖水面735公顷(1.1万亩),养殖产量1.2万余吨,水产品总产量1.8万余吨。近年渔业生产由捕捞为主转为以多品种养殖为主,引进银鱼、牛蛙、甲鱼、河蟹、虹鳟等20多个品种。 一、名特水产品养殖的特点 1.银鱼类型的引进模式。太湖新银鱼的引进以科技为龙头,带动产、供销一条龙。太湖新银鱼是小型鱼……  相似文献   

17.
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及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头足类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类之一,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组成。根据1970—2016年世界各国头足类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世界头足类渔业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分析认为:1970—2016年世界头足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3.68%,远高于同期世界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10—2016年,头足类捕捞产量占世界捕捞产量的比重稳定在4.5%~6.0%。不同年代柔鱼科、枪乌贼科、乌贼科和章鱼科的产量组成及其比重有所差异,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量排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0年代各科所占比重依次为柔鱼类(58.41%)、枪乌贼类(11.98%)、章鱼类(8.92%)、乌贼类(8.40%)。亚洲在40多年的世界头足类渔业组成中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头足类产量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第1位下降到2010年代的第5位,我国从1970年代的第5位上升到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第1位。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和掌控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提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生产性探捕的监测体系,研制全球远洋鱿钓渔业渔海况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自主产权的渔具及标准化装备体系,研发渔获品质控制技术与溯源体系,开展基于物联网工程的远洋渔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我国主导研究的头足类渔业资源评估体系等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太湖1983~2002年连续20年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应用偏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湖鱼类组成、数量变化的连续变化规律,并结合鱼类食物组成调查对主要鱼类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青、草鱼和其余主要鱼类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外,建立的6个多元线性最优回归模型其复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统计学意义上的可靠性很高,较好地反映了近20年太湖主要鱼类组成和数量变化的比例关系。分析认为,其中鲚鱼模型W1=12803-5.5246W3+2.3736W4-3.8909W5、银鱼模型(W2=186.7576+1.5174W3+0.0919W7)、鲢、鳙鱼模型(W5=1633.5789-0.0837W1+0.2553W4)和其他鱼类模型(W7=7652.7351-0.4232W1-5.3439W3+2.2624W4)可能还反映了太湖主要鱼类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翘嘴红鲌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翘嘴红鲌,广东地区俗称长江和顺,长江中游俗称翘鲌、鲌鱼,长江中、下游俗称太湖鲌鱼,素有“太湖三白”之美誉。隶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红属,是重要的经济、名贵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全鱼可入药,有开胃、健脾、利水、消肿与滋补强身、健脑之功效。翘嘴红鲌具有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20.
水里生长的一种袖珍式小白鱼叫梅鲚鱼,梅鲚鱼是与太湖银鱼、太湖白虾齐名的“太湖三宝”。梅鲚鱼因其尾部分叉,尖细窄长,犹如凤尾,又称“凤尾鱼”。每年9月至次年2月中旬是梅鲚鱼的捕捞期。梅鲚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含有很多的矿物质。围绕太湖做文章,浙江省长兴人把梅鲚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