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民自治对社会基础具有一定依赖性条件,随着我国乡村发展,应有逐渐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与之适应,否则治理结构将失衡。本文分析了广东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中动力机制失效问题,从新时代党的领导、利益相关和基层法治建设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得出在一定的自治领域内,跟村民直接利益关联程度越高,村民自治就会更深入,这也是村民治理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乡村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乡村关系行政化,县乡关系利益化,乡村文化贫弱,村民自治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乡村社会无组织化现象依然严重等困境。因此,应积极建设管理服务型乡镇政府,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重建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村委会的组织功能,重视社会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强化县级财力,发展乡村经济组织劳务输出,培育乡村经济支柱。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是村民参与乡村事务治理最重要的平台,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其机制运行成效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推进与实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村民自治机制还存在领导决策主体自治能力较弱、自治过程缺乏民主协商及民主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及矛盾调处机制薄弱等问题,要健全村民自治领导体制、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与能力建设、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不断创新村民自治机制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飞翔  苏祖勤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1):247-250+253
寻找走出乡村治理困局的路径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能推动乡村社会全方位发展。但是,乡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发展问题、稳定问题和民主问题的多重挑战。究其缘由,既有乡村政治力量处于非均衡状态、村民自治中存在行政化的趋势、缺乏科学的利益纠纷调解机制的现实因素,也有乡村熟人社会具有内在特殊性的历史因素。因此,破解乡村治理困局可以采取以共治推进自治的治理思想进行统筹,通过治理机构改革、运行机制改革、自治制度改革3个方面的具体配套措施来保证乡村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202-203
在农村社会,实现乡村振兴要内外结合。村民是乡村的主体,强化村民自治能力,提升村规民约的作用、实现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本文通过对奉化滕头村村规民约内容研究,指出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助推作用,同时进一步提出乡村现阶段在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员的流动性使中国乡村社会逐步进入"无主体熟人社会",留守村民处于主体不完整的社会环境中,受自身文化程度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等因素影响,从而形成特定的村民群体心理,这种村民群体心理对村民自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推动村民自治,应该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加快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等途径,引导村民树立积极的村民群体心理,激活村民主体意识,从而构建充满活力而有序的村民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7.
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需要重点关注村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村民主体意识。宁夏J县根据所辖乡村社会现实,创制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主要围绕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建设"两项载体",成立"两支队伍",实现"三个效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机制。通过"增权赋能",培育村民权利意识,提高村民自我认同;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和引导村民行为,养成村民法治思维;通过共享乡村治理成果,保障村民主体性和乡村治理目标的统一,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提升村民主体性。J县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的实施增强了乡村治理中村民的主体意识,创设了村民主体意识培育从理念到实践的可行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前乡村社会发展面临着内外部各种问题,乡村公共性缺失、基础设施滞后、村民自治 流于形式。乡村振兴即需“治理有效”。传统社会时期,“皇权不下县”成为国家正式权力和社会 自治权力的分野,乡村社会依靠乡绅治理实现了有序发展。新时期,面对乡村治理的新困境,重 构“乡绅之治”有利于提高村民认同感、重塑村民公共性、营造乡村精神共同体进而实现乡村善 治。  相似文献   

9.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于中西部资源贫困型村庄更需要重点关注“三治融合”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效的核心动力。以贵州省大多数资源贫困型村庄为例,“熟人社会”冲击了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半熟人社会”使得原子化村庄呈现出“分裂”和“竞争”的状态,分析认为,群众共识(法治)和道德规范约束(德治)无法形成礼法兼具的共同体,因此村民自治成为了“三治融合”长效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让乡土社会中的自治“无为”变成自治“有为”,进一步激活村民内生动力、履行社会公共责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走好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0.
张媛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16-17,24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乡村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我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之后,对农村地区发展提出的要求.一直以来,村民自主治理都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为平衡政府与村民关系,建立健全乡村自治机制,梳理总结了农村的发展与治理现状,通过案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农村衰落与农村治理的历史沿革脉络,并结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埃塞俄比亚作为非洲国家,内生了自己独特的乡村治理机制。其乡村治理机制主要有"乡政村治"的管理模式、乡村农业合作社的会员制度以及宗教文化的独特作用3个方面。这些机制高度契合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了村民的高度自治。而保障和实现村民的自治权是目前中国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埃塞俄比亚高度自治的乡村治理机制对中国乡村治理机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乡贤是构建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贤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构建现代乡村文明、引领乡村经济转型、推动乡村民主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破解乡村治理中面临的治理主体流失、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弱化、治理机制不顺畅、精神文明建设缺位等困局,重构乡村秩序规范,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治理有效是基础。现阶段农村基层治理中面临着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弱官”与“刁民”间关系冲突、村民自治机制不完善、乡村劳动力不足等困境,由此,便需要政府完善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机制、重塑官民关系、实现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功能上相互耦合、培育本土化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对乡村基层治理单元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其中既有通过对单元上移,增强国家对乡村社会的行政服务;也有通过对单元下沉,释放乡村社会的自治活力;或者通过二者的均衡,既提高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又促进自治的发展,以此对基层治理单元进行调整,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我国乡村基层治理单元的选择与设置不仅需要考虑行政效率的逻辑,村民有效自治逻辑,更需要重视二者间的均衡,从而达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基层治理位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直面基层社会.当前,我国的基层社会正处于巨变过程中,很多新型矛盾不断涌现出来,基层治理任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当前徐州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特色分析,归纳了徐州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推进徐州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应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等方面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17.
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是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义。自治是指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城市和乡村中由居民或村民选举产生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直接服务人民群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目前乡村处于中国现代化末端,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割裂,这对一直以来处于共同体下的乡村治理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中国乡村共同体可以大致划分为宗族性、政治性、民主性、党组织主导型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对应乡村共同体的四种治理模式,即古代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乡村治理、取而代之的是家族共同体的人民公社制度、以村民自治为动力机制的民主性乡村建设、以三治融合为基本路径的党组织主导型乡村建设,这四种治理模式递进式地完成了中国乡村共同体发展、建构了历史性转变,使得中国乡村向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石福理 《甘肃农业》2007,(12):24-25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受各地发展水平的制约,村民自治建设在全国发展并不平衡,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特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村民的自治参与程度低、自治建设不规范、相关自治制度滞后、村民自治成本增加,这种村民自治发育不成熟的状况将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度设计和民主政治的实践上。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村干部与村民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乡村政治生态文明,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乡村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合作、竞争是村干部与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两种基本样态。基于村干部与村民关系视角,探析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村干部与村民矛盾生成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观原因。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村干部与村民矛盾的化解要发挥驻村干部的利益调节功能;提升村民治村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矛盾化解机制;重塑理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村格局。助力构建民族地区良好的乡村政治生态文明,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